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检测及意义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121001)张玉枝,朱明宝,袁霞,王立新解放军第202医院病毒研究室李薇,王长虹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为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病情重、预...  相似文献   

2.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原。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5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中多种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5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CSF中病毒IgM抗体阳性21例(41.2%),血清中病毒IgM抗体阳性18例(35.3%)。结论 本地区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和疱疹病毒引起,其中以CoxB和HSV为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更昔洛韦对其疗效。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柯萨奇B组病毒(CoxBV)、埃可病毒(ECHO)、EB病毒(EBV)、腺病毒(Adv)及流感病毒(IFV)特异性IgM抗体监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二组综合治疗同时,治疗组予更昔洛韦、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毒感染率为63.3%,HSV-Ⅰ占34.0%,CoxBV占29.6%。治疗组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转归也有较显著差异(Pa〈0.05)。结论脑脊液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监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指标之一。早期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本病明显改善临床表现,降低病残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早期诊断与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对 98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 Ⅰ、单纯疱疹病毒 Ⅱ、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EB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毒感染率为6 3 3% (6 2 / 98) ,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感染率分别为 2 9 1% (18/ 6 2 )及 33 9% (2 1/ 6 2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结论 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是兰州地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 ;EB病毒感染已有检出 ,预后不良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其它病毒高 ,早期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迄今,已发现300多种病毒可侵犯神经组织,而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繁多尤其是疱疹病毒脑炎。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便在人体内无限期地存留,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出现一些不寻常的临床特征。近年来,对疱疹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约占病毒性脑炎的10%,是急性坏死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因,约占20~75%,故本文予以重点综述。疱疹病毒组除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B病毒(即猴疱疹病毒)、EB病毒等可感染人类的病毒外,还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1引起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各50只,通过尾静脉和颅内分别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结果 颅内接种病毒组可导致Ballb/c小鼠和昆明小鼠体重不增、抽搐、死亡。脑组病理切片经HE染色可发现有出血、坏死、软化等改变。脑组织匀浆用PCR方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均阳性。尾静脉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后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体重均有增加,没有抽搐等症状,小鼠存活时间均超过7天。结论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1,造成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模型,颅内接种病毒可短期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PCR检测方法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除了常见的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外,新发现的还有西尼罗病毒、博尔纳病病毒、版纳病毒、尼帕病毒等.了解各病原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临床医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2-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2-01-2005-12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1 01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检测病毒IgM抗体,标本选择检测的病毒抗体种类按照临床医生的申请进行.结果 1 01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占住院总人数的1.0%,男女比例为2.21,年龄(6.4±4.0)岁.血清和(或)脑脊液病毒抗体阳性的病例共380例(38.5%),其中肠道病毒抗体阳性病例最多(44.7%),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35.3%),单纯疱疹病毒(15.5%),风疹病毒(4.5%),乙型脑炎病毒(2.9%).1 016例中,有3例死亡.结论 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北京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该研究中62.6%的病例仍然缺乏病原学证据,因此需要建立针对更多病毒的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从而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病原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小鼠血一氧化氮(NO)、自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建立单纯疱疹病毒-1(HSV-1)感染的小鼠病毒性脑炎模型,将模型分为未治疗和阿昔洛韦治疗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小鼠病死率、血清NO、IL-1β水平变化和电镜下小鼠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脑组织HSV-1 DNA均为阳性,正常对照组为阴性;电镜下模型组神经细胞内可见HSV-1病毒颗粒;阿昔洛韦治疗组小鼠死亡率、血清NO及IL-1β水平均比未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a〈0.01);电镜下阿昔洛韦治疗组小鼠神经细胞,髓鞘病变均较轻。结论阿昔洛韦可能通过降低单纯疱珍病毒Ⅰ型脑炎小鼠血清NO、IL-1β水平,减轻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达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治疗5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脑脊液(CSF)和血更昔洛韦质量浓度测定,以探讨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用药剂量和方法,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对象:1999年6月至2001年11月本院儿科神经科病房住院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儿56例。其中明确病毒种类者18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5例,EB病毒脑炎1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脑炎1例,水痘脑炎1例),38例为未明确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纪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南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病脑)为各种病毒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诊断进展1.1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各年龄组均可因病毒感染引起脑炎,可引起脑炎的病毒种类众多,并不断有新的病毒被发现。根据病毒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不同,分为非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肠道病毒68~71型等),疱疹病毒科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副粘病毒属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在我国主要是由蚊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和由蜱传播的森林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VE)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2年我院VE病原学资料。病原学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毒IgM抗体。结果 405例血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57份,阳性率48%;418份脑脊液(CSF)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138份,阳性率33%。流行性腮腺炎病毒24.9%,居首位;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7.8%,肠道病毒4.3%。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VE的首位病原。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次之,风疹病毒脑炎也呈上升趋势。改进实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病原谱。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多病原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探讨北主地区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的病原学构成,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应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HEF)、人表此样癌细胞(Hep-2)、猴肾传代细胞(Vero)及狗肾传代细胞(MDCK)等4种细胞系对86例脑炎、脑膜为患儿的脑脊液、粪便及咽试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36例分离到了病毒,阳性率为41.86^(36/86例),其中肠道病毒3型(AdV3)8例,单纯疱疹病毒1例(HSV1)7例,阳性率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较高。引起病毒性脑炎(ViralEncephalitis,VE)的病毒种类很多,由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虫媒病毒引起的脑炎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流行性等特点,属于流行性脑...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质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单纯交疹病毒性脑炎诊断方法与治疗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E)的诊断方法,了解对HSVE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2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HSV)DNA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HSV-DNA阳性11例,HSV-IgM阳性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1例;DNA与IgM同时阳性3例。将脑脊液检查HSV-DNA阳性或HSV-Idisplay st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原。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LISA)测定 5 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 (CSF)和血清中多种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结果   5 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CSF中病毒IgM抗体阳性 2 1例 ( 4 1 2 %) ,血清中病毒IgM抗体阳性 18例 ( 35 3%)。 结论  本地区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和疱疹病毒引起 ,其中以CoxB和HSV为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相关检查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小儿常见的中枢感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其中,80%为肠道病毒感染,其次为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病毒和其他病毒等。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以精神、情绪异常或偏瘫、单瘫、四肢瘫及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病程大多经过2~3周。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能发育迟缓等后遗症。本文就与病脑预后相关的检查指标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重症病毒感染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是PICU中常见危重症,也是导致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可归纳为三大方面问题:(1)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病毒感染所致的重症脑炎,尤其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重症脑炎多见;(2)全身严重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毒性脑病;(3)病毒感染后的严重急性脱髓鞘病变。在前两方面,多数情况病原不易明确。除HSV感染可获得有效抗病毒治疗外,多数病毒感染无有效病因治疗。无论是脑炎还是脑病,治疗仍处于对症支持水平。因此,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的早期确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