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对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急救医学》2004,11(6):366-368
  相似文献   

2.
重型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轮状病毒肠炎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本病19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度脱水78.9%,重度21.1%;等渗性脱水68.4%,低渗性26.3%,高渗性5.3%;并代谢性酸中毒94.7%;伴肾功能障碍63.2%;血钙降低52.6%;高血糖57.9%。结论 对重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除常规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外,还应注意监测血渗透压、肾功能、血糖等,并作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3.
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对1996年下半年临床诊断为秋季腹泻并经粪便ELISA检测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住院患儿218例分组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总治愈率(91/104)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4)(χ2=1812,P<001)。平均止泻天数实验组(298±141)天,对照组(419±152)天。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u=610,P<001)。结论: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保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SIgA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1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者于1992年11月~1993年1月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对114例≤2岁急性腹泻患儿应用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研制生产的思密达(Smecta)作为治疗组。并设对照组69例,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0%较对照组总有效率36.23%有显著差异。另外对12例病原不明的迁慢性腹泻应用思密达也获得一定疗效(总有效率75.00%)。作者体会对腹泻患者盲目滥用抗生素,或不加选择应用抗动力药物、止泻药,反而可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山茛菪碱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ELISA方法诊断急性轮状病毒肠炎163例,随机分为A组(59例)、B组(47例)、C组(57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山莨菪碱与思密达保留灌肠,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消旋卡多曲颗粒口服.结果 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49.2%、85.1%、89.5%.B组与A组差异显著(χ2=14.88,P<0.05).C组与A组差异非常显著(χ2=22.02,P<0.01),C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χ2=0.45,P>0.05).但C组治愈和显效例数(37/57)明显高于B组(15/47),差异有显著性(χ2=11.12,P<0.05).结论 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山莨菪碱与思密达保留灌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干扰素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100例我科收住院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组给予干扰素(重组α—1b干扰素注射液)1μg/(kg·次),肌注,每日1次,连续3天。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次)加葡萄糖液静滴,每日1次,连续3天。每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补液等常规治疗。结果干扰素组总有效率为88%(44/50),病毒唑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29/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明显缩短疗程,迅速改善症状,疗效优于病毒唑,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按不同喂养方式随机分为3组,在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的情况下,两两比较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母乳喂养组止泻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有利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肠炎宁糖浆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5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液体治疗及利巴韦林静滴,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炎宁糖浆口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炎宁糖浆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108)和对照组(n=80),两组均经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炎琥宁静脉滴注,观察两组在用药3天内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将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指标改善在3天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能缩短病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服锌制剂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后续3个月内再发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10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 (51例)及常规治疗组 (5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补锌治疗组加服葡萄糖酸锌颗粒10 d。观察两组治疗72 h后的疗效、阳性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和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恢复情况;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在后续3个月内再次腹泻的发生率。结果 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90% vs 75%,P < 0.05)。补锌治疗组治疗后高热、呕吐以及腹泻的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后续3个月内补锌治疗组再次腹泻以及严重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 0.05)。结论 口服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显著疗效,同时可降低患儿后续3个月再次发生腹泻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再发腹泻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的病原和轮状病毒(RV)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199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83例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检测和RV组、亚组及血清、基因型测定。结果:RV检出率为60.2%(50/83),均为A组、P1A(P[8])基因型,主要为Ⅱ亚组,G1血清型,基因群均为G1P[8]。同时还检测到萼状病毒(CV)、诺沃克病毒(NLV)各3例,星状病毒2例(此2例同时检测到RV)。RV检出率以3-24个月年龄组最高为63.2%(48/76),RV阳性组的临床表现较阴性组重。结论:1999年1月杭州地区儿童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是RV,属A组,P1A(P[8])基因型,G1P[8]基因群,其主要亚组和血清型为Ⅱ亚组,G1血清型。儿童病毒性肠炎存在着多种病原(除轮状病毒外还有CV、NLV及星状病毒)并有双重病毒感染存在。RV肠炎好发于2岁以内婴幼儿,且临床表现较非RV感染组重。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 (RV)肠炎体液免疫状况。方法 测定 44例婴幼儿RV肠炎大便分泌型IgA(sIgA)及血清免疫球蛋白 ,与同期 45例正常婴幼儿作对照。结果  1.RV肠炎患儿恢复期较急性期sIg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 ;重度RV肠炎患儿较轻、中度患儿sIgA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2 .血清IgG在RV肠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5) ;IgA、IgM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分别 <0 .0 0 5、 <0 .0 5) ;但病情轻重患儿间无差异。结论 婴幼儿RV肠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从而使全身和局部B细胞增殖及抗体的分泌减少 ,降低对RV感染的保护中和作用 ,提示在治疗RV肠炎时可合理应用免疫球蛋白 ,以达到减轻症状、缩短疗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乐清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乐清地区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肠道外损害情况。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通过粪便检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轮状病毒感染以秋冬季节多发,287例患儿中,发生肠道外损害共223例(77.7%),心肌损害175例(60.80%),呼吸道损害78例(27.18%),肝功能损害51例(17.77%),惊厥21例(7.31%)。代谢性酸中毒48例,合并心肌损害39例(81.25%),非代谢性酸中毒239例,合并心肌损害136例(56.90%)。轮状病毒感染发生缺铁性贫血123例,其中发生惊厥15例(12.19%),无贫血者发生惊厥6例(3.65%),惊厥发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铁性贫血患儿惊厥的构成比(12.19%)与非缺铁性贫血患儿(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可导致肠道外功能损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患儿血清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6例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患儿和63例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不同病程中的血清MBP水平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小儿血清MBP水平.结果 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MBP为(176.35±113.12)μg/L,明显低于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水平(392.27±128.96)μg/L以及健康对照组小儿MBP血清水平(676.25±248.63)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01);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MBP水平为(358.63±106.54)μg/L,低于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恢复期水平[(558.49±173.24)μg/L]以及健康对照组小儿血清MB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导致的肺炎、肝损害、心肌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急性期患儿血清MBP水平分别为(198.24±126.47)μg/L、(169.34±124.38)μg/L、(184.62±123.64)μg/L、(180.74±126.86)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MBP水平,但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导致的不同肠道外脏器损害患儿急性期血清MBP水平无显著差异;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发生与血清MBP水平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2003、2004年9~12月儿科住院和门诊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计21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巢式-PCR(net-PCR)对5种主要的VP7的血清型(G1、G2、G3、G4和G9)进行分型,并采用RT-PCR对VP7阳性标本进行NSP4(非结构蛋白4)的基因扩增,选取30份标本用net-PCR法扩增出NSP4CDNA500bp送去测序。结果21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143份(68·1%),其中长型143份,未发现短型和混合型。143份阳性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134份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用net-PCR分型显示G3型73例(73/134,54·5%),G1型38例(28·4%),未分型11例(8·2%),混合型8例(6%),G4型4例(3%),未发现G2和G9型。所有VP7阳性标本均可以扩增出NSP4的全长,其中30份标本送去测序显示有变异。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昆明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电泳型以长型为主,血清型以G3、G1型为主,G4型少见,未见G2、G9型。3年监测结果显示NSP4存在变异,但未发现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症状与NSP4的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In a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rotavirus vaccine RIT 4237 was offered to young infants after the fourth week of life. The vaccine was very well tolerated. Fifty-seven out of 100 vaccine recipients and 10 out of 103 placebo recipients developed rotavirus-IgM-antibodies during the 1 month follow-up period. During a 6 month follow-up, stool samples from 2 out of 12 vaccinees and from 5 out of 12 placebo recipients contained rotavirus.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二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李宁  姚英民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3):141-143,T001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RV)感染肠道外脏器的情况,为临床工作中RV肠道外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以间接原位RT-PCR方法检测2例RV感染的婴儿尸解存档石蜡标本,包括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胰腺、小肠、阑尾、淋巴结、肾脏。标本先经RT-PCR扳应,引物为:PI5′-GTATGGTATTGAATATACCAC-3′,PⅡ5′-GTATGGTATTGAATATACCAC-3′,循环参数如下:42℃逆转录1h,95℃解链5min,后按94℃1min,55℃1.5min,72℃2min进行PCR循环,共35圈,最后72℃20min结束反应。再与地高辛标记的引物PI作为的探针杂交,42℃18h,最后DAB显色。结果 小肠、肾脏、肝脏、肺呈阳性显色。小肠绒用场 、间质及远曲小管、集合管阴性。肺组织内科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和部分肺泡上皮细胞阳性,间质细胞阴性。肝脏内部分肝细胞和部分枯否细胞阳性。结论 本组2例存在RV多系统感染。RV可侵犯肺、肝脏和肾脏组织,病毒血症是RV的多系统播散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