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首都医药》2009,16(24):51-5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ADR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9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31种,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57.8%和25.6%;静脉途径给药引起的ADR占37.7%。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上报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例ADR中,抗茵药物ADR为35例,占55.56%,中药注射剂ADR为13例,占20.6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60例,占95.24%;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3例,占68.25%;联合用药致ADR有22例,其中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联用引发的ADR最多,为7例,占联合用药ADR数的31.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方法对2007年漯河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集的54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96例),静脉滴注引起的ADR415例(75.73%)。结论ADR报告反映出了不舍理用药问题,基层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做到合理、有效、安全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琳 《中国药业》2009,18(2):45-4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集到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28种,其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61.33%、25.33%;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44.00%。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危害,探讨ADR的防护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214例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214例ADR报告涉及药品127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为抗感染药,共43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共19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108例次;其中5例为新的、严重的ADR。结论:ADR报告总数偏少。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加强ADR报告意义的宣传,提高对ADR危害的认识,减少和避免严重的ADR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药物ADR报告80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报告人身份以及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护士上报数量最多;以抗生素发生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56.52%,中药制剂次之,占总例数的16.30%: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液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董景霞 《北方药学》2012,9(9):15-16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给临床医师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对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可知,性别统计无明显差异,年龄段大于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产品以抗微生物药居多,对全身系统及器官危害性最多见,在临床上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临床处理或抢救要及时。结论:经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统计分析,我们应足够重视,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意识,确保广大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353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3例ADR中,>60岁的患者最多,为203例(57.51%),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为315例(89.24%),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为103例(29.18%),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皮肤和消化系统.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用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认真做好患者用药指导,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唐山市第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12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3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96例,占78.05%;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为64例,占52.0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为35例,占28.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53例次,占总例次数(137例次)的38.69%。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吴雪  蔡林  蒋帆  龚敏  石姗平  徐伟佳  张应辉 《中国药师》2012,15(7):1315-1318
开放性骨折是外科常见急诊,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机械绞轧、枪弹伤等高能量损伤之后,患者可同时伴有烦躁、精神萎靡、虚汗、手足发冷、心率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表现.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报告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43例ADR报告。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胃肠道损害是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不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是引发ADR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头孢呋辛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的107份头孢呋辛ADR报告,参考药品说明书等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7例ADR/ADE报告中,给药方法不合理102例(95.33%),超药品说明书中推荐剂量用药28例(26.17%),无指证用药11例(10.28%)。结论:头孢呋辛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严重,应加强ADR的监测与报告,合理使用头孢呋辛,减少或避免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江亮  肖律 《中国药房》2012,(2):156-15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442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5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38例,占31.2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49例,占78.96%);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09例,占47.29%),其次为中药制剂(64例,14.48%);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23例,占50.4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ADR11例,以中药制剂引发的为主;严重ADR32例,以过敏性休克较多(7例,占严重ADR病例的21.88%),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和高热。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海霞 《中国药房》2005,16(13):1011-10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收集到的162例ADR报告分别从临床具体表现、患者年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涉及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主要存在给药剂型集中、患者年龄偏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较长以及过敏反应所占比例较大等特点。结论:医疗工作者应协同做好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我院7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家跃 《中国药房》2012,(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情况。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769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769例ADR报告中,年龄≤10岁和>50岁组其ADR构成比远高于其他组;抗微生物药是引起ADR的首要药物,有342例(44.47%);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构成比高达64.50%;ADR临床表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35例(占30.56%)。结论: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三者可能均是ADR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降低ADR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培酮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2010-2012年收集到的142例利培酮致ADR报告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例报告中,以21~40岁年龄段患者发生ADR最为普遍(70例,占49.30%);多发生于用药2周内;有128例(占90.14%)使用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DR以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达94例次(占48.45%),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反应,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40例次,占20.62%);经停药、减量或对症处理后ADR均好转或痊愈。结论:利培酮的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并加强其ADR的监测,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祝子明  王敏  朱敏  李明真  张年宝 《中国药房》2012,(46):4387-439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35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0.59%;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6.94%和43.0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79.05%;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6.74%。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注ADR的易发人群,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