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经关节突截骨矫正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正治疗。结果:术前Cobb角12.1°,术后Cobb角平均为2.8°。随访8~2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钉棒松动断裂,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后路经关节突截骨矫正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突关节侧前方减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撑开复位矫形、椎间融合器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2月共收治15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36.5岁;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病史,大部分患者已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伤后至手术时间3月-11年不等,平均3.8年;所有患者一期行后路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脊柱畸形矫形状况、植骨融合率及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胸腰背部疼痛症状缓解,内固定可靠,后凸畸形矫形满意,脊柱序列恢复良好,骨性一期愈合.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能彻底减压,恢复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效的矫正、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缓解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58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椎板和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椎体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5.78±12.60)min,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obb角、出现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的(8.26±1.05)mm(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突出,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纠正后凸畸形,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本实验选取了96例在2009年9月份到2011年5月份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把所有患者打乱分为48例实验组(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理组)和48例对照组(经椎弓根截骨组),后进行统计及比较各组患者的矫正度、矫正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矫正度、矫正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建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马原  项泽文等 《新疆医学》2001,31(3):180-182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采用三种术式:91)脊柱后柱截骨加压缩棍、植骨;(2)脊柱后柱截骨 Luqes棍;(3)后路V无一例假关节形成或大出血、瘫痪。患者外观改善,向前视野变得开,腹肌挛缩改善,肌力增强,精神状态改观,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经脊柱后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操作安全有效、方便,手术视野开阔,病变显露清楚,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笔者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采用诱发电位监测下,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治疗11例胸腰椎创伤后凸畸形。结果:术后全部后突畸形均明显矫正,随访无明显加重。随访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6个月。结论: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对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巩义市中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和小关节突截骨术,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康复进程(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椎间隙高度、Cobb角)。结果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周Cobb角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引流时间及下床活动,改善脊椎畸形,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平均后凸角度在79.0°,行L1、L3双节段楔形截骨矫形术,5例外伤性或结核性角状后凸脊柱畸形角度小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楔形截骨闭合矫形术,5例大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得到术后平均11个月的随访,于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后凸角平均为62.3°,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5.5°,平均矫正度数为46.8°,矫正率为75.1%;术后平均身高增加4.4 cm。术前5例神经损害病例,C级1例恢复至D级,C级1例恢复至E级,D级3例恢复至E级;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弧形后凸畸形,可通过多椎体楔形截骨增加截骨度数,大角度角状后凸畸形可通过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增加矫形度数,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献伟 《中原医刊》2014,(11):119-120
目的:观察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36例,手术平均时间(217±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0±85)ml;术后测量平均Cobb’s角(7.5±0.8)°优于术前(32.8±2.3)°(P〈0.05);术后平均随访(12.7±1.4)个月,无失访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B级0例,C级2例,D级5例,E级29例;术后随访腰部疼痛VAS平均评分明显优于术前(5.5±1.4)分(P〈0.05);无死亡和感染患者。结论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效果确切,在单个切口下完成经后路截骨、360°环状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和植骨融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出血少等优势,在维持脊柱稳定和促进截骨椎体骨早期愈合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截骨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伴骨髓损伤者21例,平均伤后32个月,均行顶椎楔形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结果.术后随访13~28月,平均16.2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后凸Cobb'S角由术前30,3°±3.3°恢复为手术后的7.2°±4.0°(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27.2°±7.4°,随访无角度丢失;15例CT复查显示手术减压满意;21例术前伴脊髓损伤者手术后Frankel恢复一级以上者为18例(85.7%);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结论 顶椎楔形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畸形矫正满意、人路简单、显露充分、脊髓前后方均可有效减压、手术后伤椎稳定且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六一  王跃  胡豇  张耀明 《四川医学》2009,30(12):1868-1869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的应用。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应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方法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6例。结果术中平均失血2450ml(1100-2900ml);脊柱短缩平均1.3cm(1-1.5cm)。术后随防时间4-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后凸角-5-20°,平均11.7°,矫正率67%;侧凸角1-5°,平均2°,矫正率89%。神经功能FrankelE级2例未损害;D级3例改善为E级2例,1例无变化;C级1例改善为D级。植骨愈合。随访无矫正角度丢失。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单一入路创伤小、减压彻底、容易矫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4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5例,胸腰椎结核12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Cobb角以及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截骨处融合情况,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2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1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0.8°,术后为11.5°,平均矫正角度36.5°,C7~S1水平距离术前平均110.5mm,术后平均为20.8mm。融合率10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9分,术后2.8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2.3分,术后为29.5分。患者主观满意率97%。2例出现术后神经根损伤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均基本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压迫治愈。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安全,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4.
陈汉文  李民  高书明  李书奎 《海南医学》2014,(23):3530-353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9例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脊柱后凸角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后凸角度小于70°的患者,行截骨+闭合矫正术;对于后凸角度大于70°的患者,行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患者满意指数。结果 29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平均脊柱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95°±32°)、(23°±12°)、(25°±10°),平均脊柱矢状位力线分别为(-18±46)mm、(-6±26)mm、(-5±15)mm,可见患者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此外,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93.1%。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的疗效,矫正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Frankel分级和ODI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陈旧性腰胸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均采用后路经椎间隙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结果 全部病例均无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腰背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凸角度由术前平均32°.矫正到术后11°,随访中未发现矫形角度丢失.结论 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间隙截骨矫形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阶段椎间关节截骨(S-P截骨)与后方楔形椎体截骨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轻中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手术患者共3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0例施行"双阶段椎间关节截骨术"(A组),即S-P截骨,12例施行"单椎体后方楔形截骨术"(B组),即PSO,手术均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通过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出血量、下颌眉弓角、截骨平面Cobb角对比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下颌眉弓角均获得显著改善,A组与B组下颌眉弓角矫正及截骨Cobb角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身高增加值、出血量上A组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轻度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双阶段S-P截骨及单阶段PSO截骨均可获得明显的矫正效果,双阶段S-P截骨固定阶段多、出血量少,PSO截骨适应证广泛,固定阶段相对较少,但出血量多,手术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可行性。方法选择锦州市传染病医院、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后凸角度〈70°12例患者(A组)给予截骨+闭合矫形治疗,后凸角度〉70°多椎体融合18例(B组)行后凸融合节段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患者术后每6个月随访1次,均完成2年随访。观察患者脊柱后凸角度改变情况及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满意指数(PSI)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显示全部患者脊柱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总体矢状位平衡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度为93.3%。A、B组后凸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根据后凸程度不同选择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效果良好,矫正率高,可有效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情况及神经功能.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Gss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共33例。结果:随访6—28个月,术前Cobb角37°-83°,平均57°,术后Cobb角平均12.5°,平均矫正44.5°,矫正率78.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结合Gss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满意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