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示指根静脉的穿刺效果。方法:将63名选择示指根静脉穿刺的婴幼儿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取先固定后穿刺的方法,对照组按先穿刺后固定的常规步骤。结果:观察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P〈0.05);且对照组固定时出现6例渗漏。结论:对于选择示指根静脉穿刺的婴幼儿,采取先固定后穿刺法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渗漏。  相似文献   

2.
肥胖婴幼儿指根部静脉穿刺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科静脉穿刺常选用头皮和手、足背部静脉。但是。临床上常遇到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肥胖儿,上述部位一针穿刺成功相当困难,在实践中笔者摸索出选用手腕桡侧,足部大隐静脉、示指根部和大拇指部细小静脉穿刺的方法,提高了一针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静脉穿刺抽血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因静脉滑动,静脉暴露不清等情况而造成穿刺失败现象的发生,现将我们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示指按压浅静脉的穿刺抽血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静脉穿刺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雪梅 《临床医学》2001,21(10):64-64,F003
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婴幼儿的输液、采血等工作,必须静脉穿刺,多年的实际操作,取得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穿刺部位与方法:我们选用的部位有头皮静脉、耳后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颈外静脉与股静脉很少用。其方法是部位确定后,首先是探找可穿刺的静脉,在该部按摩或轻擦,必要可给湿温敷,肉眼看到静脉影,即固定、消毒后,用2~7号头皮针穿刺,左手拇指与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沿静脉方向平行刺入,见血后抽足需要的血即可,如是输液穿刺,可用胶布固定针头接通预先准备好的输液器即可。 2 穿刺结果与比较:多年对婴幼儿静脉穿刺结果,一针见血只有80%左右,尚有20%左右不能一针见血,需第二次或第三次穿刺,如仍不成功,不作第四次穿刺,而是探讨穿不进的原因,然后去除原因改换部位。加强准备工作,调节好周围环境,有足  相似文献   

5.
杨黎星 《上海护理》2005,5(5):42-43
头皮静脉穿刺是治疗儿科疾病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特别是掌握困难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是儿科护士赢得家长信任,减少护患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床实践,现将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股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常用于采血化验。由于此处血管部位深,不能直视,只能靠掌握解剖位置,借助于临床经验来判断,故易产生失败。现就其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  相似文献   

7.
刘倩 《天津护理》2015,(2):159-160
目的: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头皮针固定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3日至7月30日某儿童医院急诊科输液的婴幼儿1641例,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分别采用改良固定法和传统固定法固定头皮针。比较两种方法固定后输液过程中的脱针率、刺破血管率及重计。结果:改良固定法和传统固定法的脱针率分别为1.7%和3.8%;刺破血管率分别为6.1%和9.0%。两种固定方法的脱针率、刺破血管率和重计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改良固定法能有效减少脱针率刺破血管率,提高头皮针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夏季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6~7月在我科住院的150例婴幼儿按不同穿刺部位分为3组:头皮静脉组(A组)57例,手背静脉组(B组)41例,足背、大隐静脉组(C组)52例。观察三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基本相等,C组留置时间最长,意外脱管率低,皮肤过敏发生率最低。结论:夏季婴幼儿采用足背、大隐静脉留置的效果比头皮静脉和手背静脉留置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由于婴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腹泻,营养不良及呼吸道疾病。而仅依靠单纯的口服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项技术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婴幼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现将头皮静脉穿刺输液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固定在婴幼儿上肢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门诊输液治疗的600例婴幼儿,按门诊号的单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应用体位固定法进行上肢静脉穿刺,对照组进行上肢静脉穿刺时不固定体位,比较两组一针穿刺的成功率、护士对静脉穿刺的信心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护士对静脉穿刺的信心为96%,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1.5,43.6,45.6;P<0.01)。结论婴幼儿静脉输液选择体位固定法进行上肢静脉穿刺,能提高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护士静脉穿刺的信心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手背远端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输注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做到计划性使用血管。方法 选择手背远端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通过运用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方法与传统顺向穿刺方法,比较两穿刺成功率、输注成功率、局部疼痛情况。结果 逆向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注成功率均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方法,逆向穿刺法局部疼痛明显少于顺向穿刺法,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Infraclavicular subclavian puncture may be performed with fluo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needle trajectory. In 92 patients so implanted between July 1985 and May 1987 uneventful venous access was achieved in 90, one was unsuccessful and one patient had subcutaneous emphysema, a complication rate of 2.2%.  相似文献   

13.
改革后的婴幼儿股静脉穿刺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春琴 《现代护理》2002,8(2):88-89
目的 提高婴幼儿股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 1 1 0例年龄1天~ 2岁的患儿行股静脉穿刺术抽取血标本 ,55例采用垂直穿刺法 ,55例采用斜角穿刺法 ,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以及出现并发症的多少。结果 提示斜角穿刺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垂直穿刺法 ,并发症的出现较少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结论 斜角穿刺法的进针部位较直观 ,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少 ,且易固定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4名在岗护士两种心态下(正常心态与有社会因素影响)对病人手、足部位浅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X2检验,各单项比较无差异(p>0.05),终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社会因素对静脉穿刺成功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腿式平卧位减轻婴儿头皮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92例在门诊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的婴儿,单日输液者为观察组,采用分腿式平卧位行头皮静脉穿刺;双日输液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平卧位,分别于每次操作完毕后由专人进行疼痛评分。结果行头皮静脉穿刺时,观察组疼痛评分较低,1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腿式平卧位能缓解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疼痛,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对白血病患儿浅静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病人浅静脉的保护是护士在行静脉穿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但临床上有些护士对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作者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 ,观察对白血病患儿浅静脉的影响 ,旨在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院白血病患儿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2 .5岁~ 12岁 ,平均 6 .5岁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1例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5例 ;首次住院 13例 ,两次及两次以上住院 3例 ,平均住院 36 .3d。住院期间患儿无明显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 48× 10 9/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健康和受伤后示指关节活动空间,探讨其在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招募示指未受过伤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30例(健康组)和示指近期受伤的大学生志愿者3例(患者组),嘱其在示指独立以及与中指协同状态下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每个动作重复2次,间隔30 s。采用高清相机记录示指运动轨迹,MATLAB软件整理分析视频,比较两组不同动作的运动范围,绘制伤指运动空间和范围对比图。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患者组示指独立屈伸及内收-外展范围分别缺失26.5%和24.6%。由于伤指恢复程度不同,3例患者环转运动缺陷个体差异较大,最大缺失方向分别在160°、70°和170°。结论 观察示指运动空间缺失范围百分比和最大缺陷方向,有助于对伤指的康复评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影响早产儿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早产儿PICC的临床操作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108例行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危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置管成功率多因素探讨,分析胎龄、体重、穿刺部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等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双盲记录108例患儿临床治疗情况及置管结果。结果108例患儿中99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1.67%;应用多项Logistic主效应模型回归分析,早产儿胎龄、体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是影响置管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论危重早产儿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可有效解决上肢静脉条件差的危重早产儿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问题。早产儿胎龄、体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对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的成功起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手指触觉训练有助于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指触觉灵敏性与静脉穿刺的关系,以提高学员的浅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204人拇指和示指对血管感知灵敏性的对比,找出较灵敏的手指;将144名受训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模拟练习中增加手指触摸血管训练法)和对照组(传统教学)各72人,比较两组学员的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96.1%的学员认为拇指桡侧端对血管的感知更灵敏;实验组采用手指触觉训练法,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采用的传统教学法,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触觉训练可开发手指皮肤的触觉灵敏性,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