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l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gt;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lt;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gt;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lt;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程度类似。③除玻璃样变性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评分联合磁敏感加权血管造影(SWAN)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无失访病例,将31例脑卒中复发的患者设为观察组,57例脑卒中未复发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和SWAN检查,评估CSVD总负荷评分与SWAN检查的不对称性皮质静脉征(ACVS)情况,并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量(NIHSS)评分高、CSVD总负荷评分≥3分、ACVS阳性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4、1.87、2.12,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两者单项与两者联合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AUC分别为0.71、0.79、0.85,灵敏度分别为71.00...  相似文献   

4.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CMB)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CMB、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WML)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636例患者。250例(39.3%)存在CMB。≤50岁、50~65岁及>65岁组CMB发生率依次为27.2%、38.1%和47.6%(P<0.05)。腔隙性梗死数目越多,CMB发生率越高(P<0.05)。在无WML、轻度、中度和重度WML患者中CMB的发生率依次为21.9%、33.8%、46.9%和63.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523,95%CI 1.019~2.276)、WML程度(OR=1.535,95%CI 1.258~1.874)和腔隙性梗死程度(OR=1.517,95%CI 1.087~2.118)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腔隙性梗死和WML程度越严重,CMB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史、WML和腔隙性梗死程度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卒中和非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为科学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24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糖尿病者62例,非糖尿病组患者62例,分别对比两组合并急性脑出血和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并发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多,死亡率高,预后差。糖尿病组并发急性脑梗死梗死灶多且梗死面积较大,复发病灶和腔隙性脑梗塞多见,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卒中包括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病情复杂且凶险,死亡率高,临床上应稳定控制血糖,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脑卒中患者163例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1例),脑梗死组(37例),脑出血组(39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采用MRI(T1WI、T2WI、DWI、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观察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死灶情况.结果 脑出血组CMB的发生率最高和CMB的数最多,分别为75.6%和(14.5±11.6)个;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为[55.3%和(8.1±3.4)个]和[37.8%和(4.5±2.6)个],3组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9.7%和(0.3±0.1)个](P<0.01~0.001)和对照组[9.3%和(0.2±0.1)](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灶数和CMB数正相关(r=0.342,P<0.001),脑出血组脑出血的次数与CMB数呈正相关(r=0.402,P<0.001).结论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痛、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9.
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珍  刘玉芳 《新医学》2002,33(5):292-29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5.9%,糖尿病组病死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例糖尿病脑梗死(DCI)、3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NDCI)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血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结果两组实验检测数据,梗死部位、梗死数目及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CI组血压、血清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NDCI组。DCI组以后循环梗死、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见。NDCI组则以前循环梗死多见。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