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肺癌治疗中保肝药物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比分析49例肺癌治疗加用保肝药物与未用保肝药物患者转氨酶变化情况,分析保肝药物对肝损害的预防性作用。结果:32例未使用保肝药物者中有1例(3.13%)出现肝功能异常,而17例使用保肝药物者中有0例(0.00%)出现转氨酶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加用保肝药物并不能有效减少患者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有关问题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多发在12周内,少数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多数无临床表现.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而加用保肝药治疗,重者停用抗结核药并加用保肝药治疗,2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对结核患者,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高危结核患者,应加强肝功监测,并视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性保肝.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当飞利肝宁胶囊在抗痨治疗中的保肝作用。方法将112例初治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7例,抗痨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两组均以2EHRZ/4HRE方案服用抗结核药,治疗组加用当飞利肝宁胶囊,对照组不服保肝药。每个月复查肝功能,如出现肝功损害则口服当飞利肝宁胶囊保肝治疗。结果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3.64%,对照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损害患者服用当飞利肝宁治疗两周后轻中度肝损害者肝功能复常率达72.73%,有效率100%。结论当飞利肝宁胶囊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抗痨药引起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效果。方法:226例结核病短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4例与对照组112例,在应用抗结核药的同时治疗组全程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照组服用肌苷、肝太乐,观察时间均为3~6个月。比较2组肝损害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5.3%),对照组出现肝损害29例(25.9%),2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焦建中  解好群  王秀丽  尚艳  李依萍 《医药导报》2006,25(11):1225-1225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病时间、病程和预后。 方法对42例因行抗结核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方案中,以含有异烟肼和利福平的治疗最易导致肝损害,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多发生用服药后2个月内,经保肝降酶等治疗后,78.6%的患者在1个月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抗结核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导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方法124例肺结核患者住院行抗结核治疗,对出现肝损害的18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肝损害发生率14.5%,老年患者易发生;临床症状少且不典型,与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不易区别。轻度肝损害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保肝治疗,中度以上肝损害者暂停抗结核药并保肝药治疗,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者17例,占94.4%。结论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者比较常见,只要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绝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并坚持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 )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112例住院HBsAg( )初治浸润型肺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均以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于强化期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出现肝损害时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0例(16.1%),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对照组50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9例(3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19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11例转氨酶降至正常,8例无效,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肝损发生前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HBsAg( )患者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但与出现肝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比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肝损害问题。方法: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464例肺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肝损害的17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LL)的高发年龄为20~60岁(7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多发于用药后8周内的强化治疗期,占73,8%,轻者加保肝药治疗可不停用抗结核药,重者须停药并着重保肝治疗,157例(91.4%)恢复正常,13例(7.6%)好转,2例自动出院,41例(23.8%)需减量或停药,对化疗效果产生影响。结论:DLL的发生率为11.8%,体重<50kg的老年男性、既往已有肝损害或嗜肝病毒感染、饮酒、合并肺外疾病、HRZ三药联用等为易感因素。DLL一旦发生,应及早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10.
杨贵发  苏振静  戚超群  于伟 《中国药房》2007,18(26):2038-2039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抗结核药肝损害患者按出现肝损害先后分组,前73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后85例为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均为2~4wk,保肝同时继续抗结核药治疗。结果:治疗4wk,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0.6%、45.2%(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6.5%、76.7%(P<0.01),治疗组在症状缓解程度和恢复肝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转氨酶的影响,探讨预防性给与第一周期后转氨酶异常患者保肝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60例接受雷替曲塞(3 mg/m2)联合方案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第一周期后转氨酶异常的患者,在从第二周期开始给予保肝药预防为实验组(31例),未出现异常的不作预防性处理为对照组(29例)。结果:对照组未出现Ⅱ°以上转氨酶不良反应,实验组AST与ALT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9%与20.1%、64.5%与24.1%,P<0.05,有统计学差异(χ2=10.162,P=0.001;χ2=9.191,P=0.002)。结论:预防性保肝药不能降低后续化疗引起的转氨酶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杜秀  路玫 《中国药房》2014,(14):1290-129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1 395例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1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年龄以19~59岁为主,占58.97%。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达15.38%;抗结核治疗前有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可达36.67%、22.73%,明显高于平均发病率8.39%。发生时间多为8~14d。预后多良好,有69.23%的患者好转或治愈。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合并有乙肝、入院时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等高危因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DHAOx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1例患者接受DHAOx方案(奥沙利铂(L-OHP)130mg.m-2静脉滴入3h,d1;阿糖胞苷(Ara-C)2g.m-2静脉滴入,d2,每12h1次;地塞米松(DXM)20~40mg.d-1静脉滴入,d1~4;21~28d为1个周期)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4例(19.0%),部分缓解8例(38.1%),疾病稳定6例(28.6%),疾病进展3例(14.3%),总有效率为57.1%。主要毒副反应为:Ⅲ~Ⅳ级中性粒细胞下降占33.3%(7/21);Ⅲ~Ⅳ级血小板下降占14.3%(3/21);Ⅰ~Ⅱ级腹泻33.3%(7/21),Ⅲ~Ⅳ级腹泻4.8%(1/21);Ⅰ~Ⅱ度外周神经毒性占81.0%(17/21),无Ⅲ~Ⅳ级外周神经毒性发生;Ⅰ~Ⅱ级恶心、呕吐38.1%(8/21),无Ⅲ~Ⅳ级恶心、呕吐反应;Ⅰ~Ⅱ级肝功能损害19.0%(4/21),无肾功能损害及Ⅲ~Ⅳ级肝功能损害。结论:DHAOx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性较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酸杆菌制剂治疗产后阴道微生态失衡的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2—11月的剖宫产者、阴道分娩后恶露干净者及体检健康的有生产史的妇女各100例,取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将失衡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阴道用药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观察疗效和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情况。结果:共88例(29.3%)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各组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pH、H202结果、镜检结果和菌群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5%,显著高于对照组29.5%,BV发生率4.5%显著低于对照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制剂治疗产后阴道微生态失衡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方荣  冯丽伟 《抗感染药学》2009,6(3):199-201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商品名:雅博司)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如:解除诱因,限制饮食中蛋白含量,保持大便通畅与水、电解质平衡),静滴谷氨酸盐、谷胱甘肽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40mL和醒脑静注射液20mL,疗程7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氨和肝功能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42.10%(16/38),有效44.74%(17/38),无效13.16%(5/38),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86.84%(33/38);对照组显效30.00%(12/40),有效37.50%(15/40),无效32.50%(13/40),其中死亡4例,总有效率67.50%(27/40)。治疗组昏迷时间缩短,清醒例数增多,血氨下降明显,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氨,治疗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辛伐他汀对血清转氨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82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高总胆固醇血症、和(或)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依每例每日口服辛伐他汀量的不同分为10mg组219例和20mg组163例,观察6~32个月,平均17.6个月,定期检查血清转氨酶。结果:10mg组发生转氨酶升高的7例,占3.20%。20mg组发生转氨酶升高的6例,占3.68%。两组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例转氨酶的升高都是一过性的,升高值均〈3.0×ULN。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10~20mg/d)辛伐他汀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出现一过性、孤立性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低,转氨酶升幅小。轻度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不需中断辛伐他汀的治疗,也不需频繁地检查血清转氨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伽玛刀(γ-刀)联合高强度超声聚焦刀(HIFU)治疗小肝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4例小肝癌先经γ-刀治疗后用HIFU治疗,观察联合治疗后近期及远期疗效,并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24例)随访时间为3~69个月(平均47.3个月),随访率100%。近期疗效:治疗3个月后,CR:5例(20.83%)、PR:14例(58.33%)、NC:3例(12.50%)、PD:2例(8.33%),治疗总有效率:79.17%(19/24)。远期疗效:随访至2014年5月,共有6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52.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3%、71.5%和66.4%。治疗副反应及并发症: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副反应轻微,无严重放射性肝损伤发生,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 γ-刀联合HIFU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小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徐小芳  吕嬿 《中国药师》2014,(5):839-841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7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帆结果:277例ADR中,男与女比例为1:1.57,50岁以上的人群占59.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240例(86.64%)和32例(11.87%)。抗菌药发生例数最多,有167例(60.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头霉素类药分别为54例(32.34%)、47例(28.14%)、32例(19.1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分别为42例(15.16%)和18例(6.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为162例(58.48%)、62例(22.3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放疗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先行2周期介入治疗,休息4周后开始放疗,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45~56Gy。结果:45例患者中,10例病情完全控制(22.2%);16例部分控制(35.6%);稳定7例(15.6%);进展8例(17.8%);死亡4例(8.9%)。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后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三维适形(3D-CRT)进行放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