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3.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枕髁、寰椎侧块模拟磨除1/3,颈静脉结节全部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改变。应用所测得数据在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术前术后CT薄扫对比。结果骨性标本及寰枕交界CT测量显示枕髁、寰椎侧块、颈静脉结节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视角及术野宽度明显增加。模拟手术证实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部分磨除后使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致水平视角。结论极外侧入路中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的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及病变的切除有显著的作用。术前颅颈交界区三维CT检查对极外侧入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枕下远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的方法。方法:收集颅脑肿瘤外科死亡标本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处理后,对其中未经手术治疗的13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切除的模拟手术,另2例生前已行颅内手术者开颅观察。结果:本组13具模拟手术标本中,切除位于枕骨大孔前方的肿瘤6例、下斜坡3例、外侧区4例。结论:经该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可扩大手术视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并能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与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外侧裂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下方,在Rolandic下点前方(2.1±0.5)cm处,颅骨鳞缝前段下方直径1.5cm的平面上,其毗邻结构组成外侧裂岛盖,该处具有恒定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外侧裂岛盖的特定的结构及外侧裂前点与颅骨、神经的恒定关系使其容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外侧裂处的脑沟脑回提供了可靠的起始标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和观测到达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后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区腹外侧而对重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最小。结论:正确的头位和切口设计、向外侧充分切除骨质、椎动脉内移、乙状窦外牵、上二条齿状韧带的切断及妥善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是应用此入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量化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为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寰椎、枢椎标本,以颧弓上缘为基线,经过乳突尖部的垂直基线的垂直线为参照线,游标卡尺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在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湿性标本上模拟的枕下极外侧入路中参考应用各项数据。结果寰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2.08±4.84)mm,寰椎横突在参照线前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8.24±1.61)mm。枢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1.39±2.27)mm,枢椎横突在参照线后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9.22±1.94)mm。枕大孔与寰椎间距为(7.33±2.22)mm,寰椎枢椎间距为(8.26±1.54)mm,寰椎横突结节宽度(5.97±1.23)mm,椎动脉沟近中线点距横突结节距离(28.94±3.77)mm。在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过程中应用参照各项数据可以在硬膜外操作过程中安全地暴露游离椎动脉。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量化研究结果为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按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枕下三角是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在分离移位椎动脉后,切除枕骨髁后部1/3以辨别和暴露舌下神经管,枕骨髁的磨除可显著扩大枕骨大孔前缘的暴露范围,磨除颈静脉结节对扩大斜坡中下部的暴露有重要的作用。椎动脉硬膜内段及其分支与后组脑神经有复杂的毗邻和穿行关系。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尽管解剖复杂,但可在不牵拉延髓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延髓交界部腹侧面和外侧面的区域,达到充分暴露的枕骨髁磨除范围限于其后1/3即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15.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 :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 ,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 ,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 ,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 ,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 ,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 :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 ,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 ,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 ,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相似文献
16.
肩关节手术外侧入路与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肩关节手术外侧入路和避免损伤腋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上肢标本,按照手术进路和层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三角肌起点弧长22.6±4.0cm,中线长15.3±2.3cm:(2)腋神经前支长2.9±0.7cm,分支主要支配三角肌前部和外侧部.(3)腋神经前支与肩峰至三角肌粗隆连线相交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6.2±1.3cm,此段距离相当于三角肌上2/5份。结论:手术切口和分离三角肌纤维的远侧点均不应超过三角肌中线长的上2/5份,否则容易损伤腋神经前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第四脑室底的显微解剖,为选择切开第四脑室底进入脑干的手术入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0例国人成人脑标本的第四脑室底进行显微测量,其中7例进行了切片染色,对部分脑干背侧的重要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束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 1.第Ⅳ脑室底长(32.08±3.02)mm,宽(18.64±1.94)mm的菱形结构。2.获得了部分脑干背侧重要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束的资料。结论 通过对第Ⅳ脑室底显微解剖的观察,认为切开第Ⅳ脑室底可选择的手术入路有:中线切口,中部最宽区横行切口和面丘上纵行切口。 相似文献
18.
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根据病变部位有适用于前部病变的经额叶皮质入路、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经终板入路,主要适用于中部病变的脉络丛下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脉络裂下经中央帆入路,主要适用于后部病变的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及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解剖和临床研究表明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达三脑室最近、术后并发症少,掌握该入路路径中扣带回、胼周动脉、胼胝体、穹隆、前连合等重要神经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9.
20.
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及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6 0侧成尸下肢标本 ,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1)股外侧皮神经干 80 %斜跨切口线下部 ;第一分支阔筋膜浅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6 .2± 2 .5 )cm ,主干阔筋膜深层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1.6± 1.2 )cm ,此段主干位于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 ,周围充满脂肪组织。 (2 )股直肌直头呈圆柱形 ,其前内侧是股三角 ,后外侧是髋关节囊 ,仅遮挡髋关节囊前内侧 1 6部分。 (3)股神经股外侧肌支从前内上行向下外斜跨切口延长线 ,分数支入股外侧肌 ,其最上支与切口延长线交点位于髂前上棘下方 (12 .4± 2 .6 )cm ,结论 :(1)此入路浅层分离时应先在髂前上棘下 5 .0cm以内的阔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脂肪组织中寻找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然后再分离切口下部浅筋膜。 (2 )在深层分离时应沿股直肌直头外侧深入至髋关节囊 ,切匆误入其前内侧的股三角。股直肌直头如果没有挛缩 ,可不必切断 ,以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3)切口如需向下延长时 ,不宜超过髂前上棘下 9.0cm ;如果必须再延长应向外侧偏斜 ,以免伤及股神经股外侧肌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