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传统操作组(保持头偏向手术侧体位)270例和超声阻断组(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270例。观察2组患者在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超声阻断组较传统操作组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且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可提高 PICC 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颅脑患者的治疗应用。方法 对急诊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施行PICC置管术。结果 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成功率,置管时间长,减少各种药液对血管造成剌激,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剌的痛苦。结论 对颅脑患者采用PICC置管术是一种安全、方便和易掌握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马健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8-259
目的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留置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留置PICC患者实行置管前预防、紫外线局部照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药》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4例PICC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分别为:穿刺部位出血6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堵塞4例,导管脱出3例,感染3例,血液反流2例。分析以上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后,19例导管成功留置,5例拔除。结论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正确的导管维护方法,预防并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出现的故障,可避免或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输液途径在外科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A组为留置针、B组深静脉置管(CVC)、C组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为95.1%,B组为96.5%,C组为96.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A组平均(1.5±0.14)d,B组平均(6.5±0.18)d,C组平均(136±4.02)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分别为10例、2例、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能够方便安全的为长期外科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完成营养支持计划起到积极作用,将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马会杰 《哈尔滨医药》2009,29(6):119-120
目的探讨患者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24例患者应用PICC出现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4例患者均无出现感染和并发症。结论P1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治疗途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8例胎龄25~35周的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输液治疗,按照PICC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 28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4例(14.3%)在应用中发生了并发症而非正常拔管,5例(17.8%)为放弃治疗出院拔管,19例(67.9%)是完成静脉治疗后拔管的。结论 PICC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规范化的PICC术后护理在提高患儿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PICC导管脱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观察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2种不同切皮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0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据切皮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纵切组338例和横切组482例。比较2组出血量及皮肤淤血、手指肿胀、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纵切组置管时和置管后4、24h及1周时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h、1周皮肤淤血发生率低于横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切法可有效减少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及置管后皮下淤血的发生,能更快地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殊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PICC置管治疗肿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接受特殊护理,比较两组导管堵塞率、导管留置时间、提前拔管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堵塞率、提前拔管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的留置时间和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胆道出血的原因、治疗经验及应急抢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10例胆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处理情况.结果 术后再出血3例,全组病例经治疗后未再出血,无死亡.结论 急性胆道出血主要原因是胆道结石、感染、外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出血量不大时町采用抗感染、应用止血剂、含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或稀释双氧水冲洗、引流胆道等治疗,出血量大时可适当选用肝动脉捕管造影栓塞、肝动脉或分枝结扎术、出血的肝叶(段)切除术、胆道镜下电凝止血及术中采用带气囊导尿管堵压止血.采用带气囊导尿管堵压止血,简单有效、创伤小.特别适用于全身情况芹的老年或重症胆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妇科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96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PICC穿刺置管与护理,保证化疗的完成。结果本组1次置管成功92例,4例患者第二次置管成功。置管后经X线胸透检查显示:有94例患者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另外2例患者导管末端位于颈内静脉,调整其头部位置后到达上腔静脉。无一例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安全无刺激,正确有效的导管护理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刘兆艳  陈超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49-150,155
目的探讨肢体活动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35例,通过对患儿上肢不同体位的摆放,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的变化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上肢外展90°、上举180°、内收90°时与上肢自然下垂相比较,导管尖端上下移动范围为0~0.3 cm,均未出现导管异位。结论 PICC导管尖端会随着肢体活动的变化而有所活动,只要按规范要求放置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交界处,肢体活动不会引起导管的异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型中线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需要输注刺激血管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组(25例)、中心静脉导管(CVC)组(25例)、外周留置针(PVC)组(37例)、中线导管(MC)组(38例)四组。比较MC组与其他三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血栓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 MC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ICC、CVC、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PICC、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和CVC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PICC组、CVC组、PVC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清除术,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血肿清除率、术后7 d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拔管时血肿清除率为(91.38±6.84)%与对照组的(90.20±7.0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0.41±2.56)min短于对照组的(59.17±8.67)min,术后7 d水肿体积(11.31±3.38)ml小于对照组的(16.32±4.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2.24±1.12)分低于治疗前的(33.14±8.3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6.38±2.45)分低于治疗前的(34.20±8.28)分,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心理健康、认知职能、社会职能、情绪职能、角色职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61.42±3.24)、(60.33±3.38)、(59.34±3.63)、(61.50±3.02)、(58.34±2.67)、(55.24±2.72)分均高于治疗前的(42.34±5.24)、(44.24±5.37)、(45.12±5.42)、(50.24±4.48)、(51.70±3.20)、(45.24±5.07)分,对照组心理健康、认知职能、社会职能、情绪职能、角色职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52.21±4.37)、(55.38±4.43)、(50.27±4.34)、(56.38±4.24)、(47.27±4.72)、(49.27±3.63)分均高于治疗前的(42.40±5.16)、(44.32±5.42)、(45.04±5.51)、(50.38±4.30)、(51.82±3.12)、(45.10±5.19)分,且观察组心理健康、认知职能、社会职能、情绪职能、角色职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苗盛  贾庚  施慧 《中国医药科学》2012,(18):158-15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PICC导管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PICC导管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感染痊愈时间和患者满意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导管感染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