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为减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39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以护理记录中记录到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为准。结果:发生攻击行为110例,攻击行为史、离异及独居等是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高度重视入院评估,对有攻击行为史、独居及离异患者应重点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危害严重 ,但难以预料 ,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严重影响了病人如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作者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 ,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一、资料1.病例选择  14 9例均取自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部 ,符合CCMD 2 R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由2名主治医师明确诊断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如严重躯体疾病 ,住院时间不超过 1年 ,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攻击行为的判定按照目前比较的 ,由Baron提出的定义和标准进行[1] :根据住院期间有无攻击行为分为…  相似文献   

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而出现伤人、毁物、抢物及自杀自伤等攻击行为,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人身意外,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象为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共收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30日收治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攻击行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两个因子、命令性幻听等症状、MMPI的F、Pd分均对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重要价值。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应引起关注并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5.
精神病患者常发生意想不到的攻击他人的异常行为。本文对符合CCMD 2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141例男性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攻击行为的发生率141例患者中发生攻击行为的29例,发生率为20.5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出现攻击行为者多见,本组资料共30例,占55.6%;攻击对象以病人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史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者较常见,占53.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79.6%;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3周内发生率最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对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早期评估,采取有效的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对社会有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可能给患者、病友及医护人员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引发医疗纠纷,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是临床重要工作。我们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黄艳秋 《黑龙江医学》2013,37(2):135-136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06~2012-06间5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根据其住院资料进行统计研究,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法得出相应结果。结果经过分析,被害妄想症状、易激惹、有攻击史、害怕住院环境而出现攻击行为较多。结论通过分析得出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危害严重,但难以预料,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严重影响了病人如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作者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行为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的康复作用。方法:80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给予行为矫正训练,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康复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2个月评定1次。结果:治疗后两组间ADLPI、IPROS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参与集体活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的生活自理能力,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病种构成及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癔症3种主要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为标准,对2008-2010年烟台地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2 453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0.7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提供相应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精神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其代谢指标,采用世界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统一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同时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康复方式、药物服用法、吸烟等风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长期住院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0.7%,不同抗精神病药品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01),男性、年龄、病程、吸烟、服药方式等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和管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针对慢性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如男性、长期住院、吸烟等),可以通过对其生活方式调整、加大与加强康复等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影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根据地理分布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个区中5家精神专科医院,将2016年1月至10月住院的6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危险组比较,危险行为组中性别、年龄阶段、家庭邻里关系、工作状态、应激生活事件、精神症状、服药情况、就医态度、既往威胁性言语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62,P=0.017)、生活应激事件(OR=2.08,P=0.001)、幻觉妄想(OR=1.77,P=0.026)、怪异行为(OR=1.61,P=0.02)、就医态度(OR=2.60,P=0.029)、既往威胁性言语(OR=6.77,P<0.001)与危险行为相关。结论 45岁以下、幻觉妄想、怪异行为、被动就医、生活应激事件、既往威胁性言语是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开放管理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欢  刘文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12):770-771
目的:探讨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开放管理的方法。方法:2年期间对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开放管理的院内康复治疗,采取精心组织管理,尊重病人的人格及合法权益,建立医患人员的平等关系,设立健全的医疗规章制度,与奖罚挂钩的考评,对重点病人给予适当监护等措施。结果:采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效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精神病阴性症状明显改善。维持剂量的药物治疗是安全进行康复治疗的基本保证。工作疗法可以使病人恢复或学习生产技能。丰富多彩的娱乐治疗,可达到放松身心,舒泄情感,改善情绪,振作精神的作用。阅读治疗可使患者增长知识,了解与解决与已有关的内在问题,有教育功能。集体及个别心理辅导可解除患者心理和情绪上的障碍。结论:实行开放管理的院内康复治疗,符合精神病管理的新方法,亦符合康复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途径,应大力开展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内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护士进行指导。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采用住院精神分裂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评定,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IPROS评分和NOSIE评分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6个月时,IPROS评分和NOSIE评分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院内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自制调查表,收集7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4例(34.3%)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加量受到影响,31例(44.3%)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尤以年轻、未育的患者为多。37例(52.9%)患者需接受中药或溴隐亭治疗。结论: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抗精神病药物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选择对泌乳素影响小的抗精神病药物是关键,积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给予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1年。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估。结果1年末随访时两组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两组均有改善,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内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SCUSSIONS with elderly hospital patients abou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preferences occur infrequently and have variable content. Our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theme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at could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ch discussions. We found that patients and families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CPR but hav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dure and overestimate its benefit. Most patients are interested in being involved in discussions about CPR and in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 decisions with physicians; however, older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se discussions may have variable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Physicians do not routinely discuss CPR with older patients, and patients do not initiate such discussions. When discussions do occu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to patients or families about resuscitation and its outcomes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Physicians should initiate CPR discussions, consider patients'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and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decisions where appropriate and involve the family where possible. Documentation of discussions and patient preferences may help to minimize misunderstandings and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decision during subsequent admissions to hos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