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整合素与TGF - 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分别测定经原代细胞培养后 ,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β1与TGF - βRmRNA的表达量 ,并对两者间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整合素α1和β1与TGF - βRⅠ间在表达的强度上 ,均成正 相关的关系 (r =0 .74、0 .6 8,P <0 .0 5 )。结论 整合素和TGF - β受体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 ,可能存在着相互协同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测定HS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中的FAK、整合素α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TGF-βR1)及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将HSFB分别用抗FAK、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并测定培养前后整合素α1、TGF-βR1、α-SMA及FAK的表达。结果与NSFB相比,HSFB中的FAK、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用抗整合素α1、TGF-βR1、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后,HSFB中的FAK表达下降(P<0.01);阻断FAK表达也可分别导致了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对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的蛋白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减少FAK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运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测定HS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中的FAK、整合素α1、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TGF-βR1)及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将HSFB分别用抗FAK、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并测定培养前后整合素α1、TGF—βR1、α—SMA及FAK的表达。结果与NSFB相比,HSFB中的FAK、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用抗整合素α1、TGF-βR1、α—SMA抗体进行阻断培养后,HSFB中的FAK表达下降(P〈0.01);阻断FAK表达也可分别导致了整合素α1、TGF-βR1、α—SMA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对整合素α1、TGF-βR1及α—SMA的蛋白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减少FAK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TGF-β受体和整合素在瘢痕增生和挛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经TGF-β受体、整合素和粘着斑激酶(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受体以及整合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不同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其TGF-β RI和整合素β 1的基因拷贝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TGF-β受体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间可能存在着正反馈的效应,共同促进瘢痕的增生和挛缩.FAK是两条信号传导途径的交汇点和作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 β1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探讨TGF β1、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浓度分别为 0、5、10、2 5、5 0、10 0 μg/L的TGF β1作用下 ,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变化。结果 TGF β1浓度在 10~ 5 0μg/L之间时 ,可明显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较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TGF β1浓度增加 ,促合成作用也随之增加 ,浓度在 10 0 μg/L时 ,作用达到饱和。 结论 TGF β1作用下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FAKSiRNA对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与瘢痕增生相关因子整合素α1、TGF-βR、黏着斑激酶(Focalad hesivekinase,FAK)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探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探针合成FAK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用荧光定量PCR法(FO—PCR)检测、比较转染前后成纤维细胞内以上各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转染48h后,FAK mRNA、整合素α1 mRNA、TGF—BR mRNA、α-SMA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FAK SiRNA可能通过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TGF—βR、FAK和α-SMA的表达,从而抑制瘢痕的增生与挛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不同时期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其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TGF-β-R)的表达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 对8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退行性变过程中的增生活跃期和成熟稳定期的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TGF-β1、TGF-β2、TGF-β3及TGF-β-R Ⅰ、TGF-β-RⅡ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生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以TGF-βl、TGF-β2和TGF-β-R Ⅰ阳性表达为主,TGF-β3和TGF-β-RⅡ仅见弱阳性表达;成熟稳定期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3和TGF-β-RⅡ的表达强度明显强于增生活跃期,而TGF-B1、TGF-β2和TGF-β-RⅠ的表达强度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 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从增生活跃至成熟稳定的退行性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5β1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及SPA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 15例增生性瘢痕、15例瘢痕疙瘩及 10例正常皮肤进行整合素α5β1 的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结果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5β1 呈阳性表达 ,较正常皮肤强 (P <0 0 1) ;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强 (P <0 0 1)。结论 整合素α5β1 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设法减少整合素α5β1 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TGF-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进一步认识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性瘢痕Fb中能检测到Ⅰ型和Ⅱ型受体, 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正常皮肤Fb未见受体表达阳性者.[ HT5"H〗结论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②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Fb出现表型变异 ,而且Fb表型随病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褪黑素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P<0.05);高浓度褪黑素(10-3 mmol/L)可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1 (P<0.05)和α-SMA mRNA、胶原Ⅰ mRNA的表达(P<0.05);褪黑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褪黑素对细胞产生TGF-β1和α-SMA、胶原Ⅰ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但褪黑素对该细胞胶原ⅢmRNA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 以5例增生性瘢痕为实验组,3例正常瘢痕为对照组,采用成纤维细胞二维培养和三维培养体系及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浓度作用下,来源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体系中α-SMA含量明显低于二维培养体系,不同浓度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的作用不同,以5ng/m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在表达α-SMA方面,对TGF-β1的反应更为敏感。结论 在体外,TGF-β1诱导α-SMA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作用存在着浓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对TGF-β1敏感性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可能会降低TGF-β1的诱导作用,使α-SMA的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6.3生长因子、生物活性因子与病理性瘢痕 6.3.1关于TGF-β的研究 (1)检测TGF-β1,2,3在增生性瘢痕(HS)和成熟瘢痕中的表达,发现在HS中TGF-β1,2、α-SMA(平滑肌肌动蛋白)均有较强表达,与成熟瘢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GF-β3在成熟性瘢痕和女性患者以及病程1年以上的HS中有较强表达;结论:TGF-β1,2、α-SMA的表达与瘢痕的增生及挛缩有关,TGF-β3与瘢痕缓解有关.抑制TGF-β1,2或促进TGF-β3表达,有利于防止瘢痕增生和挛缩.  相似文献   

15.
TGF-βRⅠ、Smad2、Smad 3及Smad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比较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TGFβRⅠ)、Smad2、3、7的表达情况,探讨以上信号传导分子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4种蛋白在3种不同组织44例标本中的表达,寻找其规律。结果 与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P〈0.05),Smad2及Smad3表达增强不显著,但在核内积聚较为明显。结论 瘢痕疙瘩中TGF-βRⅠ表达增强,Smad2、3核内持久积聚及抑制性因子Smad7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溶血磷脂酸(LPA)是否能诱导整合素αvβ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过度表达。 方法收集2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水平。培养人肝癌细胞Hep-3B,以正常肝细胞(HL-7702)为对照,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整合素αvβ6表达,再分别用TGF-β1和(或)LPA刺激Hep-3B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Hep-3B中整合素αvβ6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整合素αvβ6在肝癌标本中呈高表达,而在正常肝脏组织中并不表达。(2)逆转录PCR检测Hep-3B细胞表达整合素αvβ6,在正常肝细胞中未发现表达。(3)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TGF-β1、LPA和TGF-β1+LPA均可诱导Hep-3B细胞过度表达整合素αvβ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整合素αvβ6在肝癌组织及Hep-3B细胞中呈高表达。TGF-β1和LPA可诱导整合素αvβ6在Hep-3B细胞中过度表达,这将有望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于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24、48、72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TGF-β1,TβRⅠ,TβRⅡ,Smad3,Smad4和Smad7的表达,对阳性信号分子采用RT-PCR进一步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GF-β1,TβRⅠ,T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的影响,但是对Smad3蛋白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Smad3 mRNA的表达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中Smad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中CD90表达与TGF-β1和α-SM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9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并分析CD90表达与TGF-β1、α-SM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随机选取1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CD90、TGF-β1、α-SMA在18例增生性瘢痕(A组)、18例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B组)、18例正常皮肤(C组)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CD90、TGF-β1、α-SMA在A、B组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两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组中仅有少量的阳性表达,与A、B两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显示,在A组中CD90的表达和与TGF-β1、α-SMA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CD90可能是瘢痕异常增生的特异表型,且CD90与TGF-β1、α-SMA在增生性瘢痕中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由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例瘢痕疙瘩和9例正常人皮肤对照中PDGF受体α和β亚单位的表达。结果9例正常人皮肤对照中仅2例有α亚单位的微弱表达;3例有β亚单位的微弱表达。8例瘢痕疙瘩皮损的PDGF受体α和β亚单位全部染色阳性,并且染色强度和阳性染色百分数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统计学检验分析显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DGF受体α和β亚单位在瘢痕疙瘩皮损表达增强提示PDGF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