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对照组应用降酶、保肝等药物,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定量(HCV-RNA)下降率及肝脏纤维化无创检查指标。结果治疗组肝功能、HCV-RNA下降率及肝脏纤维化无创检查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失代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普通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组)30例。结果:观察组失代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LT、AST、ALB、TBIL、child pugh评分、HA、PCⅢ、LN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抗纤维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采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方案(LADR)治疗.α-2b干扰素初始剂量为2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mg/d,分3次口服.治疗4周后,根据病情逐步将α-2b干扰素剂量增加至300万U/次皮下注射及利巴韦林900~1200mg/d,分3次口服,疗程48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结果 4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39例耐受尚好并完成48周全疗程,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为65.0%,持续病毒学应答为79.5%,生化指标、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LADR方案抗病毒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剂量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采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方案(LADR)治疗。α-2b干扰素初始剂量为200万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mg/d,分3次口服.治疗4周后,根据病情逐步将α-2b干扰素剂量增加至300万U/次皮下注射及利巴韦林900~1 200mg/d,分3次口服,疗程48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结果 4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39例耐受尚好并完成48周全疗程,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为65.0%,持续病毒学应答为79.5%,生化指标、Child-Pugh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LADR方案抗病毒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与长期临床结局。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行PEG-IFNα-2a或PEG-IFNα-2b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对患者病毒学的应答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复发、SVR与无应答。结果 SVR组肝功能失代偿率14.29%(5/35)均比复发组31.25%(10/32)与无应答组78.79%(26/33)低,且复发组、SVR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P<0.05)。结论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16例观察对象采用小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利巴韦林治疗。初始剂量为干扰素100万IU,隔日1次,肌内注射,苦参素600mg/d,利巴韦林用量为600~1000mg/d。2周后将耐受良好的15名患者干扰素的剂量提高到300万IU,隔日1次,注射24周;其中13例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至48周,分别随访24周。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坚持抗病毒治疗24周,13例抗病毒治疗48周,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经过治疗,16例患者的纳差、腹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结束时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病毒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至48周患者随访24周时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联合苦参素、利巴韦林的个体化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5月72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将单一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36例患者纳入单一组,而应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36例患者纳入联合组。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肝脏储备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AST、ALT、TBIL水平与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13.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促进其肝脏功能、肝脏储备能力的改善,且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普通a-2b干扰素(IFNa-2b)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1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IFNa-2b治疗。初始剂量为2MU/次,皮下注射,每周3次,加利巴韦林600mg/d,分3次口服,治疗2周后,根据病情逐步将IFNa-2b剂量增加至3~5Mu/次及利巴韦林800~1000mg/d,分3次口服,治疗48周,观察疗效。所有患者均常规监测肝功、药物不良反应和病毒学应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1例患者全都完成抗病毒疗程,与治疗前比较,21例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脾脏大小均有明显改善(P值0.01),无死亡病例,无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结论小剂量普通IFNa-2b开始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有效,安全,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并发症消除后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PEG-IFNα-2a135μg每周1次,利巴韦林0.60.9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肾功、HCV RNA,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4周给患者行肝穿,活组织病理检查,做组织学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分,观察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全部完成抗病毒疗程并随访24周;66.7%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5例复发,2例无应答;其中16例患者肝组织学评估结果有明显改善,2例无变化,3例加重。结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较好的SVR,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且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组各41例。研究组给予PEG-INFα-2a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INF)α-2a肌内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病毒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ETVR)率、持续病毒应答(SVR)率及肝功能指标(AST、ALT)的差异。结果:研究组EVR率、ETVR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8周时,研究组SVR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58.5%(P<0.05);治疗后研究组AST、ALT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干扰素的持续性应答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给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后随访24周。结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α-1b、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42例给予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α-1b 40μg和利巴韦林胶囊;B组30例给予干扰素α-1b 40μg和利巴韦林胶囊,两组均治疗48周,随访24周。结果 A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59.0%,高于B组(46.4%):随访24周A组患者复发率为7.7%,明显低于B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对药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胸腺肽α1联合干扰素α-1b、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法36例观察对象采用小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利巴韦林用量为600—1000mg/d,1周后将干扰素的剂量提高到200万u,隔日1次注射至12周,对耐受较好的26例患者将干扰素增加至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至24周;其中10例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至48周,分别随访24周。对36例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36例患者中26例坚持抗病毒治疗,16倒抗病毒治疗24周,10例抗病毒治疗48用。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经过治疗,26例患者的纳差、腹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结束时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病毒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至48周患者随访24周时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29例为基因1型,28例1b型,1例为1a型;其余7例为基因2型,2a型。结论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的个体化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河南地区HCVRNA基因分型以1b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患者84例,随机均分成2组(n=42)。A组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再治疗,B组选用重组人干扰素α-1 b(CIFNα-1 b)联合利巴韦林进行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连续给药12个月后随访6个月,A组35.71%(15/42)患者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与B组21.43%(9/42)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患者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4-2516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和治疗结束24周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探讨其疗效和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应用重组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5例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500万,隔日肌肉注射,利巴韦林,800~1000mg/d,疗程共24周.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HCVRNA定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4周后,患者血清HCVRNA滴度下降.结论 干扰素α-2b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抑制HCVRNA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改善了肝功能,减少了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α-1b 5MIU,隔日1次,2组均按体重同时服用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 mg,每天1次,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测定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77.4%,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为83.0%,治疗结束应答率(ETVR)为90.6%,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SVR)为84.9%,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干扰素(每次肌内注射200万U)联合利巴韦林(每日口服600mg)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48周、72周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血清HCV~RNA定量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周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但与48周、7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有5例难以耐受终止抗病毒治疗,另55例经治疗后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48周55例均发生病毒学阴转,阴转率为100%;至72周有6例患者出现病毒学反弹,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IFN—α及胸腺肽a-1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每周3次,加病毒唑600mg/日,胸腺肽a—1每周2次,每次1.6mg,治疗1个月后,将剂量增加至IFN300万U和病毒唑1000mg/日,治疗半年,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有12例耐受尚好并完成IFN疗程,而4例无法耐受,IFN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12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LB、TBIL、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RVR、cEVR、ETVR、SVR)、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R、cEVR、ETVR、SV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