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冬岩  杨淑华  刘扬 《吉林医学》2006,27(10):1251-1251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其发生率为0.6% ̄2.1%[1],多在某原发病基础上并发此病,尤其是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且22.2% ̄37.5%可出现门静脉血栓[2]。我科于2001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门静脉血栓病人44例,其中行置管溶栓介入治疗者10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者8例,胆道感染术后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1.2辅助检查及确诊方式:通过临床症状,如…  相似文献   

2.
韩朝  吴清明 《医学综述》2021,(1):131-135
肝硬化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其中门静脉血栓(PVT)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影像学的发展,PVT的诊断率逐渐升高.目前关于PVT的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指南.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肝硬化PVT治疗方面的研究,以抗凝治疗最多见,认为抗凝治疗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可优先考虑;关于溶栓治疗,全身溶栓可导致严重...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恶心1天"入院。患者缘于1天前进食肉类食物出现上腹钝痛,间断发生,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出汗、腹胀,无反酸、烧心,无胸痛、胸闷,无发热,无腰痛,无血尿,无尿频、尿急。当地以"胰腺炎"治疗后无改善而入院。既往2年前患"急性心肌梗死",平时未服药物治疗。查体:T36.1℃,P84次/分,R20次/分,Bp115/90mm Hg。心肺查体正常。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脾脏肋下2cm触  相似文献   

5.
刘继伟 《中原医刊》2007,34(6):F0003-F0003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经皮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3例耐多药肺结核经皮介入治疗后观察痰菌、胸片及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通过治疗,43例肺结核痰菌不同程度减少或转阴,临床症状均有减轻。结论耐多药肺结核介入治疗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王丽华 《吉林医学》2009,30(24):3179-3180
目的:总结经颈静脉治疗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术前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为主,术中熟练地配合医生操作,周密的病情观察,正确的给药方式及严密的凝血功能的监测。术后预防感染,做好健康宣教。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通过局部药物溶栓和(或)机械性碎栓抽吸等方法使门静脉完全再通,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超选胃冠状静脉进行栓塞并建立了肝内门体分流,2例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出现肝性脑病4例,3周内经科学的治疗和细心周到的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导管室护师的专科护理经验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孙晶  赵红 《辽宁医学杂志》1999,13(3):162-162
我院于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对3例门静脉血栓患者应用由中国医大制药厂生产的新型抗血栓制剂-注射用降纤酶治疗,均已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例1男患,34岁。以脾切除术后7个月,腹胀4天为主诉。7个月前在我院诊断为肝硬化,行脾切除。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5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介入治疗,对两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短(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尿激酶总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大、小腿周径缩小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P0.05)。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对症治疗方法,并将综合性介入治疗融入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中,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但(PCI)又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经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出血、反射性低血压等。因此作好围手术期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对我科开展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32例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黎俊 《吉林医学》2012,33(20):4465-4466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科在临床中发现1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因上消化道再出血行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多处套扎致慢性PVT急性加重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回族。因间断黑便1周于2009年7月11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呕血,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并行脾切除加断流手术。否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8℃,Bp 13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诊断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PVT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结果 9例肝PVT中,4例位于门静脉左支,2例门静脉右支,3例位于门静脉主干,其中1例同时累及门静脉右支。MRI均能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内血栓异常信号,平扫T1WI及T2WI流空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各期血栓均无强化,管腔内出现充盈缺损。结论 MRI是诊断PVT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导管捣碎抽出血块、球囊导管扩张术、机械性旋切导管血栓旋切术、狭窄段静脉支架种植术和下腔静脉滤器种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31例介入治疗术后3~36个月跟踪观察,治疗有效率为96.77%(30/31例),其中下肢功能恢复良好24例(77.42%),残留瓣膜功能异常6例(19.3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林洋 《医学综述》2013,19(7):1217-1219
综合评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选择性门静脉化疗栓塞术、门静脉支架置入、消融治疗及内放射的基本理念,并引证说明上述治疗方式对原发性肝癌(PL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证明这些介入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并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提升PLC合并PVTT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其预后。另外,为PLC合并PVTT患者序贯治疗或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2例儿童少见先天性门静脉腔化不全致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作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以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6月收治的2例先天性门静脉腔化不全致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人起病年龄早;病前无特殊病史,发病急;影像学提示门静脉显示不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门脉系统多发性血栓;早期溶栓、抗栓治疗暂时有效,但病情反复,再次溶栓效果不佳;并发症严重,一病人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另一病人合并严重感染。及早门脉分流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结论①先天性门静脉腔化不全是儿童门脉系统血栓的少见原因:②并发症后果严重,不经有效治疗病情迁延、反复甚至危及生命;③早期溶栓治疗有效,晚期无效。④及时门静脉分流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CT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医学综述》2014,20(21):3905-3907
急性门静脉血栓(PVT)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研究得不多,因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处理困难,易误诊、误治,并发症、复发率及病死率很高,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麻烦。深入了解急性PVT成因、临床表现等有助于正确治疗和积极预防其并发症。该文分别就PVT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介绍,将治疗急性PVT分为保守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血栓切除治疗,着重阐述PVT的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急性PVT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马文贵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498-1499
目的:探讨经TIPS介入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门静脉阻塞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TIPS介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手术成功率达到94.6%,实验组在术后并发症率(x~2=4.290,P<0.05)和半年复发率(x~2=4.537,P<0.05)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治疗更为安全有效,拓展了治疗途径,是值得临床考虑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的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 CT直接征象表现为平扫见管腔内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血栓,CT值约53~73HU,增强后显示病变段管腔内不同程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病变段管腔不同程度增粗,10例出现腹腔不同程度积液,14例出现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1例显示肠壁增厚水肿,3例出现肠壁及门脉积气,2例显示肠壁出血,密度增高,5例门脉期显示受累段肝脏灌注不良。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发现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早期确诊的最有效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2例,按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围术期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前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较对照组35.48%显著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显著较快(P0.05)。结论加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是提高介入术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能有效预防并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