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抑郁障碍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75例抑郁障碍患者,整理符合抑郁障碍诊断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找出显著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明显心理应激因素的患者治愈率高于无明显心理应激因素的患者(x2=8.524,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治愈率高于高中及以上学历人(x2=13.988,P〈0.01)。结论提示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与有无明显心理应激因素以及学历层次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些不能视为决定性因素,但在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小花  宁洁  叶敏  黄皿 《罕少疾病杂志》2013,20(4):24-26,5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影响的有效性和意义。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别于入院及4周、12周给予汉密尔顿(HAMI))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干预后第4周、12周,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HAMD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样的药物治疗(帕罗西汀、丙戊酸钠),对照组患者进行的是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的提升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38例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45例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BECE评分以及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BECE评分以及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以及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干预对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障碍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抑郁障碍的治疗多采用抗抑郁剂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应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为提高抑郁障碍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降低疾病负担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抑郁障碍的治疗探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谢晓颖  蔡靓  冯虹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1083-1085
目的 探究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方法 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于2014-2015年收治的60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及普通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5周。5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并且评估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率。 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MMSE和HAMD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MSE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AMD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达标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 结论 综合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在控制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抑郁程度和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综合个性化的护理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提高护理满意率,可以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推广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艳  李静  闵清  李登群 《海南医学》2009,20(9):157-15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出来的合并抑郁症状的37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再用BECE自评量表评定,并观察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改善糖尿病抑郁障碍的症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老年抑郁障碍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扈晓成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20-1421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应激状态、应对行为、社会支持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04位老年人进行测试,对其中存在抑郁障碍的36例患者与无抑郁障碍的168位老年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36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中轻度抑郁31例;(2)老年抑郁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3)抑郁障碍组的社会支持满意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生活事件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可能存在直接的关系;(2)抑郁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满意度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截瘫患者不良情绪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进行焦虑(SAS)、抑郁(SDS)量表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及心理表现,实施相应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结果实施干预前48例有焦虑障碍,50例有抑郁障碍。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普遍存在的,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可缓解不良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与自评抑郁量表(SDS)在2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2组SD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GQOLI-74评分有显著升高,且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使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有效改善,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患者抑郁障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失眠症患者抑郁障碍的共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失眠专病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登记,连续收集专病门诊中符合ICD-10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并能配合问卷及量表调查的患者,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详细的人口学资料及失眠临床特征调查,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DRS17)进行抑郁障碍的筛选,同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52.8%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14.0%为重度抑郁。总睡眠时间少(OR1.618,95%CI1.239~2.114)、经济状况较差(OR1.755,95%CI1.210~2.544)、生活不规律(OR2.395,95%CI1.321~4.343)、女性(OR1.899,95%CI1.139—3.166)为失眠症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失眠症患者有较高的抑郁障碍共病率,对总睡眠时间少、经济状况较差、生活不规律、女性的失眠人群要特别重视与抑郁障碍其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有精神抑郁障碍的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并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负性心理,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老年期血管性抑郁与其他抑郁障碍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期血管性抑郁与其他抑郁障碍的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40例老年期血管性抑郁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其他抑郁障碍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期抑郁障碍中以血管性抑郁多见.需要有一种不同于非血管性抑郁的精神药理学标准,为老年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50-15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7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NGASR评分及疾病知识掌握率、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NGASR评分出院时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掌握率(97.14%)高于对照组(8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清尿酸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28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复发抑郁障碍组)、120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首发抑郁障碍组)和252例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血清尿酸检测,同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定复发抑郁障碍组和首发抑郁障碍组抑郁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复发抑郁障碍组(β=-0.327,P<0.001)和首发抑郁障碍组(β=-0.154,P<0.001)血清尿酸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复发抑郁障碍组(β=-0.169,P<0.001)血清尿酸水平低于首发抑郁障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复发抑郁障碍组血清尿酸水平与本次发作时间呈负相关(r=-0.242,P<0.001)。结论:抗氧化性能的下降可能与抑郁障碍有关,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抗氧化水平显著降低,且与本次发作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改善终末期肾病合并抑郁障碍患者护理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伴有抑郁障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护理,每日1次,每次按摩30 min;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4周为1疗程。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抑郁障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被认为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早期筛选,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护理尤为重要。笔者对我科2004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17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控制心衰、抗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抑郁症筛查,对伴发抑郁症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并辅以药物治疗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立哲 《大家健康》2016,(4):238-238
目的:探究前列腺增生患者睡眠障碍现状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SPIEGEL 量表评价睡眠障碍程度,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100例患者中,护理干预前有79例存在睡眠障碍,占79%,护理干预后有34例睡眠障碍患者,占34%。结论:前列腺增生可以给很多患者带来睡眠障碍问题,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睡眠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该研究对影响RA患者疼痛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对RA心理干预提供了初步的依据。方法 纳入笔者医院130例RA患者,收集患者实验室指标、基本人口学信息、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内容均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记录。结果 130 例 RA患者中,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49.2%和43.1%。RA患者的疼痛在年龄、收入、病程、红细胞沉降率(ESR)、焦虑、抑郁障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的疼痛与年龄、病程、ESR、CRP水平及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呈正相关(r=0.229、0.255、0.285、0.189、0.373、0.393,P均<0.05),与文化、职业、收入呈负相关(r=-0.174、-0.178、-0.264,P均<0.05)。年龄、ESR、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是 RA 患者疼痛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A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文化、职业、收入、ESR、CRP水平及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有关。导致RA患者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年龄、ESR、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影响RA患者疼痛的因素中,心理因素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