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患者源性类器官可以模拟原始组织的发生和进展,再现原发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揭示疾病特异性基因表达,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模型中。然而,类器官的发展历史以及类器官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尚不清楚。全文从类器官的发展历史、类器官免疫肿瘤微环境的整体研究方法以及类器官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类器官在肿瘤免疫的局限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类器官,作为自问世以来便飞速发展并在各大实验平台广泛应用的三维结构微器官,其相比于传统的实验模型如2D细胞、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等,更具有与真实器官较为相似的复杂结构以及多种细胞形态,并能较大程度地契合来源组织或器官的生理机能。此外,随着类器官培养技术及分析手段在研究中的创新改进,日益丰富的培养介质方案及高通量筛选等方法的建立使得类器官的应用更趋完备化和多样化。同时,新兴的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药物筛选、疾病建模等领域可作为可靠度极高的实验模型。本篇综述概括了近年来肿瘤类器官在培养、分析方法上的部分改进和细化,以及肿瘤类器官在发展应用中相比于传统实验模型的优势,最后总结了肿瘤类器官在耐药性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本文对肿瘤类器官的耐药性概述将有利于为肿瘤耐药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乳腺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表征与初步放射生物学特征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细胞形成乳腺癌类器官,对其进行组织结构表征并利用Ki-67、ER、PR、Her2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及乳腺癌细胞系形成的类器官进行4、8Gy照射处理,观测照射后0、24、48、96h的乳腺癌类器官个数以及直径变化来评估放射对类器官的杀伤情况。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组织在6d左右形成类器官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标志物表达具有空间异质性,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原组织的标志物表达具有相似性;照射处理MCF-7乳腺癌类器官后,生长停滞,部分形成的类器官崩解消失,48~96h,逐渐恢复增殖趋势;MDA-MB-231乳腺癌类器官呈现辐射耐受和生长停滞,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96h仍未观察到恢复趋势;选取的三阴性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也呈现辐射耐受,照射后类器官仍持续生长且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趋势明显小于未照射组。结论不同来源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经体外培养形成的乳腺癌类器官具有微结构与异质性,可以反映来源组织标志物表达情况并展现不同的放射抵抗能力,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类器官更加耐照射。  相似文献   

4.
类器官是由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特异性干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三维体外细胞结构,具有自我组织形成类似于原始组织的"微型器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概括来源组织的特征和细胞异质性.类器官作为肿瘤研究的临床前模型,可用于药物筛选,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可对其进行基因修饰,用于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 过去几十年来在干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进步,使得一种新型的3D类细胞体外培养技术问世,因其有着类似原器官的空间形态结构,故而称其为类器官。将肿瘤组织用该技术体外培养所形成的肿瘤类器官,极大程度保留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物特性,且兼具低成本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弥补了以往传统肿瘤实验模型的缺陷。该模型还可用于转化医学研究,可进行包括药敏试验在内的个体化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具有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讨论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的、更接近真实病理生理学状态的人类癌症模型开辟了新途径。源自患者的肿瘤类器官保留了原始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遗传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表型,不仅可作为识别和测试新型抗癌药物的优良模型,也可通过肿瘤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反馈患者的临床反应,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与传统的组织样本库相比,活体类器官生物库的建立需要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更高水平的技术标准。随着类器官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类器官已广泛覆盖多种实体瘤,类器官技术亦在2017年被评为生命科学领域年度技术,但国内对肿瘤类器官构建、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尚无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亦缺乏肿瘤类器官用于精准治疗的专家共识。因此,根据全球范围内多个团队基于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已发表的研究数据,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针对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制订了《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希望通过本共识,提高中国临床工作者及医学研究者对于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认识,规范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指导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国内肿瘤精准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临床应用。本共识将根据未来开展的基于类器官的各项研究成果定期更新。  相似文献   

7.
在精准医疗时代,随着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患者对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基于肿瘤分子分型指导患者精准药物选择外,近几年新兴的功能性检测技术也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帮助。采用患者肿瘤组织体外培养的三维类器官能很好地保留肿瘤组织的细胞结构、分子特征,且其药物敏感性检测在预测患者疗效中的准确性较高,因此广受关注。目前,虽然类器官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利用肿瘤类器官指导患者治疗的需求日趋增长,为了推动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临床中的规范应用,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数据,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且后续将继续根据研究进展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8.
王若彤  王欣  沈波 《中国癌症杂志》2022,32(11):1105-1114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肿瘤作为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个体化治疗已成为精准医学的一个关键领域也受到更多关注。近期提出的类器官模型为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个体化治疗带来了新突破。类器官指从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来源,以类似体内细胞分化的方式组织成的器官特异性的细胞集合。肿瘤类器官指利用原代恶性细胞经过体外3D培养构建的恶性细胞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持续增殖,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代肿瘤的病理学形态特征、基因组与转录组特征、药物敏感性及恶性细胞间异质性,为体外肿瘤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尤其在预测患者药物敏感性、药物高通量筛选等方面有巨大潜力,为肿瘤个体化治疗作出了贡献。但该模型仍存在不足,如无法重现体内肿瘤微环境等,使其在临床等方面的应用受限。目前将肿瘤类器官与其他肿瘤成分共培养、与微流控设备和生物打印技术等联合应用将有望弥补其缺陷、突破肿瘤治疗领域的瓶颈。本文将常用肿瘤研究模型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部分肿瘤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并描述了肿瘤类器官的临床相关应用,最后对其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进行了叙述,并对未来肿瘤类器官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类器官在膀胱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分别以“膀胱癌、类器官、癌症研究、三维培养”为中文关键词,“organoids, bladder cancer, precision treatment, drug screening”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至2022年肿瘤类器官和患者来源类器官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类器官培养的进展;(2)类器官在膀胱癌中的研究;(3)类器官研究面临的问题。排除标准:重复性、数据陈旧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4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源性的肿瘤类器官在药物研发、药物毒性和药效实验、精准医疗等方面取得有价值的进展,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结论 肿瘤类器官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体外模型,既能够很好的反应肿瘤异质性、模拟肿瘤微环境,又需要较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肿瘤生物学研究、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过去10年中,三维类器官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可以从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中高效地建立类器官。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tumor-organoids,PDOs)可以很好地保留亲本肿瘤的生理病理学及遗传学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持肿瘤异质性。PDOs已被用于阐明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感染病原体或遗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耐药机制、预测患者对选定治疗方案的反应。随着类器官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共培养系统的建立,该技术现在也被应用于快速发展的免疫肿瘤学领域。本文综述了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