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S腺苷L蛋氨酸(SAMe)对全胃肠外营养(TPN)所致胆汁郁积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新生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PN对照组、SAMe治疗组,治疗组在TPN同时加用SAMe100mg/(kg·d)。结果SAMe治疗组血清胆汁酸、ALT、AKP、总胆红素、总蛋白和白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接胆红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较TPN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1)。正常对照组肝细胞形态正常;TPN对照组可见明显肝内胆汁郁积表现,并可见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SAMe治疗组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正常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数为0.263%±0.041%;TPN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数为1.060%±0.217%;SAMe治疗组肝细胞凋亡数为0.467%±0.182%,较TPN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SAMe可有效防治TPN所致郁胆,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1968年Dudrick等首先报道应用肠道外营养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和预后以来,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已越来越普遍应用于急性重症或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儿,它使得患有严重胃肠疾病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1971年Peden等报道了1例接受TPN治疗的早产儿,出现了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尸检时发现肝内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现在,TPN相关肝胆并发症已被认为是TPN治疗时的重要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TPN相关肝胆并发症在成人多表现为肝的脂肪化,而在新生儿期则多见肝内胆汁淤积,即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TPNAC),其发病率可达7%~65%。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不同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掌握其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分析9例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CT、光镜、术中胆道造影的资料。结果本组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胆总管囊肿女性多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梗阻性黄疸。二者肝脏的组织学改变相似。但B超和CT检查发现,胆道闭锁组囊肿与胆囊大小均小于胆总管囊肿组。术中胆道造影显示,Ⅰ型胆道闭锁组肝内胆管变形、连续性中断;Ⅲ型胆道闭锁肝内胆管无法显示;胆总管囊肿组肝内胆管形态正常或略有被动扩张。结论多种胆道畸形都可以表现为新生儿肝外胆道囊肿,B超和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帮助鉴别这类疾病并且为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肝外胆管囊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新生儿不同类型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对 2 2例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 [Ⅰ型胆道闭锁 (BA) 4例 ,Ⅲ型BA 1例 ,胆总管囊肿 (CC) 17例 ]患儿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CT、光镜及电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BA与新生儿CC均好发于女童 ,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肝功能检查结果符合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改变。二者肝脏组织学改变 (光镜与电镜 )也可能相似。但B超与CT检查发现 ,BA组囊肿与胆囊大小均小于CC组 (P均 <0 .0 5 )。术中胆道造影显示ⅢBA型组肝外胆管囊肿终止于肝门处 ,肝内胆管树无法显示 ;Ⅰ型BA组肝内胆管树变形、连续性中断且有左右肝管狭窄 ;而CC组肝内胆管树形态正常。结论 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可能是多种胆道疾病的局部表现 ,术中造影可有效鉴别这些疾病 ,并能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外胆道闭锁(extra-hepatic biliary atresia)即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是新生儿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肝门部及肝外胆道的纤维性炎症改变,肝外胆管闭塞或狭窄,肝脏门管区炎症浸润、部分纤维化及小胆管增生改变~([1]).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的不同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掌握其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分析9例新生儿肝外胆道囊性病变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CT、光镜、术中胆道造影的资料。结果本组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胆总管囊肿女性多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梗阻性黄疸。二者肝脏的组织学改变相似。但B超和CT检查发现,胆道闭锁组囊肿与胆囊大小均小于胆总管囊肿组。术中胆道造影显示,Ⅰ型胆道闭锁组肝内胆管变形、连续性中断;Ⅲ型胆道闭锁肝内胆管无法显示;胆总管囊肿组肝内胆管形态正常或略有被动扩张。结论多种胆道畸形都可以表现为新生儿肝外胆道囊肿,B超和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帮助鉴别这类疾病并且为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小儿胆道畸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3例胆道畸形患儿临床资料(胆道闭锁12例,胆总管扩张11例),术中取肝脏组织样本;9例正常肝脏组织样本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化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的Notch配体、受体的表达分布和相对表达量.结果 Jag1在胆道闭锁增生胆管表达明显增强,Jag2在各组门管区表达为阴性;荧光定量PCR显示:胆道闭锁组及胆总管扩张组Jag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Jag2 mRNA的表达在三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Notch 2在对照组及胆总管扩张组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和成熟胆管细胞,胆道闭锁组胆管细胞无阳性表达.Notch 3在胆道闭锁汇管区新生血管、基质中有较为明显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Notch1、Notch 2mRNA的表达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闭锁组Notch 3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013±0.003比0.009±0.003,P<0.01).Notch 4表达为阴性.结论 胆道闭锁肝脏组织Notch配体、受体表达异常,增生胆管细胞Jag1的过表达及Notch受体表达缺陷可能参与了胆道闭锁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技术,检测TPN后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哪些基因在肝脏损害中发挥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NALD提供资料.方法 选择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PN组(6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7d后应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检测方法 ,比较两组大鼠间肝脏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结果 TPN组大鼠肝脏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的脂肪空泡变性,小叶中央区较周边区更为明显;TPN组大鼠肝脏细胞周期表达上调基因有Atm、Brea1、CAkn1b、Dnajc2、G2a、Nfatc1、Notch2、Pkd1、Ppp2r3a等,表达下调基因有CAc25b、Ccnd1、E2f1、Mcm3、Nek2、Wee1等.结论 TPN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肝细胞周期基因ATM、BRCA1、Cdkn1b 等表达的改变,提示肝细胞增生减少和凋亡的增加,从而阻止肝细胞的修复,可能TPN与肝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技术,检测TPN后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哪些基因在肝脏损害中发挥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NALD提供资料.方法 选择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PN组(6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7d后应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检测方法 ,比较两组大鼠间肝脏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结果 TPN组大鼠肝脏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的脂肪空泡变性,小叶中央区较周边区更为明显;TPN组大鼠肝脏细胞周期表达上调基因有Atm、Brea1、CAkn1b、Dnajc2、G2a、Nfatc1、Notch2、Pkd1、Ppp2r3a等,表达下调基因有CAc25b、Ccnd1、E2f1、Mcm3、Nek2、Wee1等.结论 TPN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肝细胞周期基因ATM、BRCA1、Cdkn1b 等表达的改变,提示肝细胞增生减少和凋亡的增加,从而阻止肝细胞的修复,可能TPN与肝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技术,检测TPN后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哪些基因在肝脏损害中发挥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NALD提供资料.方法 选择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PN组(6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7d后应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检测方法 ,比较两组大鼠间肝脏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结果 TPN组大鼠肝脏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的脂肪空泡变性,小叶中央区较周边区更为明显;TPN组大鼠肝脏细胞周期表达上调基因有Atm、Brea1、CAkn1b、Dnajc2、G2a、Nfatc1、Notch2、Pkd1、Ppp2r3a等,表达下调基因有CAc25b、Ccnd1、E2f1、Mcm3、Nek2、Wee1等.结论 TPN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肝脏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肝细胞周期基因ATM、BRCA1、Cdkn1b 等表达的改变,提示肝细胞增生减少和凋亡的增加,从而阻止肝细胞的修复,可能TPN与肝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