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正>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以下简称《分级诊疗》),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分级诊疗》指明了现阶段及十三五医疗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不仅极大地优化了综合医院临床学科的功能定位和精准医疗,同样也为康复医学科的发展拓宽了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期发表了几篇脑卒中康复的论文,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分级诊疗》为脑卒中康复带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12):1060-1065
<正>我国是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9%,患者总数约有1.25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且发病日趋年轻化,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但农村人群患病率增长快速。糖尿病主要危害是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高凝状态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儿科住院病人医嘱护理级别的基础上,细化病人的生活护理等级标准,将生活护理等级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结合,探讨细化分级护理的方法。由护理部制定儿科分级细化标准并实施,确定A、B、C、D4个等级标准。再根据各专科疾病特点,依据病人病情轻重、年龄、治疗项目、自理能力、活动受限程度等进一步细化,依次分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B、二级C、二级D,三级C、三级D等8个等级,由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认病人的分级护理等级。儿科住院病人年龄较低,自理能力差,医生给出的护理级别高,通过细化儿科护理分级标准,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对护理级别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徐灵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3):253-256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d内的婴儿.新生儿出生后,其呼吸、循环、免疫等各个系统发育均不完善,还要面对巨大的适应性变化,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 [1].新生儿疾病涉及产科、儿科及有关的遗传、免疫、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临床表现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识别与分级诊疗是及时有效治疗的基础 [2... 相似文献
9.
10.
《天津护理》2020,(1)
目的:构建儿科护理技术分级指标体系,为儿科护理技术准入管理、保障患者护理安全,改进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及专家访谈初步建立指标体系,编制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择50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定儿科护理技术分级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100.00%、93.62%;专家权威系数为0.80、0.83;项目分类、难度评分、风险分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16、0.422、0.437;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51个二级指标。结论:构建的儿科护理技术分级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靠性,对儿科护理操作规范化管理、护士分层培养推进、护理工作科学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2):190-192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8月于6家医疗机构进行疾病检查的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成立半年前、成立后半年及成立后一年的就诊患者的满意度、检查水平及医疗资源的差异。结果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成立后,患者及医院职工的满意度均不断提升,且成立半年前与成立半年后、成立一年后患者及职工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6家医疗机构8个血常规检测项目的临床检验合格率明显低于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成立后,医疗机构总职工人数、来访检验人数、总住院人数及床位利用率均不断升高,转院率明显降低。结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在分级诊疗中的推广实施可有效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使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职工与患者满意度,对促进医疗事业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具有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急且变化快的特点,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在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新生儿肺炎的重要措施。1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识别新生儿肺炎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是指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经呼吸道吸入异物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生儿时期,当血清胆红素值>85μmol/L时肉眼即可观察到皮肤黄疸,这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系生理性黄疸,约80%足月儿和50%早产儿会发生。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当黄疸增加过高、过快,或持续时间较长,或合并感染、溶血等病理性因素,考虑为病理性黄疸时,则需积极治疗,因为黄疸严重者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1-2]。近些年,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较为深入,本文旨在对早期识别与分级诊疗方面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7.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20)
目的:对分级诊疗制度下护理工作新方向进行分析研究,为推进医改落地发挥护理工作优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梳理分级诊疗转诊流程,着重探讨护理人员通过参与家庭医师团队诊疗服务、慢病管理团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探究其对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促进作用。结果:实现三个突破,即社康首诊人数激增、两病管理人数激增、患者下转零突破;解决四个问题,即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医师愿意下、患者自愿去问题。结论: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分级诊疗工作,有利于提升患者对分级诊疗工作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从而逐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实施,最终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辖区的便捷就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科分级分诊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6月就诊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7~12月就诊的60例患儿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自行选择医生,实验组实行分级分诊模式后由患者选择医生。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均好于对照组。结论按照急诊分级分诊模式开展分诊工作,能够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与护患关系,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改背景下一项关键举措,其中,康复分级诊疗根据疾病分期分别以急性期早期康复、稳定期综合康复、恢复期基本康复为主。我国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趋增大,为了推进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整合、下沉及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目前主要推行医联体模式。国内目前已有医联体、“互联网+”、“四站式”等多种康复分级诊疗模式,但仍处于探索过程中。本文对国内外康复分级诊疗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