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伴有局部症状的短暂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言语、运动或感觉障碍为其特点。TIA可能是完全卒中的一个先兆,有的短期内多次发作如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出现完全卒中,而致不可逆性损害。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抗凝治疗可以控制TIA发作,减少完全卒中。但对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意见尚不一致,有的作者认为凡颈动脉之TIA需终身抗凝,椎基底动脉之TIA长期有症状者治疗需一年以上,但也有人反对长期抗凝治疗。另  相似文献   

2.
张玉仙  陈竹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61-3662
目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防脑梗死。治疗方案: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抗凝治疗,准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结果:抗凝治疗较其他治疗效果好。结论:对TIA及早应用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TIA反复发作疗效观察分析.方法 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调整血压、抑制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改善脑组织代谢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均治疗7d.两组治疗后治疗组TIA3d、7d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月内TIA发作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对TIA的抗凝治疗有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2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症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不同危险分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抗凝、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TIA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B组,各50例,分别接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疗程为7 d。两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亚组,对比各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A组低危、中危有效率(100.00%、93.33%)与B组(100.00%、8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危及总有效率(83.33%、90.00%)均比B组(57.69%、74.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1/50),略低于B组的8.00%(4/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相比,给予高危TIA患者抗凝治疗疗效确切,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发作频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d为观察终点,14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2组间就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认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热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高,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则可降低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TIA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2008年我科收治的60例TIA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共45例,主要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一过性黑矇等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表现发作性眩晕、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 症状发作时间均<1h ;颈动脉彩超、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肝素钠泵抗凝及手术等,5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 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h ;肝素钠泵抗凝是治疗TIA的安全、有效方法;颈动脉高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降纤抗凝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27-127
目的观察降纤酶抗凝联合治疗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其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IA发作相继减少直至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2年,未见TIA复发及发生脑梗死者。结论降纤酶抗凝联合治疗TIA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人工心瓣膜替换、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和其他血栓栓塞疾患广泛采用抗凝、溶血栓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本文简述该方面的问题。一、抗凝疗法对AMI或其他血栓栓塞疾患进行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尽管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认为抗凝疗法对AMI患者的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在心血管疾病的许多领域,肝素抗凝治疗皆有肯定价值。 (一)适应证①变异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余锋  赵焕东 《吉林医学》2007,28(9):1077-1079
目的:观察脑心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6例,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2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8周。主要观察6个月内TIA发作频次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6个月内随访TIA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脑心通治疗TI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TI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小剂量尿激酶及常规治疗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TIA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TIA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TIA患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发作次数在3次以上、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80min、高血糖均是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接受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维蛋白原治疗及病史超过30d(对照组7d以内)者脑梗死的危险性降低。结论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进展性脑中风(SIE)经常应用抗凝治疗,在应用这种疗法时需要准确的将非脑血管病和脑的出血性损害诊断出来。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之前,脑脊液检查对于出血性损害的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目前CT已被提议作为对脑缺血病人应用抗凝疗法前进行评价的唯一诊断程序。而在抗凝治疗时腰  相似文献   

14.
梅花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6):666-666,668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将60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予纤溶酶300U/d静滴,共7天;对照组30例,予复方丹参20ml/d静滴,共7天。观察两组治疗后TIA的发作次数及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3.3%,对照组分别为3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g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0.01)。结论:纤溶酶可显著减少TIA发作次数,降低血中Fg,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迪权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57-1558
目的:观察巴曲酶(DF-52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70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38例)和脉络宁一肠斯匹林一潘生丁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9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8%和59.4%,P<0.01。DF-521治疗后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DF-521对频发的TIA疗效是显著的,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8例TIA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不做影像学检查极易误诊,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合理联合应用对及时、正确评价病灶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鉴别各型TIA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对TIA患者,不应单纯治疗和预防TIA发作,关键在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导致TIA发作的原因,以防止TIA的反复发作或演变为完全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临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 对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心脏病变、糖球病或高酯血症等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等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 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卒中危险因素之一。其主要病因是主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微栓塞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末梢低灌注。有研究证实:老年人TIA患者血液多处于血栓前状态。本院急诊病人以舒血宁注射液治疗TIA患者32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反复发作TIA患者64例。诊断:依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头CT或者MRI证实无出血及梗塞,分别以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2.2±8.3)岁;24h反复发作1-4次,平均3次,发作(52.0±43.2)min/次;其中颈内动脉TIA19例,椎基底动脉13例。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56.9±  相似文献   

19.
张文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690-269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大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发展为脑梗死,经过治疗可使TIA终止发作或发作减少者占79.6%,不治疗自动停止发作者仅占20%.因此,对TIA进行积极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终止和减少TIA发作,对预防或推迟脑梗死的发生,显得极为重要.抗凝疗法作为TIA的主要治疗措施临床报道不多,我们从2007年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并观察短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及血流流变学的变化 ;方法 :选择 1 0 5例TIA患者 ,随机分为 57例降纤酶治疗组和 48例低分子右旋糖酐 肠溶阿斯匹林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 2 4小时内及 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4%和 91 .2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 8.7%和 58.3 % ,P <0 .0 1 ;降纤酶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 ;结论 :降纤酶对频发TIA起效快 ,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