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铸造活动义齿(以下简称义齿)(牙合)支托对基牙造成磨损的可能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方法.[方法]观察采用铸造活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患者216例,共266件铸造活动义齿.观察时间4~10年,观察(牙合)支托对基牙造成的各种磨损及产生的症状.[结果]266件铸造活动义齿中轻度牙本质过敏146件,继发龋46件,牙纵折18件,基牙磨损发生率为79.0%.[结论]铸造活动义齿会造成基牙的磨损,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戴牙时间越长等牙磨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动义齿修复牙列部分缺损时,由于制作者忽略了牙台支托凹的预备和支托的弯制,常给患者基牙硬组织造成严重磨损,现将我们收集整理186例205件活动义齿对基牙磨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铸造活动义齿(以下简称义齿)支托对基牙造成磨损的可能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方法。[方法]观察采用铸造活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患者216例,共266件铸造活动义齿。观察时间4~10年,观察支托对基牙造成的各种磨损及产生的症状。[结果]266件铸造活动义齿中轻度牙本质过敏146件,继发龋46件,牙纵折18件,基牙磨损发生率为79.0%。[结论]铸造活动义齿会造成基牙的磨损,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戴牙时间越长等牙磨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铸造牙合支托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明 《河北医学》2009,15(6):706-708
目的:探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采用铸造牙合支托和传统树脂支托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KennyⅢ缺失的患牙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铸造牙合支托和加弹性义齿联合进行修复;对照组48例选择传统树脂牙合支托,1周后对其咀嚼情况进行复查。结果:观察组54例中有52例可完全进行正常咀嚼,2例有少许疼痛,而对照组48例中有12例有少许疼痛,8例完全不能进行正常咀嚼功能。结论: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增加铸造牙合支托变黏膜支持式为混合支持式,保持了隐形义齿的美观和良好固位的同时,使咀嚼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牙合支托的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探索路线。方法:应用层析扫描仪扫描牙列缺损石膏模型获得三维点云数据。以三维设计软件唐龙系统为平台,用C++语言开发牙合支托设计模块。提取基牙点云数据,首先以投影法确定牙合支托组织面轮廓线,然后分别构建组织面及抛光面,形成由两张曲面相互拼合成的一个封闭实体。结果: 应用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牙合支托操作简单,形成的牙合支托表面光顺平滑,外形凸度与牙体表面一致,可达到临床要求。结论: 以唐龙系统为平台开发的牙合支托设计模块设计自动程度比通用软件大幅提高,设计者不需要掌握专门的计算机知识,适合口腔医生使用。牙合支托建模技术路线具有一定普遍性,对最终完成可摘局部义齿专用设计软件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深度覆(牙合)是指上颌前牙覆盖下颌前牙牙冠二分之一以上,临床上常遇见下前牙咬及上腭牙龈的病例。当上前牙缺失后,由于下颌前牙咬及上腭软组织没有足够间隙,或颌间间隙很小,因而造成修复的困难。过去对深度覆(牙合)患者上前牙缺失。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地磨短下前牙的切缘,再在塑胶基托内放置增力支架,以增强基托的坚固度。也有直接用硬度较大的不锈钢或钴铬合金铸造基托,或用锤造白合金片与塑胶组成混合基托,也有在义齿上前牙区的基托上加平面导板  相似文献   

7.
胶联法制作活动义齿铸造合支托的设计和秋梅(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刘贵锁(医学二系口腔教研室)为了提高胶联法修复技术,铸造支托是其关键。因此,我们提介有条件的单位少用钢丝弯制支托。因为,钢丝弯制的支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与基牙只能是线形的接触,密合度差,...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2000年以来在临床上应用铸造(牙合)支托与锻丝卡环结合制作简单可摘局部义齿,完成修复工作,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深覆(牙合)失牙病人年龄普遍偏大,均有不同程度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牙合)间距离偏低,余留牙均有不同程度磨损,采用普通局部义齿修复很困难,修复效果欠佳.我科采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牙列缺损的患者,活动义齿仍是一种常用有效的修复方法.对咬合紧、(牙合)龈距离过低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塑料活动义齿修复,常会出现义齿(牙合)面断裂现象.我科自1993~2000年对195例这类患者进行了利用铸造金属(牙合)的活动义齿修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694例可摘局部义齿高(牙合)原因为:1)排牙问题(50.14%);2)咬(牙合)误差(18.88%);3)(牙合)支托过高(11.81%);4)卡环体过高(7.93%);5)装金问题(5.9%);6)模型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李刚 《广西医学》2006,28(6):863-864
目的 为了确定总义齿[牙合]重建中适当的矜垂直距离。方法 通过测量22例新旧总义齿的垂直距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在口颌系统能适应条件下。适当升高[牙合]垂直距离。能够改善肌张力低、咀嚼无力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结论 在常规垂直距离基础上平均升高[牙合]垂直距离2mm能够使咀嚼肌系统发挥最大的咀嚼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有牙颌与无牙颌的正中关系位与正中(牙合)位已有许多研究,一般认为多数人(约90%)有两个位置,少部分人(约10%)为一个位置。目前常规对无牙颌总义齿修复取正中(牙合)关系的方法有卷舌、吞咽、下颌引导等,在一些患者则可能将正中(牙合)位取在正中关系位上,这样在戴入义齿后可出现下颌略为前伸,若义齿为有尖牙则形成上下颌义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缺失修复方案的有限元模型库.方法 将模块化建模与参数化建模相结合,利用HyperMesh 7.0、UG 5.0、Abaqus 6.5软件,建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缺失(765┬567)及其不同修复设计方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获得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5软件,可直接运行,无任何信息丢失现象;模型临床几何相似性良好.结论 成功建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缺失及其修复方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库,建模过程快速高效,进一步细化了口腔组织模块化建模库.  相似文献   

15.
下颌双侧游离端缺失的义齿修复,在常规设计同时增加前部基牙铸造金属牙合(切)垫的修复方法,经临床运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活动局部义齿对基牙牙体、牙周组织及口腔状况影响的机制及特点。方法在7个不同时期,分别检测指定基牙的各临床牙周指数,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患者唾液流率及pH值;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结果患者戴用活动局部义齿后,①短期内基牙PLI、Gl、GBI均明显升高(P<0.01);②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状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P(0.01);③唾液流率有所降低,唾液pH值有所升高(P(0.01),但随着戴用时间延长,它们又恢复正常;④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P(0.01)。结论戴用活动局部义齿,会引起牙周指数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的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同时可导致患者唾液分泌减少,酸碱平衡改变及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中近中与远中(牙合)支托设计对加载时基牙及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初始模型导入HyperMesh 7.0 软件建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缺失模型(765-567缺失),模型导入UG 5.0软件设计近中支托与远中支托修复方案,导入HyperMesh 7.0软件进行修复方案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分别建立近中(牙合)支托(M模型)与远中(D模型)(牙合)支托修复有限元模型。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在双侧垂直加载时基牙及支持组织最大应力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在基牙及其牙周膜,D模型基牙牙冠、牙根及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显著大于M模型; D模型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4-4牙根,M模型43-34牙根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在缺牙区黏膜,M模型最大应力显著大于D模型, 两种修复方案模型应力分布分别位于4-4远中位置和76-67位置。两种修复方案模型缺牙区牙槽骨最大应力接近,其中M模型应力分布更广泛。结论 采用常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末端游离缺失时,应优先选择近中(牙合)支托设计。  相似文献   

19.
张涌 《广西医学》2007,29(2):250-251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龈下缺损的残根和残冠,如能保留可作为固定桥基牙,改善修复体的治疗效果。对于残根和残冠的修复目前有三种:一是龈切除,用较深龈下边缘的冠修复;二是手术切除牙龈及部分牙槽骨。使临床冠变长;三是[牙合]向牵引牙根。前两者存在牺牲牙周组织、不美观等问题。近一年来,我们采用[牙合]向牵引牙根后,并作为固定桥基牙,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龈下缺损的残根和残冠,如能保留可作为固定桥基牙,改善修复体的治疗效果.对于残根和残冠的修复目前有三种:一是龈切除,用较深龈下边缘的冠修复;二是手术切除牙龈及部分牙槽骨,使临床冠变长;三是牙合 向牵引牙根.前两者存在牺牲牙周组织、不美观等问题.近一年来,我们采用(牙合)向牵引牙根后,并作为固定桥基牙,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