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结石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结合彩超、MRCP、ERCP等检查方法均可确定诊断,通过开腹或腹腔镜下残余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效缓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残余胆囊应该重视初次手术中的预防。腹腔镜下残余胆囊切除术安全可靠。当合并胆总管结石时,可联合内镜和腹腔镜分次治疗。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可增加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2.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附3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为255例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粘连、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腹腔内粘连等胆囊病变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lectomy,LC)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5例,胆总管损伤1例,术后胆漏3例,胆总管残石1例,胆囊窝积液18例,胰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小结石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1月我院23例患者,22例明确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胆总管内径均0.9 cm,1例胆总管结石可疑,胆总管内径1.08 cm。待患者腹痛症状缓解,酶学指标恢复接近正常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其中20例患者中16例待腹痛缓解、生化基本正常后行LC术,4例急诊病例腹痛缓解后分别在5 d、6 d、1周、1月后复查磁共振,提示胆总管结石排尽后行LC术,术后均无腹痛发生,随访2~12月,影像学检查提示胆总管未见结石。另3例分别在LC术后多次出现腹痛,磁共振提示胆总管小结石未排,于术后4月、6月、21月再次行ERCP+EST治愈。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胆总管小结石有较高排石概率,大部分患者无需行胆道探查或EST治疗,仅行LC术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残端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为1 568例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胆囊管残端形成结石15例,9例为急性胆囊炎发作期手术,6例为胆囊管解剖变异。结果:4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1例中转开腹。患者术后上腹部隐痛不适、肩胛间区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均缓解,术后无胆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4年,彩超及MRCP提示均未见胆囊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结论:LC术中处理胆囊管时胆囊管残端应尽量短,最好做到与胆总管切线位,以预防术中胆囊管残端残余结石及术后残端再发结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石症的微创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分析 84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 (或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其中 76例行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8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 ,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治疗效果肯定 ,微创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32例胆囊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结果 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阴性探查1例,结石取净率为100%;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于术后3 d出现间歇性右上痛,术后6 d时出现轻微黄疸症状,通过保守治疗,术后8 d腹痛缓解,黄疸消退。其他患者无胆漏、黄疸、腹痛及切口感染;术后共随访患者29例,无结石再发或胆管狭窄的发生。结论通过适当的手术患者选择,术者腹腔镜、胆道镜技术的熟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残余胆囊再次行腹腔镜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收集的18例病例,其中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历一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残余胆囊结石,并出现胆囊炎症状,再次行腹腔镜残余胆囊切除术(2例胆总管结石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果:18例均顺利行腹腔镜残余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5.3±0.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5±0.3)ml,患者均于术后次日下床并进食低脂流食,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前主诉的症状均消失,平均住院(3.8±0.3)d,随访10例患者1~6个月,无胆漏、黄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1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清除结石,随访1~21个月,平均13个月,无异常。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切除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36例,根据医生选择及患者意愿确定手术方案,其中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1期缝合+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66例(A组),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70例(B组);比较两组结石残留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显著多于A组(P<0.05);B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个月复查肝胆超声均未见胆汁漏、结石残留及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未见结石复发、伴临床症状胆道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1期缝合+胆囊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更有利于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及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胆囊内伴有多发性小结石,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史,1例转氨酶升高,3例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2例胆总管增粗,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MRCP检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因出现不适症状发现胆总管结石,其大小与胆囊内小结石相当,其中7例在外院行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愈,5例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结论详细复习病史资料,及时补充检查,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治疗采用EST和再次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消化道损伤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消化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9月-2001年9月我院10000例LC术中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其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共5例消化道损伤(占0.05%),其中胃窦部损伤,十二指肠球部损伤及回肠损伤各1例,空肠损伤2例。术中发现3例,当即中转开腹行损伤脏器修补术,术后18小时及5天因急性腹膜炎发现各1例,再次剖腹探查行损伤脏器修补及腹腔引流术。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气腹针盲穿,锐利器械暴力插入腹腔盲区,电凝钩反弹是致消化道损伤的主要原因;LC术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考虑到消化道损伤并恰当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处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14例LC术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胆囊管残端漏2例,迷走胆管漏1例,胆管残余结石10例,胆管损伤1例.5例胆管残余结石,均于术后3~5d行内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腹部及肩背部疼痛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1例LC术后腹部及肩背部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31例患者中胃溃疡2例,胃癌1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肠粘连2例,切口疝1例,肋弓下切口疼痛10例,胆囊窝积液8例(腹腔脓肿1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漏1例,胆囊床渗血1例,肝中静脉损伤1例,胆汁外溢4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3例。结论:术前完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副损伤、术后积极治疗,LC术后疼痛是完全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原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例LC术后迟发性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胆漏发生时间为术后5~10 d,平均(7.4±1.7)d;其中迷走胆管损伤、焦痂脱落2,胆囊管钛夹滑脱1例,胆总管电灼伤1例,原因不明1例。1例于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愈;3例行腹腔镜探查术,其中1例行迷走胆管结扎、腹腔引流术,2例分别行开腹迷走胆管缝扎及胆囊管缝扎、腹腔引流术;1例胆总管损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鼻胆管引流术+B超引导腹腔穿刺引流术治愈。住院12~21 d,平均(15.3±2.1)d;出院后1年复查,无胆道狭窄、胆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生活质量良好。结论: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迷走胆管损伤、胆管电灼损伤及胆囊管处理不当。内镜及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治疗. 方法: 对我院1991年3月~2001年6月9369例LC术后近期再手术26例(占0.28%)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分析讨论. 结果: 再手术中,胆总管损伤7例,肝总管损伤1例,右肝管损伤1例,胆囊管残端漏4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血管损伤致腹腔出血2例,胃癌1例,胆总管囊肿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6例,术后腹腔积液并发热2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在LC的诊治过程中,注意严格的术前检查和规范的手术程序可大大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6.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6例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院为56例术中操作困难的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各种困难情况下的手术技巧。结果:5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术后胆漏1例,保守治愈,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谨慎操作,仔细解剖,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多数困难LC可顺利完成,遇复杂情况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糜烂性胃炎3例,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胃粘膜散在出血点2例,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小溃疡各1例,胃癌1例,胰头癌1例,胆总管下段小结石2例,肝下间隙积液6例(1例为胆囊床迷走胆管漏,1例为右肝管电灼伤引起的胆漏),肋弓部损伤性疼痛4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上腹痛应予以高度重视,只要具备高度责任心,术后疼痛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朱琳  薛刚 《肝胆外科杂志》2007,15(5):343-345
目的探讨L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术中预防及术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6月至2005年9月1206例L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06例中发生并发症35例占2.90%。其中胆管损伤1例;胆漏16例;出血3例;胆绞痛12例(其中包括胆囊床积液5例);脐部刺口大网膜嵌顿1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LC术后尽管有个别并发症,但术前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视病人具体情况仔细操作灵活选择手术方式。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正确处理。降低LC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十二指肠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行十二指肠镜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治疗性ERCP干预7例LC术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经内镜下胆道造影明确了胆漏的原因,6例经内镜治疗后胆漏痊愈,1例并发轻症胰腺炎。结论:LC术后对肝外胆管完整、无弥漫性腹膜炎的胆漏,早期行十二指肠镜干预联合腹腔引流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02年3月本院LC术中转开腹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8例LC中,中转开腹60例,中转率4.39%。中转开腹的原因:腹腔内及Calot三角粘连17例,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囊炎恢复期14例,胆囊癌2例,胆肠内瘘5例,胆总管结石2例,萎缩性胆囊炎6例,出血2例,胆道损伤2例,Minizi综合征2例,胆漏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其它原因6例。结论 Colat三角解剖不清是LC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也与手术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