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病情况。方法: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AAD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至AAD 85例,其中由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55例(64.7%),第一代头孢菌素与广谱青霉素次之。各组AAD发病时间、腹泻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AAD较常见,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AAD的腹泻程度重于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引起的AAD。  相似文献   

2.
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儿科1994~2006年临床报告的179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方法:179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378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179/378)。涉及青霉素类112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67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4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146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23例(占12.85%),中度147例(占82.12%),重度9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16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6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迟发型变态反应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19种,青霉素类126例(75.90%),其中以青霉素最多(83例,65.87%),其次为氨苄青霉素(24例,19.05%);头孢菌素类40例(占24.10%)。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及死亡(87例.52.4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70倒.42.17%),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4d(73例,43.98%)。结论:应重视开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监察.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3-2005年长江流域6城市β-内酰胺类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长江流域6城市157家医院2003—2005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利用情况。方法:对入网医院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品种,从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两方面进行排序。结果:2005年6城市β-内酰胺类用药总额已达19.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5.7%,其中头孢菌素类用药总额3年中均占2/3以上。在用药金额排名榜中,位居前列的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等。DDDs排名则显示,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是长江流域抗感染治疗中临床选择频率最高的品种。结论:在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谱广、作用强、使用方便、耐药性低,同时毒性小、ADR发生率低的药品已经成为临床医生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肾损害及抗生素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肾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主要见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中血尿为主要类型.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抗生素的吸收、分布、代谢、清除均有改变,需调整剂量使用,药物过量可导致抗生素脑病.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惠萍  黄平 《中国药事》1997,11(1):69-70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分析丁惠萍黄平(湖南省肿瘤医院410006)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以青霉素类最为严重,发生率为0.7%~10%,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的10%~30%[1],与青霉素呈现不完全的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因其化学结构中都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6年4~12月新生儿出院病历300例,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不同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临床上销售金额第一名为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第一名是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数据如下:新生儿肺炎应用头孢菌素22例(29.33%)、青霉素类22例(29.3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应用头孢菌素22例(29.33%)、β-内酰胺类22例(29.33%),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头孢菌素28例(37.33%),新生儿脓疱疹应用头孢菌素25例(33.33%)、β-内酰胺类25例(33.33%).结论:我院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以头孢菌素为主,并涉及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结果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及依据。方法:分别统计某综合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药敏试验检出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和15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结合药敏结果及DDDs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青霉素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制剂,碳青霉烯类等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舒他西林的用药频度(DDDs)分别列1-4倍。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不合理应用,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头霉素、氧头孢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04,25(1):19-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外 ,还有一大组其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复合剂 )、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 ,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 -内酰胺环。其中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有不少相似之处。1 头霉素  相似文献   

12.
王汝龙 《首都医药》2004,11(3):32-36
(一)基本概念β-内酰胺是指氨基在内酰胺环中的β位碳原子上。(二)分类β类抗生素主要有五类:青霉素类(penicillins,代表性品种为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代表性品种为头孢唑林;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代表性品种为美罗培南;青霉烯类penems,代表性品种为法洛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代表性品种为氨曲南。(三)进展概况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效和不良反应较低的特点,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的开发中心,并在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的类别和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13.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至今,已半个多世纪,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二十余年来相继发现一些主核结构不同于传统的青霉烷与头孢烯的抗生素,如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单环β-内酰胺等类化合物,为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类的抗菌性能更具特色,优异品种不断涌现,已成为化疗药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自1940年青霉素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抗生素药物,尤其80年代是抗菌药物开发研究的光辉十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子中都含有β-内酰胺结构,因而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作一综合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略加展望。  相似文献   

16.
李文杰  李慧 《中国药业》2006,15(16):41-42
目的 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的经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很可能的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抗感染药物共涉及12类,引起ADR136例,其中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占28.68%,头孢菌素类占23.53%)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15.44%)、中药注射剂(8.82%)、大环内酯类(8.09%)。ADR类型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结构特点在抗生素分类中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包括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β-内酰胺类。它们的化学结构共同点是都具有β-内酰胺环,此环与抗菌作用密切相关,如被打开则抗菌活性消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都具有7-ACA结构。目前,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酶性强,抗菌谱广,发展迅速,作用强而被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中期,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对基本青霉素母核及头孢母核的改造中获得巨大成功,合成了青霉素母核(Ia)、碳青霉烯母核(0livanic acid)、砜类青霉素母核(Ⅱ)及单环β内酰胺等。把头孢菌素母核改造为具有抗菌活性的氧头孢菌素(Ⅲa)及碳头孢菌素(Ⅲb),但改造后的异氧头孢(Ⅳ)、头孢烷酸(Ⅴ)及δ3头孢菌素的生物活性都非常低。本文综述近年来报道的对β-内酰胺类化合物母核改造的研究及其多样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前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多年来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此类药物在抗感染药物中占重要位置,在1986年世界医药市场上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的销售额分别为46.67亿和23.82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抗感染药物总销售额的41.6%和21.7%,预计1991年销售额分别为52.34和29.2亿美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很快,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之后,随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离、精制和检验方法的进步又发现了头  相似文献   

20.
在青霉素皮试阴性组,青霉素皮试后第一次使用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头孢菌素(0.0%)显着低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6.9%)(P=0.02泊松异质性检验)。头孢菌素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P=0.005泊松异质性检验)的第一次青霉素皮试后,盘尼西林皮肤测试组的测试后的药物不良反应显着减少。无论是整体的第一次青霉素皮试曝光头孢菌素,人数一直低于预期,但并不总是明显,所以青霉素皮试结果的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