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磺达肝癸钠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1evation myocardia1 infarction,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TEMI并且接受直接PCI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使用磺达肝癸钠+类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安慰剂,对照组使用UFH+类磺达肝癸钠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主要观测指标为第9天的死亡或再梗死率及出血事件,以及随访第3天、第30天、1年和3年时二次评估。结果磺达肝癸钠组第9天出血事件4.9%(4/82),显著低于对照组出血事件14.1%(11/78),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果见于随访的第30天。磺达肝癸钠组第9天死亡或再梗死率8.5%(7/82),对照组7.7%(6/78),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同样结果见于第3天、第30天、1年和3年。磺达肝癸钠组中2例患者PCI术期间发现导管内血栓,且直接PCI术前均未接UFH。结论与UFH相比,磺达肝癸钠在STEMI接受直接PCI治疗的人群中,明显减少出血事件,且未增加死亡和再梗死率。单用磺达肝癸钠有发生导管内血栓事件的趋向,可考虑联合应用UFM。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资源数据系
统,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会议论文等。检索无语种限制,时间均从建库至2012年10月。按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
标准的关于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为总VTE、深静脉血栓(DVT)、症
状性VTE、肺栓塞、大出血事件和各种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1.7软件进行Meta分
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5篇,均为英文文献,研究对象有1篇为膝关节大手术患者,1篇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其余3
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例数为76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磺达肝癸钠组的总VTE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RR=0.52,
95% CI(0.40,0.67),P<0.00001];磺达肝癸钠组DVT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RR=0.49,95%CI(0.42,0.58),P<0.00001];磺达肝
癸钠组症状性VTE发生率与依诺肝素组无统计学差异[RR=1.52,95%CI(0.80,2.88),P=0.20];磺达肝癸钠组大出血发生率高于
依诺肝素组[RR=1.55,95% CI(1.14,2.12)),P=0.006];磺达肝癸钠组总死亡率与依诺肝素组无统计学差异[RR=0.93,95% CI
(0.63,1.37),P=0.72]。结论磺达肝癸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的疗效优于依诺肝素,虽然大出血风险较依诺肝素高,但并不
增加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未血运重建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入选302例未早期血运重建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磺达肝癸钠组(152例),LMWH组(150例),观察2组7、30 d期间的心血管事件以及治疗期间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磺达肝癸钠组7 d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率均较LMWH组明显减少(8.6%比18.7%,2.6%比8.7%,2.6%比8.0%,3.9%比10.0%与11.8%比21.3%,P均<0.05);磺达肝癸钠组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均较LMWH组明显减少(3.9%比10.0%,3.9%比10.7%,3.3%比13.3%与8.6%比21.3%,P均<0.05);磺达肝癸钠组出血事件较LMW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可显著降低未接受早期血运重建AMI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而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的益处目前仍有争议,并且其使用亦未获得普遍认可。 目的:于新近发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患者中确定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预防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是否优于PCI时开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CLARITY(PCI—Clopidogrel as Adjunctive Reperfusion Therapy)研究是一项于1863例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计划分析。这些患者均于CLARITY—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8试验中在血管造影后实施了PCI。CLARITY—TIMI28是一项在接受纤溶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有关氯吡格雷效果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于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入选自23个国家的319家医院。 干预: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并于纤溶治疗时开始随机接受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以后75mg,每日1次)或安慰剂,直至冠状动脉造影前为止。造影在开始研究药物后2~8天进行。接受冠脉支架的患者建议于诊断性血管造影后给予开标氯吡格雷(包括负荷剂量)。 主要观测指标:一级终点为PCI至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复发或脑卒中的复合发生率。二级终点包括在PCI之前发生的MI或脑卒中以及前述随机分组后30天相关终点。 结果: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后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4[3.6%]比58[6.2%];校正优势比[odds ratio,OR],0.54[95%CI,0.35—0.85];P=0.008)。氯吡格雷预治疗还可降低PCI前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7[4.0%]比58[6.2%];OR,0.62[95%CI,0.40~0.95];P=0.03)。总体上,氯吡格雷预治疗可导致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显著下降(70[7.5%]比112[12.0%];校正OR,0.59[95%CI,0.43~0.81];P=0.001;所需治疗例数=23)。TIMI严重或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未显著增加((18[20%]比17[1.9%];P〉0.99)。 结论: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前后心血管死亡或缺血并发症,而严重或轻微出血无显著增加。这些数据为STEMI患者早期使用氯吡格雷以及接受PCI的患者常规采用氯吡格雷预治疗方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脑内出血后血肿增大是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虽然脑内出血(ICH)体积是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但对于后来的血肿增大是否进一步增加死亡或不良功能预后的风险还不清楚。方法:通过对发病3h内进行CT检查并随访24h的自发性ICH患者进行单独的荟萃分析,确定血肿增大是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安慰剂组患者(n=115)来自旨在研究rFVIIa剂量、安全性和疗效的3项试验,103例患者来自一项辛辛那提研究(共218例)。其他的基线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VH)和部位。结果:共有72.9%的患者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的比例[每增加10%的风险比(HR)1.05,95% CI 1.03~1.08,P〈0.0001]、初始ICH体积(每毫升的HR 1.01,95%CI 1.00~1.02,P=0.003)、GCS评分(HR 0.88,95% CI 0.81~0.96,P=0.003)以及IVH(HR 2.23,95%CI 1.25~3.98,P=0.007)均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增加的百分比(累积0R 0.84,95% CI 0.75~0.92,P〈0.0001)、初始ICH体积(累积OR 0.94,95%CI 0.91~0.97,P〈0.0001)、GCS(累积OR 1.46,95%CI 1.21~1.82,P〈0.0001)和年龄(累积OR 0.95,95%CI 0.92~0.98,P=0.0009)可预测改良Rankin量表的评分结果。性别、部位、血糖和血压对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可降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危险,但是还不清楚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MI和其他冠脉事件的影响。 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坎地沙坦治疗心力衰竭:降低病死率和发病率评价”(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HARM)计划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入选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至Ⅳ级症状的患者(平均年龄,66[SD,11]岁)。在心力衰竭最佳治疗的基础上,随机接受坎地沙坦(目标剂量,32mg每天一次)或匹配的安慰剂。患者入选期为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分组的7599例患者中,4004例(53%)有MI病史,1808例(24%)患有心绞痛。基线时,服用ACE抑制剂3125例(41%);服用β-阻滞剂4203(55%)例;降脂药物3153例(42%);阿斯匹林4246例(56%);利尿药6286例(83%)。 主要观测指标:该分析的主要终点为坎地沙坦或安慰剂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复合发生率。 结果:在37.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坎地沙坦组(775例患者[20.4%])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868[22.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9-0.96;P=0.004;所需治疗例数[numbe rneeded to treat,NNT],40)。与安慰剂组(522[13.8%])比较,坎地沙坦组(459[12.1%])单纯非致死性MI也明显降低(HR,0.86;95%CI,0.75-0.97;P=0.02;NNT,59)。在CHARM试验预先设定的不同亚组和分析间,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危险的降低相似。坎地沙坦对不稳定心绞痛或冠脉血运重建导致的住院没有影响。结论:坎地沙坦能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PACs)已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是最近的研究认为,PACs可能会增加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目的:确定使用PAC是否安全。是否会改善重症患者和心力衰竭复发住院患者的临床预后。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肺动脉插管作用评估研究(Evaluation Stud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ization Effectiveness,ESCAPE)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试验于2000年1月18日至2003年11月17日在26家医院中的433例患者中进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根据临床诊断和PAC指导治疗,另一组仅根据临床诊断指导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目标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PAC组的目标还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降至15mmHg和右心房压力降至8mmHg。治疗药物无特殊规定,但是不鼓励使用影响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终点为出院后6个月内的存活天数,次要终点包括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生化指标以及超声心动图改变。 结果: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下指标加以评估:左心室平均射血分数,19%;收缩压,106mmHg;血钠浓度,137mEq/L;血尿素氮,35mg/dL(12.40mmHg);血肌酐,1.5mg/dL(132.6μmol/L)。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颈静脉压和水肿均明显缓解。使用PAC对主要终点出院后6个月内存活天数(133天比135天;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1.21;P=0.99)、死亡率(43例[10%]比38例[9%];优势比[oddsratio,OR],1.26;95%CI,0.78~2.03;P=0.35)以及住院天数(8.7天比8.3天;HR,1.04;95%CI,0.86~1.27;P=0.67)无明显影响。PAC组患者住院不良事件更为常见(47[21.9%]比25[11.5%];P=0,04)。未见到与PAC使用相关的死亡事件,住院和30天总死亡率没有差异(10[4.7%]比11例[5。0%];OR,0,97[95%CI。0.38—2.22];P=0.97)。两组患者运动和生活质量均获改善,PAC组具改善更趋明显,这一趋势在随机后各时间点均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住院期间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降低容量负荷的治疗(不论是否使用Pac)均能显著改善充盈压升高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仔细进行临床评估的基础上加用PAC可增加预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对总死亡率和住院率没有影响。将来的试验应该研究、验证特殊治疗策略的非介入评估方法。以便根据患者存活时间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来制定更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干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继发进展性多发性硬化(SPM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及CNKI有关于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随机对照试验,手工补充检索与该病治疗有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按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干扰素口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的随机对照试验5个,共计患者2552例,根据随机分配、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三项指标进行质量评分,A级2个,B级3个。Meta分析显示,干扰素β治疗组复发RR=0.84,95%CI为(0.76,0.92),P=0.003;持续进展RR值为0.86,95%CI为(0.76,0.98),P=0.02,RR值均较安慰剂治疗低。干扰素β治疗组注射部位感染发生的RR值为0.64,95%CI为(6.99,16.19),P〈0.0001;注射部位坏死RR值为35.99,95%CI为(4.95,261.50),P:0.0004;发热RR值为2.91,95%CI为(2.20,3.85),P〈0.0001;抑郁RR值为1.24,95%CI为(1.02,1.51),P=0.03;高血压RR值为3.64,95%CI为(1.35,16.01),P=0.02;白细胞减少RR值为2.87,95%CI为(1.34,6.14),P=0.007;头痛RR值为2.22,95%CI为(1.38,3.57),P=0.0009;淋巴细胞减少RR值为1.35,95%CI为(1.10,1.66),P=0.0006;发生转氨酶升高RR值为4.52,95%CI为(1.91,10.72),P=0.0006。干扰素β治疗组不良事件RR值均较安慰剂高(P〈0.05)。结论干扰素β治疗使SPMS复发率及持续进展的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以干扰素β治疗组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非正常工作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市19个医疗中心至急诊室就诊并接受再灌注的STEMI患者共297例。分为正常工作时间(A时间)和非正常工作时间(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分析与A时间再灌注治疗相比,B时间对进门-再灌注延迟的影响。结果:297例患者中,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20例(40.4%),其中3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82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7例(59.6%),其中4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28例患者接受PCI治疗。在校正患者的其他临床因素后,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OZB)中位数显著长于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4.3min[95%可信区间(CI):172.8~176.2]比138.3min[95%CI:136.1~140.2];P〈0.01),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一溶栓时间(02N)中位数和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无显著差别(62.7min[95%CI:61.8~64.5]比59.8min[95%CI:58.1~61.3];P:0.07)。结论:北京市在B时间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D2B时间延迟增加。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选用前列腺素E1治疗该病提供循证药学证据。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PubMed(1966—2006年),CNKI(1996—2006年)等数据库,按Cochrane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3个研究(1547例)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对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改善肾功能效果更优。包括总体有效率[OR5.36,95%CI(2.11,13.61),P=0.0004];血尿素氮[WMD-4.50,95%CI(-5.93,-3.07),P〈0.00001];血肌酐[WMD-74.04,95%CI(-93.97,-54.10),P〈0.00001];内生肌酐清除率[WMD9.75,95%CI(4.45,13.05),P〈0.0001];血红蛋白[WMD2.39,95%CI(0.58,4.19),P=0.01];尿蛋白[WMD-0.62,95%CI(-0.95,-0.30),P=0.0002];但对改善尿量的效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0.95,95%CI(-123.50,305.41),P=0.41]。(2)前列腺素E1和黄芪相比,在降低尿素氮、降低血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尿蛋白效果方面均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轻微的血管疼痛和静脉炎,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前列腺素E1可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功能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已接受PCI的患者,确定氟伐他汀治疗是否可减少MACE的发生。结果:PCI至首次给予研究药物的中位时间为2.0天,中位随访时间为3.9年。氟伐他汀治疗组无MACE生存时间显著较长(P=0.01)。氟伐他汀组844例患者中,181例(21.4%)至少曾发生1次MACE,而安慰剂组833例患者中则有222例(26.7%)至少发生1次MACE(相对危险[RR],0.78695%可信区间[C1],0.64-0.95;P=0.01)。该结果独立于基线总胆固醇水平(中位数之上[RR,0.76;95%CI,0.56-1.04]比中位数之下[RR,0.77;95%CI,0.57-1.02])。在亚组分析中,有糖尿病的患者(n=202;RR,0.53;95%CI,0.29-0.97;P=0.04)以及有多血管病的患者(n=614;RR,0.66;95%C1.0.48-0.916P=0.01),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比较,接受氟伐他汀治疗的患者MACE危险下降。氟伐他汀组无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达正常上限10倍或10倍以上或横纹肌溶解的情况发生。结论:对于首次成功接受PCI且胆固醇在平均水平的患者,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他汀治疗的时机和强度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结局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评估资料。目的:在ACS患者中比较早期强化他汀治疗与迟发低强度他汀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国际化随机双盲试验。于1999年12月29日~2003年1月6日参与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的ACS患者中,2265例接受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剂量增至80mg/d;另2232例接受安慰剂,4个月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二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CS再入院以及卒中。随访6~24个月。结果: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122mg/dL(3.16mmol/L),服用辛伐他汀2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77mg/dL(1.99mmol/L)。单用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8mg/dL(1.76mmol/L),服用辛伐他汀8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3mg/dL(1.63mmol/L)。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共有343例患者(占16.7%)出现一级终点事件,而单用辛伐他汀组(40mg/80mg)有309例患者(占14.4%)出现一级终点事件(风险比[HR],0.89;95%可信区间[CI],0.76~1.04;P=0.14)。两组中分别有109例(占5.4%)和83例(占4.1%)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HR,0.75;95% CI 0.57~1.00;P=0.05)。其他各一级终点事件无差异。前4个月,两组一级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HR,1.01;95%CI,0.83~1.25;P=0.89),从第4个月起至研究结束,单用辛伐他汀组一级终点事件明显减少(HR,0.75;95%CI,0.60~0.95;P=0.02)。9例(占0.4%)接受辛伐他汀80mg/d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同时伴有肌肉症状),服用低剂量辛伐他汀的患者未出现肌病,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P=0.02)。结论:尽管试验未能达到预定终点,但是早期启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AC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在世界范围的急剧增加已成为倍受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目的:评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作用对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心血管病和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影响。设计、地点和受试人员:于1998年7月至2001年8月,在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挪威、丹麦、瑞典、芬兰、以色列和西班牙进行的跨国、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总共1429例IGT患者被随机,其中61例(占总数的4%)因不符合IGT或缺乏随机后资料而被排除。其余1368例患者进入改良的意向-治疗分析。男性(49%)及女性(51%)受试者平均(SD)年龄为54.5(7.9)岁,平均体重指数30.9(4.2)。平均随访时间为3.3(1.2)年。干预:IGT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n=715)或阿卡波糖(n=714)100mg,3次/d。主要观察指标:重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血管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和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140/90mmHg)的发生。结果:341例(24%)患者提前中止试验,其中阿卡波糖治疗组2ll例,安慰剂组130例;这些患者亦予随访。用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4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8~0.95,P=0.03),绝对危险降低2.5%。在心血管事件,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为主(HR,0.09;95%CI,0.01—0.72;P=0.02)。此外,阿卡波糖还与新发高血压相对风险下降34%(HR,0.66;95%CI,0.9—0.89;P=0.006)、绝对风险降低5.3%相关。即使在校正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阿卡波糖治疗仍能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HR,0.47;95%CI,0.24—0.90;P=0.02)和高血压(HR,0.62;95%CI,0.45—0.86;P=0.004)的危险。结论:研究提示,用阿卡波糖治疗IGT患者可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使用磺迭肝癸钠2.5mg1d1次,皮下注射,连用7d;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12h,皮下注射,连用7d,2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2组患者治疗30d的出血事件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出血事件和心脏事件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更优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1次/日,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1次/12小时,最多连用8天或直至出院。观察两组患者30天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磺达肝癸钠组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P〈0.05)。结论:应用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于依诺肝素相当,出血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93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磺达肝癸钠组(n=45)及低分子肝素组(n=48),通过血栓弹力图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计算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4.55±18.32)%、(79.08±14.69)%;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82±28.80)%、(43.90±21.26)%,两组间比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卞锋全 《当代医学》2013,(28):138-138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1年7月-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观察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脏事件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背景:尽管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唯一批准用于治疗裸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方法,但是药物洗脱支架目前亦用于再狭窄的治疗。比较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各自优势的资料还很有限。 目的: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裸金属支架内再狭窄比较,评价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于384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进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患者于2003年2月2004年7月入选自26家学院及社区医疗中心。本文资料均随访至2005年6月30日。 干预: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n=125)或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n=259)。 主要观测指标:术后9个月靶血管治疗失败(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血管血运重建)。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匹配良好。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患者病变长度相似(均值[SD]分别为16.76[8.55]laln和17.22[7.97]mln;P=0.61)。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9.2%(124/125),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为97.3%(250/257)(P=0.28)。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靶血管治疗失败率为21.6%(27/12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12.4%(32/259)(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1.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8;P=0.02)。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靶病变需要血运重建发生率为19.2%(24/12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8.5%(22/259)(RR,2.3;95%CI,1.3~3.9;P=0.004)。在血管造影随访中,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分析节段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29.5%(31/10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19.8%(45/227)(RR,1.5;95%CI,1.0—2.2;P=007)。6个月随访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最小管腔直径大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均值[SD],1.52[0.63]mm比1.80[0.63]mm;P〈0.001),表明前者分析节段血管管腔净获益更大,其主要原因是植入支架以及无边缘再狭窄(0.68[0.60]mm比1.0[0.61]mm;P〈0.001)。结论: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裸金属支架内再狭窄比较,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具有更好的临床及血管造影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应用磺达肝癸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1年12月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PCI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114):即围手术期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d,皮下注射7 d或至出院为止;对照组(n=106):即围手术期给予依诺肝素6 000 IU/次,2次/d皮下注射,注射7 d或至出院为止。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罪犯血管、多支病变比例、术后TIMI3级血流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天的主要心血管事件(2.6%vs 1.9%,4.3%vs4.7%)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无差别,但是皮下出血(4.4%vs 18.9%)、穿刺部位血肿(0.9%vs 7.5%)及血尿(0%vs 4.7%)的比例,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依诺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且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PCI围手术期应用磺达肝癸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