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衬性语句。从此“同病异治”和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病异治”新探周健,邱建霞(四川省内江市中医院内江641000)关键词同病异治,治则“同病异治”语出《内经》:“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1]”何谓“同病异治”?《中医学基础》说:“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杂病治则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洪 《四川中医》2004,22(1):12-13
从“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随证而治”四方面论述《金匮要略》杂病治疗的重要法则,这些法则要求临床医师诊治疾病时做到: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②表里同病,治分缓急;病真正治,病假反治。③不足补之,有余损之;正虚邪实,攻补兼施。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瘀水同源"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瘀水同源”的理论基础、“瘀水同病”的病机、“瘀水同治”的立法与用方等方面分析《金匮要略》对瘀水同源的认识,认为血病可以导致水病,水病也可以导致血病,或者两者相兼为病;治疗上活血可以利水,利水可以活血,并创制了“瘀水同治”的方剂,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8.
先师祖欧阳履钦,潜心医学,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著作等身,从学者众,故誉满三湘。先师祖临床、著述、教学三者并行不悻,与其学验仅富有关,而学验仅富,则与其辨同求异之恩维方法分不开。因此后学不辞愚陋,谨总结先师祖辨同求异之思维方法,以引玉于高明。1折经意之异同,以达原旨《伤寒》、《金匾》乃中医之典,其方辞简朴,意旨奥深。后之诠注者,智仁互见,难衷一是。故先师祖深研经文,求其异同,著成《伤寒折中})、《金医折中》二书以期能表达什是原意。如“夫病病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瘤疾也。”【门指出了…  相似文献   

9.
近代名医蒲辅周(1888~1975)先生有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此言乃衍生于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病同人异论”。 徐灵胎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相似文献   

10.
郑世琳 《四川中医》2002,20(5):20-2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未言及“同病异治”法,后世医家也对此治法未作探讨,但细审《金匮要略》各篇,却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这一法则,本文论述了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运用这一法则,在治疗杂病上的规律,这对学习古典医籍者,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同病异治”,见于《素问·病能论篇》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而其对同病异治思想的阐发可见于《黄帝内经》其他多篇。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发现《黄帝内经》分别从时代、地域、体质、时节、疾病、药物、医者等7个方面阐释了同病异治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参”的人体观、“恒动常变”的疾病观、医患“标本相得”的治疗观。同病异治要求整体、动态、个体化地分析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过程,为中医奠定了临床治疗的思维导向,迄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工治未病”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一般解释为: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时即已注意采取措施调养身体了。把它作为体现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的记载。本人觉得此种解释尚未达意。试述如下。治,《中华大字典》作“理也”、“整也”等解释;未,作“昧也”、“将来也”等解释,含有晦昧、或将要发生之意。对“治”有30条释义,并无“预防”之意。因此,既为治,必有是证。从字面含义说,“治未病”应作治疗已有隐晦征象的疾病解释较合情理。《论文解字》又释“疾”为“病也”,释“病”为“疾加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  相似文献   

13.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则缺乏明确论证。  相似文献   

14.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片面性。指出“同病异治”不可忽视“同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可忽视“异病异治”。认为临床治疗须将病因学治疗与发病学治疗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将标本缓急治则应用到外感病表里同病、痼卒同病的治疗中,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结合<内经>理论从"从外之内者,治其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三个方面,对其应用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中,以麻黄组成的方剂是治疗伤寒主证和兼证的常用方药。其辨证立法、组方及加减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笔者根据皮肤病特点,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荨麻疹,获得满意疗效。“麻杏石甘汤”原方出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从条文看,较难看出治皮肤病的含义,但从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可见《伤寒论》一书乃是以六经分司诸病,并不为伤寒而专立,即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其立方大法,则源于《内经》“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相似文献   

20.
李桂贤 《广西中医药》1995,18(4):38-39,45
论《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及其临床意义李桂贤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金匮要略》(下称《金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此书在审病求因、辨证施治过程中,广泛运用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方法,为后世临床辨病分型论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