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而《辞源》:“而:连词。和,及。……并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等关系。”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379条})——“呕而发热者”:呕吐并且发热的病人。2.与(辞海):“与:和;及。跟;同;并。”何乐土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以下以作者姓名代之)曰:“与: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如:据脉与症,亦谓当温无疑……《医古文·医案三则》——“据脉与症”:根据脉象和症状。3.及(辞源):“及:与…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的动词在表示主观或客观能力时前面多加“能”、“能够”、“应”、“应该”等,一般谓之能愿助动词。它紧位于动词前且结合为一个词组,表示动词的能力、愿望等意思,语法位置稳定。而医古文中的能愿助动词用法不一,既可位于动词前,还可位于名词、形容词之前,甚或单独使用充当谓语等。其常见词如“能”、“可”、“宜”、“得”、“欲”、“须”、“当”等,与后词结合后须联系前后词义、上下文句,方可晓其文意。  相似文献   

3.
《小议》议     
学术争鸣,越“争”真理越明.因此我对周逸之先生《“古医书复杂谓语略说”小议》(简称《小议》)一文.除表示真诚的欢迎外,若为申说如下. 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句,我原分析:“动词‘知’的宾语‘肝’,‘肝’同时又是动词‘传’的主语,意即‘知肝肝当传’,‘肝’是兼语,所以称它为兼语式.”如此分析有  相似文献   

4.
正误未必都能正确无误。这里从六版医古文教材265页的一则例文说起:“天台周进士病恶寒……服附子数百,增剧。(《丹溪翁传》)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云:‘进士周本道,年逾三十,得恶寒病,服附子数日而病甚,求予治。’可知,‘百’、‘日’形体相近而讹。”  相似文献   

5.
正"对症下药"这则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史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有一次,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了头痛发热的毛病,均请华佗为其诊治。华佗详审病情,问清原委,并仔细切脉,察看舌苔后,断然指出"倪寻要吃泻下药,而李延则要吃发散药"。治法迥然有别。旁人听后,诧异地问:"为  相似文献   

6.
《华佗传》疑难词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田 《河南中医》2005,25(2):74-75
《华佗传》是《医古文》教材必选的古文 ,只是以前所选的多是范晔所写的《后汉书·华佗传》 ,而现在所选者多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华佗传》。两者相比较 ,后者篇幅较长 ,内容丰富 ,词汇量大 ,古文特点突出。正因于此 ,问题也较多。本文提出讨论的 ,正是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词句。沛相陈王圭举孝廉 ,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以下简称国《医》)第 9页对句中“就”的注释是 :就任 ,就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研《医》)…  相似文献   

7.
对症下药     
源出《三国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疑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这一典故,是我国古代丰厚的医药学内容在史书中的直接反映。后世常用它比喻针对客观情况,正确处理问题的意义。就医学的本身而言,对症下药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原则——同病异治。其含义是,对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同症状要作具体分析。由于其病因不尽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不能相同的。正如华佗精辟的分析那样:倪寻和李延所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8.
拜读《中医函授通讯》1992年第4期《古医籍假设连词汇解》一文,获益良多。今就其所遗,拾其要者以汇解之。一、倘,傥《辞源》曰:“倘,连词。倘使,表示假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曰:“倘、傥,假如。”杨树达著《词诠》曰:“傥,假设连词。若也,如也。”“倘不知此,而遍听浮议,广集群医……” (《医古文·病家两要说》)——“倘不知此”:假如不懂得这些。“傥急难有用,愿效微躯。”(李白《与韩荆州书》)——“傥急难有用”:如果您有困难用得着我。  相似文献   

9.
“上池之水”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文中这样写道:“(长桑君)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关于文中所说的“上池之水”,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到底指的是什么水呢?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第5版教材注释为:“未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再版的《辞海》也说:“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以和药服之,三十日,当见鬼物也。”以上这样理解似有一定道理。不过据笔者探究,认为“上池之水”主要应该理解为“华池之水”——即口津。从战国到秦汉,社会上已有方士炼丹,而且导引术也比较盛行。长桑君嘱扁鹊以“上池之水”所饮用  相似文献   

10.
“带下医”之称,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其代称妇科医生,古今一辞,略无异议。但因何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却众说纷纭,颇有分歧,概括计有三种观点:一、因妇人多带下病,俗有“十女九带”的说法,故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如新版《辞源》曰:“带下医,即妇科,因妇人多白带病,故称。”旧版《辞海》注释亦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编的《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第一分册与许敬生等编的《医古文选读》二书,在《扁鹊传》的注释中均言:“一般妇科病以带证居多,故名。”  相似文献   

11.
学习医古文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中医的初步,首推数大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然这些书籍都属于“秦汉文字”,无古汉语知识,而欲阅读之,实为难事,故医古文与中医学具有相互通达的重要关系。有言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故医非三者,不可以言医,而这些书又都是秦汉文字,明矣。往岁成都“义生堂”书局,有“医古微”六种要籍:一曰《周礼医师补注》、二曰《左氏秦和传补注》、三曰《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四曰《汉书艺文志补注》、五曰《后汉书华佗传补注》、六曰《子华子医道篇补注》,皆古人也。成都中医学院郑孝昌教授曾说:“学好中医,必先学好古文,舍此莫由入也”。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仓公传》中,载有淳于意的二十五则“诊籍”,其中有如下两个病案;1、“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因色变也乘之.……”.2、“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  相似文献   

13.
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曾记载有仲景诊病故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甘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终如其言。”《魏志·王粲传》称:“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岁。”  相似文献   

14.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庶子曰:‘……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有人以为“终日”两字若非错简衍文,则当属上为句,解释为“尽日”。译作“你就去同那刚  相似文献   

15.
一、析“当”《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句中的“当”许多人解为“应当”,如《医古文易览》便持这种见解。我以为解“当”为“将”,更为准确。因为这句话是长桑君拿药给扁鹊时说的,而其时扁鹊尚未服此药,“当知物矣”,只是预测未来服药的效验而言的。用“将然”的语义更符合实际。“当”解作“将”,古籍常见。例如:“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史记·魏公子伤》《经传释词》曰:“当,将也。”又如《吴越春秋·句践外传》“越将  相似文献   

16.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17.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七条原文云:“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以下简称第十七条)历代注家对本条解释主要为以下二种: 一、认为是指脏腑相合,在治疗时,应当脏病治腑。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以下简称“补正”)注释本条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脏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从之。二、认为是指有形与无形之邪相合,在治疗时,应当审因论治。如《金匮要略心典》(以下简称“心典”)注释本条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之际发现五版《医古文》教材及有关参考读物中的某些注释不够妥帖,兹择数端加以辨析。一、不治恐深“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扁鹊传》)句中的“恐”大都注为“恐伯”。如《医古文自学读本》及函授教材都译为“不治疗恐  相似文献   

19.
1用于外感病初期外感病初期病位在表,治当"汗而发之"。古代用于发汗解表的方法很多,膏摩发汗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外台秘要·卷第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六首》曾引述华佗用于伤寒病初起的膏摩法:"华佗曰:夫伤寒一日在皮,当膏摩火灸即愈。"[1]如  相似文献   

20.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教材,选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的“华佗传”,将“言久服去三虫”的“三虫”释为“指蛔虫,赤虫(姜片虫)和蛲虫等三种寄生虫。”笔者认为此译欠妥,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