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白血病11q23/MLL基因重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比较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分析,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连续R显带后FISH(sequential R-banding and FISH)检测混合系列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及间期FISH分析我院白血病患者37例,结果显示11q23+/MLL+患者10例,11q23^-/MLL+患者2例(5.4%),11q23^+/MLL-患者3例(8.1%),11q23^-/MLL-患者22例.部分病例CC与间期FISH方法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对6例患者进行连续R显带后FISH分析后,对照核型和FISH图都能清楚地看到MLL基因易位涉及的染色体.结论:为了给出准确的诊断,在检测11q23/MLL重排时需要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和间期FISH测定并结合两者结果来评定,必要时需做R显带后FISH或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联合间期和中期荧光原位杂交确定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11q23/MLL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快速、敏感、有效揭示11q23/MLL基因重排的方法,确定11q23/MLL异常存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指导AL风险治疗。方法112例成人AL患者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行核型分析;LSI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筛选异常信号,有异常信号者行中期FISH确定11q23/MLL基因重排。结果 112例AL患者FISH揭示9例11q23/MLL易位(检出率8.0%),其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只检出4例(检出率3.6%)。3例CCA示del(11)(q23)者FISH揭示2例为11q23/MLL易位,1例为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缺失。在1例正常核型、1例11q+和1例无11q23明显异常者,FISH揭示为11q23/MLL易位。除9例易何外,FISH揭示8例存在MLL基因扩增,包括多倍体、均匀染色区(hsr)和双微染色体(dmin)。AL伴11q23/MLL异常者多诊断为B系祖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 AL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或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结论 使用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FISH确定11q23/MLL异常是快速敏感的方法,其检出率高于CCA,有效揭示11q23/MLL易位和扩增。临床诊断pro-B ALL、AMoL或BAL,尤其正常核型者应行FISH以确定11q23/MLL异常。 相似文献
3.
李强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23(2):102-105
荧光原位杂交利用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核酸探针,可以对特异DNA序列进行检测,并且能结合形态学或免疫学检查鉴定特殊细胞群的克隆来源,因其具有准确,敏感和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检测恶性血液病克隆来源的一种方法。本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恶性血液病克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技术在骨髓涂片(BMS)上检测PML/RARα基因重排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采用光谱绿(Spectrum Green)和光谱桔红(Spectrum Orange)分别标记PML和RARα两种基因探针对27例临床拟诊为APL的患者进行BMS-D—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18例初诊患者中,CCG检出t(15;17)者14例,他们的BMS-D-FISH和RT—PCR均证实有PML/RARα基因重排,从而肯定了对APL的诊断;而CCG未检见t(15;17)易位的4例中有1例显示阳性的BMS-D-FISH和RT—PCR结果,证实该例有隐匿易位存在,其余3例的两种检测均是阴性,因而他们被重新诊断为AML而不是APL;9例缓解患者中,CCG查出1例部分缓解患者有t(15;17)易位,其BMS-D—FISH和RT—PCR均为阳性,而8例完全缓解患者(6例伴正常核型,2例未作CCG检测)的BMS-D-FISH和RTPCR检测显示6例阴性,2例阳性,提示该2例患者有微小残留病(MRD)存在。结论:BMS—D—FISH是检测APLPML/RARα基因重排的敏感可靠方法,有助于APL确诊及其MRD检测,适合于CCG检测失败、伴有隐匿易位、RT—PCR检测缺乏材料以及需作回顾性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基因重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基因重排。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自行筛选和制备的酵母人工染色体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基因的重排。结果:用22号染色体bcr基因附近的YAC765E3,在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发现5例慢性期患者,2例急变期患者和1例经α干扰素治疗后的患者存在bcr基因重排,1例自体骨髓移植后患者的核型呈嵌合状态,即同时存在正常的和具有bcr基因重排的核型。结论:YAC765E3是一个有用的检测bcr基因重排的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能成为白血病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微量残留病检出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强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0,(2)
荧光原位杂交利用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核酸探针,可以对特异DNA序列进行检测,并且能结合形态学或免疫学检查鉴定特殊细胞群的克隆来源,因其具有准确、敏感和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检测恶性血液病克隆来源的一种方法。本文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恶性血液病克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部分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肺癌细胞部分染色体数目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用8、11、12和1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与24例肺癌标本的间期细胞进行杂交检测。结果 标本中8、11、12和17号染色体超二倍体分别达到62.50%(15/24)、50,00%(12/24)、54.17%(13/24)、54.17%(13/24)。结论 FISH技术可检测肺癌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肺癌遗传学变异中主要以8、11、12、17号染色体的增加多见,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分子遗传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染色体异常疾病的检测,比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更具优势。在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其高效的检出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在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上也很有价值。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有利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其开发新疗法,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胃癌中HER-2基因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中HER-2基因扩增与HER-2蛋白过表达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手术切除的84例胃癌石蜡标本进行HER-2状态的检测.结果 84例中,19例HER-2蛋白(+)(22.6%),其中HER-2基因扩增7例(8.3%);12例HER-2蛋白(++++/++)(14.3%)中,HER-2基因扩增5例(6%),占高表达组的41.7%;72例HER-2蛋白(+/0)(85.8%)中,HER-2基因扩增2例(2.4%).结论 HER-2蛋白(+++/++)与HER-2基因扩增密切相关,故这类患者可考虑先做IHC初步筛选,再做FISH确诊,从而为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组合荧光原位杂交(panel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panel FISH)技术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CLL)基因组异常检测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序列探针D13S25(13q14.3)、RB1、p53、ATM(11q23)和着丝粒探针12号(CSP12)等5种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对17例CLL患者进行FISH检测,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7例CLL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1例(1/17)有染色体异常,为49,XX,+3,+8,+18;组合FISH检测出10例(10/17)有染色体异常,包括D13S25缺失4例、ATM缺失2例、p53缺失1例、D13S25合并RB1同时缺失2例、多种异常1例.FISH检测的总检出率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论 组合FISH技术是检测CLL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异常的有效手段,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则可明显提高CLL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的应用。方法 40例MDS患者,采用间期FISH技术,选取+8和20q-探针的组合,检测MDS患者中的+8和20q-异常情况。结果利用FISH技术,+8和20q-检出率分别为12.5%,15.0%。采用FISH技术的组合探针可以检测出8号和20号染色体异常。结论 FISH技术能够检测出MDS染色体异常,采用组合探针的FISH更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染色体14q32上IgH基因易位情况,探讨其与CLL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位于14q32上IgH基因两端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IGHC、IGHV和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70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的间期细胞进行IgH基因易位重排情况的检测。结果 70例B—CLL中8例(11.4%)有IgH基因易位重排,其阳性细胞率为10.5%~53.0%之间,且IgH基因易位在不同性别、年龄和Binet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H基因异位在B—CLL中属易发事件,对B—CLL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FISH是一种在分析B—CLL中IgH基因易位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直接原位检测间期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方法应用FISH技术检测15例CML患者骨髓培养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其中5例CML患者同时取骨髓直接涂片检测,5例CML患者同时取外周血浓缩单个核细胞直接涂片检测。以5例非CML患者骨髓培养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15例患者骨髓标本成功培养10例,染色体分析检测到Ph1染色体8例。15例患者骨髓培养细胞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4例。5例CML患者同时做骨髓直接涂片FISH检测,结果阳性4例。5例CML患者同时做血标本浓缩单个核细胞FISH检测阳性2例。5例非CML患者FISH结果均阴性。结论FISH技术能直接原位检测间期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且快速、可靠、成功率高,是诊断和监测CML的一项有效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标本,经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应用PDGFRα、PDGFRβ、FGFR1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 44例患者骨髓细胞经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3.64%(44例中6例),而应用FISH技术分析,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9.55%(44例中13例),其中7例(15.91%)伴有FIP1L1-PDGFRα(简称F/P)融合基因,3例(6.82%)PDGFRα基因重排,2例(4.55%)PDGFRβ基因异常,1例(2.27%)FGFR1基因重排.将患者分为PDGFRα、PDGFRβ或FGFR1基因重排阳性(13例)与阴性(31例)组,阳性组患者的皮肤、心血管、脾脏、肺脏等器官受累程度以及WBC、PLT、HGB等血液学指标与阴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表现较为突出,且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嗜酸粒细胞重度增高(绝对值>5×109/L)以及骨髓中出现幼稚嗜酸粒细胞(P值均<0.05).结论 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方法结合具有较高的异常克隆(特别是PDGFRα基因异常)检出率,有助于鉴别疾病的良、恶性本质,判断预后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Methods Kary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method and/or short-time culture of bone marrow cells for R-band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was performed using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break-apart probes. Results The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findings of 4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detected in 6 cases ( 13.64% ) with karyotyp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 clone was markedly increased to 29. 55% ( 13/44 ) with FISH techniques, including 7 cases with FIP1 L1-PDGFRα ( F/P,15.91% ), 3(6. 82% ) PDGFRα rearrangement, 2 (4. 55% ) aberrant PDGFRβ gene and 1 (2. 27% )FGFR1 rearrangement. Patients being PDGFRα, PDGFRβ or FGFR1 positive ( 13 cases) or negative (31 cases) showed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The incidence of gut involvement, the absolute count of eosinophi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eosinophils in bone marrow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sitive patients (P < 0.05 ). Conclusions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Karyotyping should be a routine approach to detect the abnormal clone in these diseases. Screening for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gene with FISH can provide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