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状动脉严重缺血、缺氧所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998年8月至2 0 0 2年9月我们对UAP患者5 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速避凝治疗,配合有效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随机将确诊为UAP 8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 6例,对照组2 6例。男76例,女6例,4 9~74岁,平均6 4±11岁。冠心病病史3个月~16年,本次发病病程为3~12h。临床表现:心前区痛4 3例,上腹部痛2 2例,项背部疼痛10例,头痛、头晕合并胸闷、有压榨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和速避凝联合治疗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所有病人服用常规药物,治疗组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和速避凝,对照组加用速避凝,疗程均为2周。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在缓解症状、心电图改变及硝酸甘油耗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联合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和速避凝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灯盏细辛注射液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心绞痛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心绞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摔死,为了寻找治疗此病之有效途径,我科于1997年以来,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应用速避凝(低分子肝素)经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倒,均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在1997年3月~1998年4月共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ZI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在46岁~72岁之间,均为持续心前区疼痛,出汗,人院后立即给心电监护,描记常规导联心电图,ZI例胸痛时伴有ST-T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口服消心痛,并用极化液加硝酸甘油10mg静脉…  相似文献   

5.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速避凝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方式,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6例。其中对照组用传统治疗,治疗组除传统治疗外,加用速避凝治疗10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5%,与对照组的63.03%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都有明显改变(P<0.05)。无继发出血等副作用。结论: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及速避凝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前列腺素E1联合速避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肾病综合征(NS)常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既往用普通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等抗凝剂防治NS并发血栓形成,因易出血或效果欠佳而受到限制。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速避凝)是经普通肝素化学或酶促解聚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抗凝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量效关系明确、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等优点,近年有逐渐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我们从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对14例原发性NS高凝  相似文献   

8.
速避凝治疗脑梗塞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6月至今,我院使用法国赛诺菲温莎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脑梗塞20例,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65.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梗塞部位中,有5例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6例为左侧基底节区梗塞,7例为多发性脑梗塞,左侧额顶叶梗塞2例。合并高血压9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3例,发病时间均在48小时内。凡有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速避凝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及心绞痛32例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速避凝治疗32例急性心肌梗塞及心绞痛患者,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从而改善了冠状动脉的供血,明显缓解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皮下注射速避凝2次/d,每次0.4ml腹部皮下注射,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速避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季明  龙明智 《临床荟萃》2001,16(11):504-505
对 5 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 )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 (治疗组 )进行临床治疗和研究 ,旨在探讨和评价速避凝对 UA的疗效和近期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 1例 UA患者采用随机分组 ,其中对照组 (2 5例 ) ,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38~ 70岁 ;治疗组 (2 6例 ) ,男 19例 ,女 7例 ,年龄 40~ 6 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χ2 =0 .0 1,P>0 .0 5 )。诊断方法 :参照 1997年 WHO关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的诊断与分型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在短期内心绞痛频繁发作 ,疼痛持续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3例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 (37例 )、对照组 (36例 ) ;治疗组用速避凝0.4ML脐周皮下注射 ,1次/12h、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 ,1次/d ,两组治疗均为14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粘度。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9.46%、有效率86.49% ;对照组显效率36.11%、有效率63.89%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未发现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副作用。结论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相似文献   

12.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军  卢小容 《临床医学》2010,30(1):47-4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 l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ST-T改变、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性心电图(P0.05),且治疗组降低血脂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对进展性卒中尚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我们于2003年2月~2004年7月应用速避凝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做了对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8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地尔硫卓组10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联合地尔硫卓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地尔硫卓组总有效率92.0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8.57%,地尔硫卓组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地尔硫卓临床效果确切,应用安全可靠,既能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同时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可以明显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临床症状;又不存在硝酸甘油的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速避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学宁  王书桂 《临床荟萃》2000,15(19):870-871
目的:观察速避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急性心肌梗死不适合溶栓患者,均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加用速治疗,B组加用肝素钠治疗。结果:A组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肌酶恢复时间没有延迟。结论:对未能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用速避凝治疗,具有较好的抗栓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速避凝治疗肺心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速避凝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观察68例肺心病患者,其中治疗组3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P<0.05)。无1例继发出血。结论:速避凝治疗肺心病,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而严重的类型,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本文对我院近期收治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用常规方法治疗无明显缓解后的24例改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