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96例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48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定量等,同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2.08%与6.24%,两组患者的TBIL、ALT、AST均不同程度下降,ALB升高,Child-Pugh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HBV-DNA定量降低程度显著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明确,快速清除病毒,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病毒和宿主之间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相互作用,故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疗程较长,对于基层医院医师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治疗策略应特别考虑药物的长期疗效、安全性、耐药性[1];另外患者的经济条件也决定患者的依从性,如何选用价格适中,抗病毒疗效确切的药物也是基层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来自我院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对于观察组,在给予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均为96周。结果观察组在治疗48周、96周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都要明显的比对照组的高(P<0.05);观察组96周无耐药发生,对照组48周、96周有7例、11例发生耐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很好的疗效,降低耐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9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采用单独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ALB)、HBV DNA及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病毒变异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患者HBVDNA及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毒变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有效延缓或阻止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肝功能,并能稳定或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毒变异率低,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88例,将患者盲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抗病毒治疗以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与HBV DNA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转阴共36例,转阴率为81.82%,对照组转阴9例,转阴率为20.45%,观察组患者转阴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LT、总胆红素、白蛋白与Child-pugh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LT、总胆红素、白蛋白与Child-pugh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ALT、总胆红素、白蛋白与Child-pugh评分相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够显著提高转阴率,改善肝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治疗后的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本院住院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治疗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观察比较患者ALT下降水平、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Child—Pugh评分。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ALT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但三组之间ALT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HBV/DNA检测水平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的百分率与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比较(氏O.0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2年与治疗前Child.Pugh评分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苦参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将42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对照组(n=21)给予保肝、白蛋白基础治疗,观察组(n=21)在基础治疗之上加用苦参素、胸腺肽α1治疗,疗程4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Child-Pugh评分、血生化指标、HCV-RNA(hepatitis C virus-RNA)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65.0%患者乏力消失,62.5%患者腹胀消失,50%患者腹水消失Child-Pugh评分由治疗前的(9.7±1.4)分降至治疗后的(8.3±0.7)分,观察组85.7%患者乏力消失,87.5%患者腹胀消失,88.3%患者腹水消失Child-Pugh评分由治疗前的(9.8±1.6)分降至治疗后的(5.7±0.6)分,2组临床症状改善、Child-Pugh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CV-RNA无显著变化,观察组治疗前后HCV-RNA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参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有效降低HCV-RNA水平,延缓肝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8.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活动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6例,其中治疗组38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38例不做任何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两组均常规使用护肝和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的6~12个月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好转率、无效率、病死率、病毒学指标HBV-DNA阴转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快速有效抑制HBV复制,使肝细胞炎症减缓,使肝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再生和修复,有明显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从而改善肝功能。其疗效肯定,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且病毒耐药突变率低,是有效而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甘利欣胶囊加阿拓莫兰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及对照组(25例),治疗组应用甘利欣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阿拓莫兰120mg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肝太乐2660mg静脉滴注,疗程共4周。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及功能(ALT、AST、Tbil、ALB)等指标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状况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甘利欣胶囊与阿拓莫兰联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20,(5)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为普通组,一组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周ALB为(41.61±1.69)g/L,TBIL为(31.28±8.05)μmol/L,ALT为(50.41±9.46)U/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为76.92%(30例),普通组治疗后转阴率为51.28%(20例),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明显,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促进转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2周,观察患者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和组织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没有发展到失代偿期,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和组织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用恩替卡韦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双环醇片(75~150mg/d,连用24周)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250mg/d,连用24周)治疗,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连用24周)治疗,检测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HBV-DNA转阴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和TBIL恢复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指标FPG和2hPG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HBV-DNA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在保肝、利尿、支持等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用药组服用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单独用药组服用拉米夫定。观察期为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HB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均明显改善,HBV-DNA定量显著下降,而联合用药组在肝脏生化指标改善及存活率方面均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在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时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能迅速控制病情,改善生化指标,降低病毒载量,不宜产生耐药性,患者可以长期而安全地服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保肝、利尿和补充白蛋白等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口服,3个月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口服,疗程48周。治疗结束时,观察血清ALT、HBVDNA及Child-Pugh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HBVDNA阴转率为90.2%,肝功能指标即血清ALT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能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不易产生耐药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患者61例,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实施开腹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因素,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等,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术中胆管损伤及术后肝性脑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绝对禁忌证,术中仔细操作,适当降低气腹压力,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6周疗效、YMDD变异和安全性。方法 5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予拉米夫定100mg/d;B组29例恩替卡韦0.5mg/d治疗。以上两组的疗程为96周。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BV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变化、YMDD变异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明显的HBVDNA转阴率和Child-Pugh评分改善,但两组之间进行这两项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48周时发生YMDD变异,随着时间延长,变异数增加,而恩替卡韦组未发生变异。7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有2例死亡,恩替卡韦组1例死亡,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6周,其疗效与安全性与拉米夫定相似,但能显著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是一种有效且理想的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3,14(2):81-90
Highly-active antiretroviral (ARV) therapy (HAART) has lead to a sharp decline in AIDS-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reatment failure is a common, significant problem and as many as 50% of patients have detectable plasma HIV RNA despite being on combination ARV therapy. Clinicians must b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reasons for treatment failure and the best options available for management. Treatment failure can occur because of non-compliance, drug discontinuation, lack of drug potency, inadequate drug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Strategies used when selecting salvage therapy include the use of resistance testing to choose a regimen, the exploitation of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s by boosting protease inhibitor (PI) trough levels and counselling the patient on compliance. When selecting the agents to use in salvage therapy, the new regimen should ideally include as many new agents to which no or minimal resistance is anticipated and at least one new class of drugs if possible. Data on salvage therapy mostly comes from anecdotal reports an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With a paucity of clinical trial data, clinicians are often forced to prescribe unproven regimens based on what is anticipated about cross-resistance and drug interactions. It is important that new agents and new targets continue to be developed 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in practice have exhausted all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乙肝肝硬化(HBV-C)的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重点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失代偿期PBC患者16例作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择此时段内16例失代偿期HBV-C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结果 失代偿期PBC组以GLB、ALP、GGT及D-BIL升高明显,发生胆汁淤积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PBC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HBV-C组白蛋白下降更明显、PT延长更明显、PLT下降更明显.失代偿期PBC组自身免疫性指标常阳性.结论 失代偿期的原发性PBC治疗应该以激素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患者治疗仍然应该以抗病毒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的预后略好于PB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