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4年9月, 年仅42岁的“平民影帝”傅彪被确诊为肝癌后, 进行了两次肝移植治疗, 但仅一年时间便在北京去世。肝移植——现代医疗科技最先进的肝癌治疗方法, 都没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这在社会和医学上,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究竟肝癌晚期患者不适合人做肝移植? 治疗肝癌晚期最恰当的方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对晚期肝癌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499-1500
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此病,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53%。如此高的比例,不仅是由于我国肝癌的发病率高,而且因为我国的肝癌患者85%伴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所致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者多见,影响了手术切除等有效措施的实施,致使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减少其死亡率,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Song SB  Zhang TL  Xiu DR  Yuan J  Wang DC  Jiang B  Wang CM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33-1535
目的 总结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疗效,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8月至2003年12月进行的43例肝癌肝移植患者的资料,对手术后的生存期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最长随访时间3年零9个月,全组死亡18例,仍存活25例,其中7例带瘤生存。死亡的病例中,死于肿瘤复发12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分别死于腹腔感染(1例)、出血(1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其他原因死亡(3例)。以寿命表法计算,1年生存率为85.5%,2年生存率为65.5%,3年生存率为43.0%。结论肝移植为晚期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期的无瘤生存。无肝外转移的晚期肝癌可作为目前肝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肝癌肝移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肝癌早期症状隐匿 ,确诊时多为中晚期 ,手术切除并非适合所有肝癌患者。如今 ,许多国家将肝移植列为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常规手术。1 简史目前 ,对肝移植能否治疗原发性肝癌仍存在争论。持肯定意见者认为 ,肝癌大多为多中心性发生且多伴有肝硬化 ,肝移植切除了整个病肝 ,既根治性地切除了肝癌 ,又解决了硬化肝脏这一肝癌发生的基础病变以及接受部分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问题。反对者认为 ,肝癌肝移植患者多在术后 2年肿瘤复发、转移 ,原因为患者体内有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转移灶或手术导致肝内癌细胞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分析中药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3例Ⅳ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临床疗效用以下两个方法评价:一是Child-Pugh分期和卡式评分(≧20)的改善;二是在上两项稳定的同时,还要减少25%以上的肿瘤大小或甲胎蛋白。绘制生存曲线采用的是Kaplan-Meier法,检验采用的是Log rank法。结果:患者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之后,整体临床受益率达到20%。而经过中药治疗,中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及其他治疗的临床收益率,分别为40%,23%,10%。结论:晚期肝癌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后,能使其临床受益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癌的经验体会。方法: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对4例(本院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乙肝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行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随访1—12月,4例全部存活。2例曾出现轻度急性排异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治愈。结论:肝移植治疗肝硬化伴肝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义 《中国医刊》2002,37(3):15-15
自 1963年肝脏移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 ,尤其是随着环孢菌素的问世加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应用以及肝移植技术本身的完善 ,给肝脏外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批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移植术后获得了长期存活 ,肝移植的适应证逐渐拓宽。肝细胞癌 (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全球每年的患者超过 10 0万。我国是肝脏胆道恶性肿瘤的高发病区 ,尤其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达 30 / 10万 ,远较欧美国家 (5~ 6) / 10万的发病率高。尽管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最主要手段 ,但手术切除率仍低于 30 %。因此 ,从肝移植研究开始 ,肝细胞癌一…  相似文献   

8.
聂刚 《肝博士》2005,(6):23-25
前不久某著名影星因肝癌晚期去世,在此之前他做了两次肝移植,有报道称他家人因经济原因现正考虑出售其生前的别墅。人家是否卖别墅我们不想去关心,但其两度肝移植费用我们可不得而知。明星固然如此,在平民百姓中也不乏倾家荡产而去捕捉那最后希望的。人的生命固然是至高的,但肝癌晚期患者肝移植纠底能给其带来多大的希望呢?  相似文献   

9.
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治愈性治疗手段之一,肝脏移植已经成为肝脏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我国,大部分肝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单纯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需要个体化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其中,肝脏移植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晚期肝癌,如何降低肝移植术后的肝癌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而对于肝移植后的复发性肝癌,谨慎开展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临床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诊肝移植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WL  Zheng SS  Xu X  Liang TB  Jin J  Shen Y  Zhang M  W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60-3463
目的探讨急诊肝移植救治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急诊肝移植标准和预后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6例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32例)与死亡组(14例)患者的术前各临床与生化指标的差异,探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29d±460d,存活组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575.5(257~1766)d,死亡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0.5(5~267)d;全组术后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73.9%、71.7%和69.6%;原发病为乙肝重型肝炎死亡比例达31.0%,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的0%(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肌酐水平(96.6μmol/L±50.6μmol/L vs190.4μmol/L±138.7μmol/L)、MELD积分(35.5±9.0vs42.3±8.6)和CTP评分(10.5±1.4vs11.9±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P和MELD评分各级别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肝移植能有效救治危重肝病患者;术前高血清肌酐水平与移植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MELD评分较之CTP评分能更好地评估急诊肝移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成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中远期的生存情况和影响中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203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生存期大于1年的165例受体的长期随访结果 ,包括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结果 肝移植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7%、85.5%、81.2%;乙肝相关性疾病受体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和84.5%,非乙肝相关性疾病2、3年的生存率83.4%和7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存活大于1年的165例中,1年后死亡21例,平均死亡时间22.7±6.6月(12~48个月).1年后导致受体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病死率为:感染并发症4.8%(8/165)、胆道并发症3.6%(6/165)、乙肝病毒再感染1.8%(3/165)、慢性排斥反应1.2%(2/165)、肾功能损害0.6%(1/165)和肝动脉并发症0.6%(1/165)等.结论 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中远期生存情况良好.影响患者术后中远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和HBV再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87例行肝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计算治疗前MELD评分,并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7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7%,住院28 d和术后3月生存率分别为89.7%和88.5%;非并发症组和生存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4.6、12.9,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组和死亡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21.6、29.4,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ELD≤15组相比,16~24组和≥25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16~24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5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高分值MELD(≥25)可能是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死亡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预测尸体肝移植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次接受原位经典尸体肝移植手术的成人患者193例,收集患者的MELD评分等围术期资料.应用AKI网络工作组标准评估患者术后AKI的发生情况,观察MELD评分对AKI发生的影响.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ELD评分预测术后各期AKI的准确性.观察AKI患者的28 d及1年预后,运用ROC曲线评价术前MELD评分预测术后患者死亡的准确性.结果 193例肝移植患者中共有116例(60.1%)发生术后AKI,其中AKI 1、2、3期分别占AKI患者的50.0%、21.6%和28.5%.术前MELD评分≥16.87分的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为71.6%,显著高于术前MELD评分<16.87分的患者(51.8%,P<0.05).AKI患者的术前MELD评分为(19.53±12.08)分,显著高于非AKI患者的(12.86±9.71)分(P<0.05).术前MELD评分预测术后AK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1.术前MELD评分预测术后AKI 1、2、3期发生的AUC分别为0.469、0.575和0.775.以MELD评分18.50分作为诊断截点时.预测术后AKI 3期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和71.2%.生存分析显示.AKI患者术后28 d的病死率为15.5%,死亡患者的术前MELD评分为(30.99±11.00)分.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15.42±10.74)分(P<00.05).MELD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AKI患者术后28 d死亡的AUC为0.842.以MELD评分24.84分作为诊断截点时,预测术后早期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72.2%.术后1年AKI患者的病死率为25.9%,死亡患者的术前MELD评分为(23.22±14.08)分,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15.65±10.78)分(P<0.05),MELD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AKI患者1年死亡的AUC为0.651.结论 肝移植术后AKI患者的术前MELD评分较高,术前MELD评分是术后发生AKI 3期的一种较为敏感的预测指标,是术后AKI患者早期死亡的非常敏感的预测指标,其在预测患者术后1年预后中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ESLD)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ESLD行肝移植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术前与术后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92%于术后至少出现1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72%的患者于术后进行高血压治疗,术后发生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为62%,而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分别为3%、10%、42%和13%.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明显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对于易感人群可能引发糖尿病,故移植术前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终末期肝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进行MELD评分,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7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6例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6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re are increasing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survive more than one year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early mortality of these patients. Howev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long-term survival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prognostic factors predicting long-term survival and to explor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benign end-stage liver diseases.
Methods  The causes of late death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potential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221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October 2003 to June 2008. Twenty-seven variabl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ose variables found to be univariately significant at P <0.10 were entered into a backward step-down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ipients’ long-term survival.
Results  Twenty-eight recipients died one year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major causes of late mortality wer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reinfection. After Cox analysis, the five remaining co-variables were: age, ABO blood group, cold ischemia time, post-infection region,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 major causes of late mortality were infection,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reinfection. Five variables (Age, ABO blood group, cold ischemia time, infection,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atient survival.
  相似文献   

18.
肝脏移植手术期间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及恢复期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7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min、新肝期5min、新肝期30min、术毕、术毕6h、术毕4d抽取桡动脉血,在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A和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D-D;凝固法测定(FIB)含量及用ELISA法测定FDP含量,并将各指标在移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T:A在手术开始有持续下降趋势(P<0.05),新肝植入后开始回升,术毕6h明显高于术前并逐渐上升(P<0.05和P<0.01);PLG:A和FIB在无肝前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FDP呈上升趋势(分别为P<0.05和P<0.01),直至术毕6hPLG:A和FIB才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随后逐渐上升,术后第4天显著高于术前(P<0.01),FDP术后第4天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术前(P<0.01);D-D于术毕和术毕6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肝脏移植恢复期抗凝血酶活性和纤溶功能的恢复是衡量肝脏移植成功的较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中远期的生存情况和导致中远期生存率下降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存活超过1年的221个良性终末期肝病受者的资料,选取包括受者术前变量、供者变量、术中变量和受者术后变量共27个可能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21个受体中有28人在术后1年后死亡,主要死亡原因和相关死亡率为:感染、胆道并发症、HBV复发/再感染。保留在Cox回归方程内的协变量为:高龄、ABO血型、冷缺血时间、术后感染部位和胆道并发症。 结论: 良性终末期肝病的移植患者的中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胆道并发症和HBV复发/再感染。影响受者术后中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60y),ABO血型(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12h),术后感染部位(肺部感染)和胆道并发症(移植肝胆管弥漫性狭窄)。术前严格筛选高龄患者,选择ABO血型相同或相符的供者,缩短冷缺血时间,积极防治术后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受者术后中远期存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干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ESLD)前后患者免疫、肝功能及相关指标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ESLD患者163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2组,对照组81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8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肝功能及甲胎球蛋白(AFP)、凝血酶原活动率(PTA)、血浆总蛋白(TP)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TP、PTA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AF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移植治疗ESLD,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肝功能,降低AF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