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节囊修补对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囊修补及其对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分析1996年11月至2007年5月行K—L入路治疗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均为单髋病例。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关节囊的修补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分为两组:A组术中切除后关节囊,行外旋肌群的修补;B组术中“T”形切开关节囊进行修补,并将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共同缝合于大转子及臀中肌止点。结果A组80例,16例失随访,术后早期脱位2例2髋(2.5%)。B组40例,1例失随访,无一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结论后路关节囊及软组织袖修补方法简单,不增加手术创伤,可以有效发挥阻挡作用,降低术后早期脱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方法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对手术时间和术后脱位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理想的髋关节囊重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70例髋关节病变初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B组各30例,C组10例.术中A、B、C三组分别采用了修补缝合至臀中肌肌腱上,大粗隆打孔穿线缝,TwinFix锚钉原位重建三种方法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比较三组间的缝合时间和脱位率.[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24周,三组间的脱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缝合时间最长(P<0.05),C组缝合时间最短,但A、C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囊韧带的修补重建对维持髋关节囊的张力有重要意义.采用TwinFix原位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恢复了髋关节的后稳定性.此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最大程度恢复髋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关节力学重建稳定,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但其远期疗效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创小切口后外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修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技术及后路软组织修补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0例半髋置换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后外入路,分别原位缝合切断的关节囊、短外旋肌群(梨状肌、闭孔内肌、上下肌),加强关节的稳定性。结果27例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无一例发生后脱位。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在失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术后疼痛、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辅助行走时间、重返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微创小切口入路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微创小切口髋后壁软组织修补可增强髋关节稳定性,防止后脱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髋关节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于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的预防作用。方法 703例THA术按照有无进行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修复重建分组进行统计分析。A组:398例,不修复后方关节囊;B组:179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缝合至短外旋肌在股骨大转子附着处;C组:126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经骨道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上。结果 A组、B组和C组术后脱位率分别为7.04%、3.35%和0。C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B组(P0.05),而B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后方关节囊修复方法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而经骨道缝合的方法能更可靠地恢复髋关节后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7.
Pemberton手术结合软组织处理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僵硬及再脱位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本组 30例 (48髋 ) ,随访 2~ 3年 ,平均2年 5个月。软组织处理 :(1 )髋关节囊及髂腰肌的处理 :(2 )关节囊内软组织的处理。结果 :髋关节屈曲 <90°者 6髋 ,占 1 2 .5 % ;按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标准 ,30例 (48髋 )中股骨头坏死 1 0髋 ,占 2 0 .8% ;术后 48髋无 1例全脱位 ,半脱位 1例 ,占 2 .1 %。结论 :Pemberton手术结合软组织处理 ,大大降低了术后再脱位、髋关节僵硬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后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006年1~12月的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保留组),行后路THA,术中行关节囊保留修复,并与2005年全年施行的32例行后路常规关节囊切除的THA病人(常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脱位发生率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保留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6±14)min和(240±50)ml,少于常规组的(132±16)min,(410±100)ml(P<0.05)。保留组术后未发生脱位,常规组术后2例发生脱位。结论THA术中保留修复关节囊,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不增加手术风险,可以重建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平衡,对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衰老对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囊修补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5-01完成的246例(292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75岁的116例(132髋)纳入高龄组,年龄<60岁的130例(160髋)纳入低龄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外展角、前倾角,以及术后早期(术后6个月内)假体脱位发生率。结果 24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一期愈合,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高龄组术后即刻外展角、前倾角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后早期9髋出现假体脱位,假体脱位率6.8%;低龄组术后早期1髋出现假体脱位,假体脱位率0.6%;高龄组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发生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衰老可能影响髋关节囊的生理和机械性能,进而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囊修补后的效果,增加术后假体脱位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坐股韧带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全髋置换后路软组织的修补策略。方法采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右髋标本,逐层解剖,将髋后关节囊分为3个扇区(Ⅰ~Ⅲ),寻找和观察坐股韧带。结果髋后方关节囊Ⅰ、Ⅱ区较厚,Ⅲ区较薄。坐股韧带走行于Ⅰ、Ⅱ区,在囊内面透照下呈增厚的弱透光带。结论坐股韧带是髋后方关节囊上的优势纤维。在后路全髋置换软组织修补中,应保护坐股韧带以发挥其固有的生物力学功能,这样以坐股韧带为主架的髋后方囊瓣才能发挥最大的抵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