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耳病理学是一门从组织形态学角度研究内耳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及其损害机制的边缘医学基础学科。内耳病理学的样品制备观察技术包括颞骨切片技术、膜迷路切片技术、耳蜗和前庭膜迷路取材铺片技术、内耳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内耳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以及电镜下的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等。通过分析各项内耳病理研究技术的发生、发展和现状,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技术革新经验,深入讨论上述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和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2.
出版消息     
由丁大连、姜泗长编著的《豚鼠内耳解剖检验技术手册》已于1989年8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南京铁道医学院印刷发行。全书共8万字。17幅插图,32开本.内容包括豚鼠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动物的选择,内耳病理实验室布局,豚鼠内耳的解剖结构,内耳标本的固定技术和切片技术,全内耳膜迷路的取材技术和铺片技术,内耳组织化学技术,内耳样品的电镜制备技术和内耳酶细胞化学技术。读者对象为从事耳科、  相似文献   

3.
全球约有2.78亿听力障碍人士需要听力服务和助听技术.助听技术是指能帮助听力障碍患者改善和提高听觉能力,进而提高与他人交流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1].最早的助听技术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集声器,此后助听技术随着耳科学、临床听力学、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耳神经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和不懈努力,实现了对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再生微环境及其组织工程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如显微外科技术、内镜技术以及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使颅底外科得到了长足的进展,面神经损伤后能否成功再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同时也做了大量基础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将酶细胞化学技术与透射电镜技术相结合,观察内耳细胞内酶的特异反应在超微结构上的精确定性和定位,对于研究内耳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酶的分布和演变,探讨细胞生理功能和病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掌握全内耳膜迷路取材技术、内耳细胞的电镜技术和内耳组织化学技术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内耳样品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助听器反馈啸叫抑制技术包括静态初始化加动态估计和仅动态估计两类自适应相消(adaptive cancellation),以及为了改进其性能而并入的延时、高通滤波、频移和检测等技术。本文阐述了与这些技术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实际工作原理,总结了不同技术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内耳结构复杂,体积微小,又位于颞骨内部,因此对内耳的力学测量存在较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测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内耳力学研究的进展,并决定了研究的角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本文从测量技术的角度对内耳力学研究中用到的振动及压力测量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简要的测量原理、重要的测量相关参数和具有代表性的内耳力学研究成果。具体测试技术包括电容传感器技术、穆斯堡尔技术、零偏激光干涉技术、外差激光干涉技术、低相干光干涉技术、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和光纤压力传感器技术。  相似文献   

9.
鼻科学的今天无疑可以被称作是内镜技术的时代.鼻内镜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奥地利的Messerklinger教授提出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理论基础,建立并阐述了鼻内镜手术的基本步骤和内容,因此鼻内镜手术的基本方法,又被称为Messerklinger技术.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到鼻内镜手术的延伸,以及目前的扩大鼻内镜手术,反映了鼻内镜外科技术从初创、发展成熟到业务拓展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临床实践,韩德民教授[1]在1999年发表的评述性文章<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及其延伸>,具体阐述了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内涵和原则,指出鼻内镜外科技术向头颈肿瘤及颅底外科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是该技术不断成熟的必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临床实践和认识,几乎与国外同步.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听力学的迅速发展.听力检测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项新的听力检测技术的发明,都为准确诊断听力障碍带来惊喜。听力检测技术已成为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其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治疗下鼻甲疾病不同技术的回顾和客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回顾和分析了治疗下鼻甲胎厚的13种外科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疗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DNA测序技术已应用于聋病基因的检测,现阶段DNA测序技术主要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测序技术。本文分别从三代测序技术在聋病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助听器验配的新进展之一——开放耳选配技术,该技术主要解决助听器患者的堵耳效应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使用通气孔及开放的耳模,但不能做到真正的开放。开放耳选配技术的挑战在于如何提供合适的增益并控制反馈。近几年一种全新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即舒适技术(ComforTec)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提供清晰、自然的音质,还可以消除反馈和堵耳效应,确保聆听舒适。舒适技术包括复合宽动态范围和数字反馈抑制稳定器技术。此美观且配戴舒适的开放式助听器,必将给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病人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4.
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新器械和设备的研发,对内镜颅底解剖的深入认识,以及手术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是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得以飞跃发展的三大基石[1-2].随着内镜颅底外科的发展,内镜视频成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虽然内镜成像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多镜片摄像技术,高清技术.但是和开放以及显微镜下获得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影像相比,目前的标准内镜系统仍然只能提供缺乏立体感的2D影像.有经验的术者可以通过视觉以及空间线索来判断复杂的颅底解剖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是2D成像是目前内镜系统无法回避的缺陷[3].国外开始了3D显示技术的开发,以及在颅底外科的相关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本文简述3D显示技术的概况,并总结该技术在颅底外科领域的实验室以及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用户希望助听器使用简易有效、美观、配戴舒适并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近年新出现的耳内受话器(receiver in the canal,RIC)技术和一系列创新自动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满足这些需求。耳内受话器技术能为更宽范围的听力损失患者提供无反馈和无堵耳的选配,行为研究表明该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也具有显著的接受度。以下将以CENTRA Active为例讨论耳内受话器技术独特的声学特性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颅底外科手术亦不断发展。由于颅底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疾病的多样性特点,颅底外科手术难度较大,个体化要求较高。虚拟现实技术在制定术前计划、确定最佳手术人路,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其对于颅底外科青年医师的成长也具有推动作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20多年的发展,在制定术前计划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表现在:①解剖的准确性高;②有效量化解剖间关系;③有助于确定最佳手术入路。在人才培养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省时、经济及可多次重复等优势,并可以通过“颅底外科虚拟现实病例库”的方式,进行各种手术人路的模拟训练及考核。虚拟现实技术仍有不足,但随着技术改进,以及其与神经导航技术、术中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底外科诊疗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颈静脉孔区是一个解剖结构复杂的侧颅底通道,该区域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切除难度很大.随着影像学技术、神经麻醉技术和监测方法的应用,侧颅底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的改良和新入路研究的日益开展,该区肿瘤的诊断技术和手术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耳科学和神经外科学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诊断和处理方面的研究,旨在讨论该区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教授助听器验配时,常常有学生对如何使用助听器验配软件附带的各种声音信号库深感困惑。在临床工作中,许多验配师也不了解声音库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及验配软件对声音库信号的校准。在临床中遇见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设置、校准声场的扬声器及使用这些音响设备。从技术发展上看,数字助听器已经广泛使用一些非常有效的先进技术,如自适应指向性技术、降噪、声反馈技术和多通道压缩技术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源于传统外科不断发展而日渐丰富的微创观念.系借助于现代技术(如影像技术、CO2激光、显微技术、内镜和腔镜技术等),要求以最简捷的外科径路,最小的外科创伤,在维系身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达到手术治疗目的的外科技术,即具有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1].  相似文献   

20.
招生启事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四科(外耳整形再造二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外耳缺损与畸形的专病治疗中心之一,开展各种先天性、外伤性、烧伤后等耳缺损和畸形的特色治疗。中心治疗手段丰富,尤其在全耳郭再造方面对Brent技术、Nagata技术和皮肤扩张技术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这些技术的手术适应症,显著提高了手术效果。中心拥有床位35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