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岭南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岭南医学及其研究意义、岭南医家医著、岭南伤寒金匮、岭南温病瘟疫、岭南地方性疾病、岭南医疗机构和古迹考证、岭南医学教育、港澳医学史、海南岛医学史以及岭南医学多学科研究等方面。而岭南医家医著研究、岭南温病研究、岭南瘟疫病史研究则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温热暑疫全书》全面反映了清代医家周扬俊论治温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从辨明温病与伤寒、阐发温病发生与证治、总结温病危候脉证、细析热病与暑病之异同及阐明疫病发生与治疗等5个方面对周扬俊论治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力明  王秀莲 《山西中医》2009,25(11):61-62
明末医家袁班所著《证治心传》一书博采历代名医学说,结合本人临证心得,对瘟疫、温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论述了温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倡导八纲辨证,治疫多用攻下逐邪之法。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岭南医家认为岭南温病有不同于岭北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为岭南多发病,岭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导致岭南温病多湿多热,且较岭北为甚,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开发岭南草药治疗岭南温病。这种将温病经典理论与岭南地域特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温病经典理论的临床普适性,也有利于构建岭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临床常见之病,痎疟是古今医家忽略的古病名,通过文献研究可发现,痎疟不应与疟疾、伤寒少阳证相混淆,古痎疟与明清温病有相互交叉之处。《黄帝内经》中"伏邪"原是用于解释春之温疟、秋之痎疟的机理,二者的症状描述亦与后世的春温、伏暑一致,伏气温病应包含在痎疟之中。明末瘟疫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药都与瘴疟吻合,可证实明末瘟疫是瘴疟。因古今医家不识得痎疟,故而另立温病一派之门户。必正痎疟之名,温病学的源流才能澄清;发掘古痎疟理法方药,能印证并重释温病学相关理论,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温指温病,瘟指温疫,都是温病学的名词概念。尽管温病学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如何认识二者关系,确定其性质、地位,至今仍存在分歧。从历史文献中看,争论主要有下面3种观点。一、以吴又可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温病即是温疫,温疫即是温病;从病性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著《广瘟疫论》首创性地提出瘟疫五辨、瘟疫兼证、夹证,瘟疫表、里证之辨以及瘟疫五治法,属于瘟疫之治的创新主张和实践经验,诸病例辨证与治疫方法体现了戴氏独特的学术思想,亦对现代研究温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证治心传》由明末医家袁班所著,其中对温病、温疫的研究颇具特点,如对温病、温疫的病因发病、传变规律、辨证方法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其独到见解,是研究温病学发展史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吕安卿是近现代岭南医学流派早期代表性医家之一,对岭南医派之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临证风格特色鲜明,尤擅妇儿科,立"松、通、清"法辨治温病传里、邪困心包及温病、杂病郁热内伏之证,为叶天士、吴温病学术在岭南本地化的体现,于岭南医林中独树一帜.于妇科疾病重视调气理血,对妇科血病、调经有着独到与丰富的经验;于幼科倡导小儿外感四...  相似文献   

10.
根据《贻令堂医学三书》总结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的学术思想。认为黄氏遍读医籍,擅长诀微摘要;治法上外感宗吴鞠通,内伤依陈修园,临证明辨外感内伤,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的不同;立足岭南气候环境特点,深研暑证,融合名家论治痹病经验而自成特色;用药强调气味补泻、引经报使;用方不泥于古,灵活多变,加减化裁使之符合临床实践,深有岭南用药特色;养生以节饮食为要,重视疾病禁忌等方面。黄霄鹏偏重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岭南医家务实包容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11.
《医经溯洄集》为元末江苏医家王履所著。通过对该书21篇医论的系统梳理研究,重点整理归纳出六个方面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其对明清医学发展的影响,即:阐发"亢害承制"理论,澄清伤寒和温病、热病的概念,发挥五郁之治,解释阴阳虚实病机,首创真中、类中之说,强调审证求因。揭示了王履善于继承、学不泥古、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值得今人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2.
宋文集  林振坤 《新中医》2018,50(2):212-214
正吕安卿,祖籍广东鹤山,出生中医世家,曾为广东近代中医学术社团——广州医学卫生社社员,为民国时期广州妇儿科名医~([1])。岭南医史学者吴粤昌曾将杨鹤龄、郭梅峰、吕楚白、吕安卿并称近代"岭南四大家",认为此四家用药"形成了岭南医派的奠基人",持论和治绩"开创了岭南医家的新风气"~([2])。吕安卿未有医著存世,医疗学术经验主要收录于《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3])。吕氏辨治温病,主松  相似文献   

13.
《岭南卫生方》为宋元时期研究岭南地区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著.该书根据岭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其对人体质的影响,指出岭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湿偏盛的气候形成了岭南人阳气不足、上热下寒、阴湿偏盛体质特点。阐述岭南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因地制宜地提出温中固下、芳香化湿、和解正气的瘴疟辨治方法。其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岭南医学的创新性、地域性和实用性。为岭南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树杰 《河北中医》2001,23(4):300-302
吴鞠通生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一生经历了多次温疫流行时期 ,很多亲人死于温病 ,因而致力于温热病的研究 ,潜心钻研叶天士的学术思想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考之《内经》、《伤寒论》诸书 ,纵观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 ,著成《温病条辨》一书 ,在温热病的治疗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就其学术思想浅谈如次。1 三焦为纲辨证的实践性三焦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将人的躯干所辖的脏腑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指咽喉至胸膈部位 ,包括心肺在内 ;中焦是指膈下、脐部以上的脘腹部位 ,包括脾胃等…  相似文献   

15.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当代瘟疫诊疗的临床实践,认为当代应用温病理论诊疗瘟疫类疾病的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方一药,灵活辨证论治;贵在早期干预,控制疫情传变;同时遵循温病理论,临床不断创新;传承以温病大家吴又可、杨栗山、余师愚为代表的治疫学术思想。当代瘟疫的辨证论治禀承了明清温病大家对温病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方法,充分吸纳了温病理论的学术特色和温病大家诊疗疾病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内伤杂病的治疗方面也卓有成就。吴氏潜心研究《内经》、仲景之学,将前贤学术思想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根据江南地理气候特点化裁古方.  相似文献   

20.
蒋示吉与吴有性同为明末清初的医家,<伤寒翼>约成书于1671年前后,为瘟疫专著.该书受吴又可<温疫论>的影响,主要阐述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对瘟疫下法的运用颇有心得.蒋氏最早在明确瘟疫不同于伤寒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把六经辨证用于瘟疫辨治,提出"瘟疫专责阳明".由于此书在国内失传,在国内的现代温病学研究或伤寒学研究中,均很少见到关于此书的研究工作.此书现已复制回国,应引起温病理论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