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四种融合方式对241例因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B组)(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CIFC)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D组)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年,经过随访,A组融合率为82.1%,B组融合率为96.3%,C组融合率为95.6%。D组融合率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和D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件并管瘫,p沅期疗特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截至2011年6月),手工检索Spine、Euro Spine、JBJS、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相关杂志,纳入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RCT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优良率、取骨处疼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筛选,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39个病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A级10个,B级1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组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比较,前者平均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8.42,95%CI(-15.59,-1.25),P=0.02],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后者[MD=-0.31,95%CI(-0.62,-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后者[OR=0.56,95%CI(0.37,0.83),P=0.004],取骨处疼痛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06,95%CI(0.01,0.27),P=0.0002];平均手术时间[MD=-14.55,95%CI(-30.79,1.69),P=0.08]、融合率[OR=1.44,95%CI(0.70,2.96),P=0.32]、优良率[OR=1.39,95%CI(0.92,2.09),P=0.12],两种融合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取骨处疼痛的发生,并且在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优良率等方面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外,未见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内固定牢靠的优点,虽手术风险较大,但如操作细致,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ACDF(24例)和ACCF(16例)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3~34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末次随访椎间高度丢失较ACDF组明显(P<0.05),ACDF组颈椎曲度维持优于ACCF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ACCF,ACDF对椎间高度、颈椎曲度的维持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Orion颈椎接骨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全部达骨性愈合,未见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8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5.3分。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牢靠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8.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3.7分),疗效显著(P0.05),植骨在12~16周内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在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数据.[方法]2005年4月~2007年8月,采用ACDF和ACC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56例.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I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住院大数、术中失血量、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及节段性高度.[结果]两组的临床改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DF组与ACC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CCF较ACDF增加,而ACCF组术后的节段性高度及颈椎前凸角较ACDF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ACDF与ACCF均能达到良好的手术疗效,然而ACDF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改善和维持术后颈椎前凸角度及节段性高度较ACCF作用明显,但ACDF要求技术较高,有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不同术式的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的技术因素.方法 自1990年1月~2006年3月,笔者共行颈椎前路手术1843例,其中具有完整资料352例,随访明间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5.1年,根据不同手术方法以及是否保留后纵韧带(PLL)分组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对各种术式疗效,脊髓太后矢状经增加值及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同一术式中保留PLL组与切除PLL组疗效有显著异,保留PLL组与切除PLL组各组间不同术式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同一术式中保留PLL组与切除PLL组与切除PLL组脊髓术后矢状径增加值有显著态及神经功能恢复;是否应用内固定及应用种类与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20.9个月.采用贾连顺的疗效评定法评定临床结果.结果 临床疗效优良率83.73%,植骨融合率为99.07%.结论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3例中获随访99例,临床疗效优良80%,植骨融合率为97.9%(97/99),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100%(12/12),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97.7%(85/87)。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均行术前X线、MR I和术后X线片检查。均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3~48(28±20)个月。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植骨块不愈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20±2.26)分,术后3个月平均为(13.50±1.28),改善率为60.2%,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恢复颈椎曲度、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董亮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中国骨伤》2014,27(12):995-99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行标准正侧位X片观察融合、植入物移位、相邻节段病变、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采用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逐步好转.1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年(3.1~5.3年).随访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移位等发生;9例患者钛网不同程度下沉,其中4例下沉>3 mm;4例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5.76±4.16)°提高到术后1周的(10.40±2.94)o(P<0.01);末次随访时下降到(8.57±2.8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末次随访时(14.6±1.1)与术前(8.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在恢复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6~76,平均56.8岁。采用普通cage加钛板固定(cage+钛板组)52例,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ROI-C融合器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cage+钛板组及ROI-C融合器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15±6.96) mm、(46.95±7.14) mm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79.06±6.67) mm、(78.80±6.85) mm;颈椎Cobb角由术前4.27°±11.15°、2.80°±10.81°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9.29°±12.90°、8.57°±13.00°。ROI-C融合器组较cage+钛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ROI-C融合器组JOA评分从术前(9.32±1.74)分增加到(15.15±0.91)分,改善率75.82%±13.28%;cage+钛板组从术前(9.11±1.23)分增加到(15.29±1.07)分,改善率77.91%±14.14%。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与普通cage+钛板融合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采用 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多节段颈椎病.男32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其中C3、4、C4、5、C5、6 30例,C4、5、C5、6、C6、7 16例.46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与躯干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行走不稳及腱反射亢进.颈椎MRI示均有3个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受压.病程7~ 29个月,平均13.5个月.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46例均莸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46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8.1±0.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4.6±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改善率为(69.8%±0.2%).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评价:获优20例,良17例,可8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