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常规扫描方式及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2组,每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评分分别为4.31±0.92及4.22±0.68,P〉0.05,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的CT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可以在保证图像诊断要求的同时达到均衡控制X线剂量的目的,应该作为头颈部CTA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肺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检查辐射剂量的对比分析,自动毫安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优势。方法 20例肺部病变的成人患者,在初查时均采用固定毫安(200mA)行螺旋CT肺部扫描;复查时,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毫安(70~200mA)扫描;分别记录单层毫安值和DLP值,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诊断医生观察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扫描后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前者单层毫安值最低可为后者的3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肺部CT检查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与常规固定毫安扫描图像质量无差别,并且能大幅度降低毫安值及辐射剂量,是较理想的肺部CT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讨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的扫描技术在儿童鼻旁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临床怀疑鼻旁窦炎的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实验组(A组) 40例:管电压70 kVp,螺距3.0,所得数据采用迭代算法(SAFIRE) 重建;对照组(B组)40例:管电压80 kVp,螺距1.5,所得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分析比较2组不同扫描方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实验组的CTDIvol (mGy)、DLP (mGycm)和ED (mS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TDIvol:0.39 ±0.004 vs 1.57 ±0.009 mGy,P < 0.001;DLP:6.31 ±0.52 vs 19.88 ±2.01 mGycm,P < 0.001;ED:0.024 ±0.005 vs 0.079 ±0.016 mSv,P < 0.001)。较对照组,试验组的图像噪声及SNR硬组织均有所增加,SNR软组织则有所下降。2名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儿童鼻旁窦CT扫描剂量,且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 应用降低m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进自动毫安技术(自动管电流技术)在儿童四肢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中的防护价值。方法 固定kV值,仅对噪声指数(亦称画质分级参数SD)进行调整。其余扫描条件完全一致,观察比较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与常规螺旋CT扫描相比,改进自动毫安技术对病变的定性定量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有明显降低。结论 改进自动毫安技术适用儿童四肢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鼻窦冠状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0例鼻窦冠状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0位患者行常规剂量195 mAs扫描,B组80位患者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行低剂量60mAs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低剂量60 mAs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间的CTDIvol、DL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鼻窦冠状位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即可满足临床诊断,又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常见扫描部位CT辐射剂量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常见扫描部位CT辐射剂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常见部位的470例患者进行扫描参数优化,将扫描条件优化后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数据设为实验组,并评价图像质量;将未行扫描条件优化的CTDI、DLP和ED的数据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部位之间的辐射剂量。结果 470例图像中467例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3例未满足诊断需要,图像与剂量优化无关。实验组有效剂量比对照组各部位有效剂量平均降低了31.10%。结论 通过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增大螺距以及使用体质量指数指导扫描条件等剂量控制手段能有效降低常见扫描部位的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CT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和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进行胸部扫描,对所获的图像质量及CT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CT辐射剂量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比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下降大约60%~80%。结论 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Auto mA)在胸部扫描与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在胸部扫描比较无明显图像质量差别,但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引导定位下肺部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56例发现肺部占位需要穿刺明确诊断的患者,选择28例使用常规剂量扫描(120 kV,120 mAs) CT引导,28例使用低剂量扫描(120 kV,30mAs)引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比较两组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低剂量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1 ±0.33) mGy,(46.73 ±3.68) mGy·cm,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7.03 ±0.36) mGy,(126.41 ±4.81)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6.43%,低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2.86%,两组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部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CT引导定位的目的。肺部低剂量引导定位穿刺活检术,在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穿刺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婴幼儿头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减少其辐射危害。方法 选择对疑有头部病变已死亡的婴幼儿10例,在6h内据其不同的发育个体,降低暴光量行CT扫描,以常规嚗光量的90%为起始扫描剂量,逐渐减少嚗光量10mAS,观察其成像质量,直至图象质量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并利用统计学分析其嚗光量(mAS)和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与婴幼儿常规头颅嚗光量相比,不同头部发育个体,优化扫描可降低其常规嚗光量的38%~45%;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均可降低38%~45%。结论 根据婴儿头部个体发育差异,适当的降低嚗光量,可以有效降低其辐射剂量,减少其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CT增强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ATCM)技术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搜集50例腹部疾病的患者行自纵隔上2 mm至髂嵴线水平CT容积扫描,每例常规3期(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随机分为固定毫安(FM)组和自动毫安(ATCM)技术组,FM组使用固定300 mA,ATCM组使用自动毫安技术,通过预实验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管电流,得出NI值为9.10 Hu时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匹配较佳;分别选择隔下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作为观察平面,对2种毫安技术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FM组的辐射剂量平均CTDIvol为23.68 mGy,平均DLP为597.22 mGy·cm;ATCM组的平均CTDIvol为6.44 mCy,平均DLP为154.226 mGy·cm,比FM组降低约7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DIvol、DLP的t值分别为45.100、112.57,P值均<0.05)结论:在腹部增强CT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降低约74.2%.  相似文献   

13.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毫安秒(mAs)对副鼻窦图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低的扫描条件。方法 93例病人分4组按不同条件进行扫描,对CT图像进行评分,以确定其质量。使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秩和检验分析。CT中的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出每层的辐射剂量。结果 不同mAs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mAs组病人的辐射剂量:300 mAs扫描组每层扫描的辐射剂量为65.5 mGy,而100、50及40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6.4、8.2及6.5 mGy。结论 副鼻窦CT可以用40 mAs的低剂量CT扫描,而对图像的诊断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不同的管电压和图像噪声指数并且保证图像质量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在双下肢CTA中的应用。方法 70例行双下肢CTA血管成像的患者,根据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分成了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管电压分别为100 kV、80 kV,噪声指数分别为15、20。使用GE Light Speed64 VCT机,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计算两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统计学根据计量资料以(x±s)实行标识,利用t检验方法,根据P < 0.05为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均较对照组降低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根据患者BMI数值,降低管电压和合适的范围之内增加噪声指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减轻病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为临床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宝石CT冠脉成像资料,前瞻性门控扫描组116例,回顾性门控扫描组100例,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及螺距~心率自动匹配技术。分析两组检查在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减少68.2%;但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均能保证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但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显著地减少了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头部CT扫描时防护围脖对减少甲状腺辐射剂量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傅强  卢涛  张琳 《中国辐射卫生》2008,17(1):13-13,19
目的 评估头部CT扫描时患者甲状腺部的辐射剂量和防护围脖对减少甲状腺的辐射受照的作用。方法 取尸体标本(头颈部)采用不同型号CT机和不同扫描模式分别进行使用防护围脖前、后的头部扫描,扫描前将热释光薄片射线剂量仪贴覆在甲状腺中心,记录使用前、后的扫描参数、CT使用的剂量加权指数(CTDIw)、剂量长度积(DLP)和被照体射线剂量。结果 使用防护围脖前甲状腺部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为0.207mSv,使用后0.085mSv。前后对比,甲状腺部辐射剂量平均降低58%。结论 一次头部CT扫描时甲状腺部接受的有效剂量很低,但累加辐射危害严重,防护围脖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应在头部CT扫描时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16层螺旋CT自动毫安扫描诊断食管异物价值。方法 回顾对37例食管异物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15例行常规螺旋剂量CT扫描,22例行自动毫安技术扫描的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结果 经食管镜取出异物17例,经胃镜下取出异物13例,其中推入胃内后随便排出3例,4例经开胸取出。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自动毫安技术诊断食道异物,常规剂量与自动毫安检查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能谱64排螺旋CT在自动跟踪与小剂量试验触发法在头颈CTA成像中应用。方法 分析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诊断有头颈动脉或椎动脉钙斑,BMI指数接近。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影像质量和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的血管显影强度的CT值及辐射剂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C5段的CT值,剔除4例欠佳的图像。结果 两组的影像质量B组优于A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弓及右颈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比较,P > 0.05,无统计学意义,左颈动脉的血管显影强度及A组与B组的辐射剂量(CTDIvol、DLP)值A组低于B组,两者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能谱CT小剂量试验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法更能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但自动跟踪技术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采用不同管电流调节技术所得到的CT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在MSCT肝脏多期检查中以较低的放射剂量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104例患者行MSCT肝脏多期检查,将患者分为1、2、3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管电流调节技术采集,由两名CT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记录三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各解剖层面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无差异。1、2、3三组的预设DLP值的统计无差异。1组与2组、1组与3组的各期末累计DLP值和最终ED值的统计有差异,2、3组的DLP、ED明显低于1组(降低约11%)。而2与3组的各期末累计DLP值和最终ED值的统计无差异。结论 在MSCT肝脏多期检查中使用Z-DOM技术和ACS+Z-DOM技术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图像,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尤其是应用ACS+Z-DOM技术时,辐射剂量更个体化,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应用管电流调制(CARE Dose 4D)技术,在不同条件下(80 kV与100 kV),对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65例临床疑似肺栓塞受检者随机分做2组,分别以80 kV(80 kV组,32例)和100 kV(100 kV组,33例)管电压,均使用128层CT及管电流调制技术行肺动脉成像。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实际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录有效剂量(ED),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学t检验。使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行U检验。结果 80 kV组所测肺动脉CT值均高于100 kV组(P < 0.05)。80 kV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100 kV组(P值均< 0.001)。两组主观评分与图像噪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128层CT管电流调制CTPA 80 kV比100 kV更具优势,ED值更低,图像噪声和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