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对DPN大鼠模型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以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周后,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组,n=8)、糖尿病神经卡压组(DPN组,n=12)及糖尿病神经卡压+外周神经减压组(DPND组,n=12)。DM组不予任何干预,DPN及DPND组制作坐骨神经卡压模型。6周后,DPND组予神经减压术,DPN组予假神经减压手术。于神经卡压前后及减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分别以Von Frey单丝测定各组机械痛阈。术后6周,观察各组脊髓背根神经节病理,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背根神经节中TNF-α、环氧酶2(COX-2)、VEGF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 DPND组行神经减压术6周后机械痛阈较减压手术前及DPN组改善(P0.05);脊髓背根神经节炎性反应及水肿现象轻于DPN组,且背根神经节中TNF-α及COX-2表达较DPN组降低,其中COX-2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D组VEGF及GAP-43的表达较DPN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减压术可改善周围神经卡压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机械痛阈升高现象,这可能与其调节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文君  吕刚  梅晰凡 《山东医药》2011,51(10):27-28
目的观察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3b(Mst3b)、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68只SD大鼠,取4只作正常对照(A组),余随机均分为假手术(B)组、单纯损伤(C)组、肌苷治疗(D)组和6-硫代鸟嘌呤(6-TG,E)组。C、D、E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B组只咬除棘突及椎板不损伤脊髓。各组分别于术后3、7、14、28 d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脊髓中的Mst3b和GAP43蛋白。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术后各时点C、D、E组动物左右肢功能。结果 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st3b、GAP-43无表达,B组极少表达,C、D、E组有明显表达(P均〈0.01);Mst3b、GAP-43分别在术后7、14 d表达率最高,与大鼠左右肢功能的恢复趋势一致(P均〈0.01);Mst3b与GAP-43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4,P〈0.01)。大鼠左右肢BBB评分D组高于C组,C组高于E组(P均〈0.01)。结论 Mst3b、GAP-43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中无表达,在损伤脊髓组织中表达明显,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Mst3b、GAP-43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刺激疗法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前两组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模后观察组给予表面场强为0.09T磁刺激,30min/d,1次/d;其余两组不予干预。各组分别于第2、4、8、12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4-L5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于12周末行电生理检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时点GAP-43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第12周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P〈0.05)。结论磁刺激疗法能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MCV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为增加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中GAP-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大鼠进行周围神经减压手术的效果,证实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意义,为该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手术制备周围神经卡压大鼠模型,并在3周后再对大鼠进行周围神经减压手术,与第9、13周观察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周围神经卡压手术的大鼠下肢活动欠灵活,DPN卡压组在实验第9周时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与DM组、减压组比较发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第13周时减压组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与DM组、DPN组比较发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模型的坐骨神经细胞细胞结构、排列、形态较DM组、减压组破坏严重,减压组行减压手术后经细胞细胞结构、排列、形态有所改善。结论应用周围神经减压手术,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神经卡压症状,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阿霉素(ADM)椎旁阻滞的机制及适宜浓度。方法将8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ADM1。3组及对照组各20只,分别于右侧L4、L5椎间孔注射0.33%、0.5%、1%的ADM和生理盐水溶液10μl,术后第1、2、4、8周分别测量各组痛阈(热痛和电击痛阈);术后第2、4周每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进行背根神经节(DRG)组织学观察。结果ADM3组术后1—8周热痛及电击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M1组和ADM2组术后1周热痛和电击痛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2—8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DM1组DRG以小神经元破坏为主,而ADM2组和ADM3组DRG大、小神经元均有破坏。结论椎间孔内注射上述三种浓度ADM均可明显提高大鼠痛阈,可能机制为破坏DRG细胞;ADM浓度为0.33%时可仅提高痛阈而不产生其他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中的319-355肽段(APP17肽)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糖尿病,皮下注射APP17肽4周,测定痛阈及大鼠坐骨神经肌电图,并取脊髓组织冰冻切片做NT3和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用APP17肽的糖尿病大鼠组的潜伏期及传导速度较糖尿病组显著加快,其痛阈较糖尿病组有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脊髓前角区大多角细胞神经元NT3和NF表达接近正常大鼠,阳性细胞计数及色素数值(反应染色强度)与糖尿病组比较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痛阈降低,其脊髓前角区运动神经元NT3与NF的表达明显减少。而给予APP17肽的大鼠组,在所观察的指标均接近正常组,提示APP17肽具有防治糖尿病神经元病变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即刻早期基因(IEGs)c-jun在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疼痛模型中的变化,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将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CCI组和假手术组各9只,CCI组参照Bennett和Xie等方法建立CC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主干,不结扎。于术前2d和术后1、3、5、7d测定两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d取大鼠双侧L4、L5和L6DRG,免疫组化法分析DRGc-jun变化。结果CCI组损伤侧于术后3d出现热痛觉过敏(P〈0.05),术后7d达高峰(P〈0.01),且DRGc-jun出现明显表达;而健侧和假手术组没有表达(P〈0.01)。结论初级感觉神经元中c-jun表达是神经损伤的标志和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尿病神经性疼痛(DNP)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NC)组10只和糖尿病(DM)组20只.DM组腹腔单次注射STZ(80 mg/kg),N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两周后眼眶内眦取血测定血糖值,血糖>16.7 mmol/L大鼠作为糖尿病模型.4周后测定大鼠热板反应潜伏时间作为痛阈指标,选取DM组痛阈最低的10只作为DNP模型组.取DNP组大鼠脊髓腰段组织切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的分布;采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阳性面积(Area)μm2和灰度值(Gray Scale). 结果 DM组痛阈(18.41±6.25)较NC组(37.40±7.35)降低(P<0.01),DNP组GFAP染色阳性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面积(1377.37±271.83)μm2和灰度值(8638.21±1861.90)水平较NC组升高(P<0.01).结论 糖尿病神经性疼痛时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增生,表达水平升高,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成为治疗DNP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T2DM患者60例分为T2DM组和DPN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NC)组.ELISA检测血清BDNF及HMGB1含量,RT-PCR法检测其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DPN患者中BDNF与HMGB1相关性. 结果 DPN组和T2DM组血清BDNF含量及rnRNA表达水平均低于NC组(P<0.05),而HMGB1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NC组(P<0.05).DPN组血清BDNF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低于T2DM组,血清HMGB1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T2DM组(P<0.05).DPN组血清BDNF与HMGB1水平负相关(r=-0.425,P<0.05). 结论 DPN患者血清BDNF与HMGB1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DPN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缺血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9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CIMT组,各30只,各组再随机分为缺血后2、4、8周时处死的3个亚组。假手术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和CIMT组大鼠进行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模型处理,且CIMT组大鼠在模型成功7 d后进行CIMT干预。时间终点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脑梗死区周围皮质GAP-43、突触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模型术后2、4周时,CIMT组和模型组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CIMT组高于模型组(P0.05)。脑缺血模型术后8周时,CIMT组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组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MT组大鼠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缺血模型术后2、4周时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缺血模型术后8周时模型组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AP-43及突触素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花丹参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60只雄性Wistar大鼠尾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白花丹参小剂量组[15g/(kg·d)]、白花丹参中剂量组[30 g/(kg·d)]、白花丹参大剂量组[45 g/(kg·d)]、甲钴胺组[17.5 mg/(kg·d)].均灌胃给药,连续12周.分别于给药第6周和第12周测定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给药第12周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坐骨神经内cAMP、cGMP及空腹血糖(FPG)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白花丹参各剂量组、甲钴胺组FPG、MNCV、SNCV、NGF、cAMP、cGMP等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0.05);白花丹参各剂量组随剂量的增加,效果显著增加(P<0.05).结论 白花丹参水提物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显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神经功能、延缓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细胞的凋亡。方法尾静脉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应用TUNEL法观察糖尿病不同病程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施万细胞的凋亡细胞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背根神经节分别为3.5%、5.2%和8.5%,坐骨神经分别为3.8%、5.5%和9.8%),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细胞凋亡加重。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即已存在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凋亡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对象分为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组(SDPN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52例和单纯T2DM组(T2DM组)116例.检测各组Hcy、Cys-C、FPG、HbA1 c、TG及TC等水平.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BMI、FPG、TG、TC、HDL-C和LDL-C、SBP、DBP及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SDPN组和DPN组病程、Hcy和Cys-C升高(P<0.05或P<0.01),且DPN组Hcy高于SDPN组(P<0.05).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T2DM组降低(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MCV和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SDPN组低(P<0.05或P<0.01).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和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T2DM组升高(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SDPN组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病程、SBP和HbA1c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SDPN和DPN患者神经反射潜伏期延长,MCV和SCV减慢,且血浆Hcy与肌电图各参数相关,提示血浆Hcy与神经传导异常相关,说明血浆Hey可作为DPN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这两类患者Cys-C浓度升高,且与Hcy水平相关,提示Cys-C可能与Hcy共同作用,加重D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维生素B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及cAMP、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9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选取正常对照30只,其余65只以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将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32只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组33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复合维生素B(20mg/kg)灌胃,连续8周,观察药物对DPN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及cAMP、eGMP含量的影响。结果复合维生素B治疗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坐骨神经内cAMP、eGMP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复合维生素B对DPN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T2DM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T2DM患者102例,根据DPN诊断标准分为DPN组60例和单纯T2DM组4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97名作为正常对照(NC)组,对各组BDNF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与单纯T2DM组和NC组比较,DPN组BMI、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P<0.05或P<0.01),BDNF表达水平降低(P<0.01).(2)T2DM患者中,女性BDNF表达水平高于男性(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感觉阈值与BDNF表达水平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BDNF表达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性(P<0.05). 结论 T2DM患者外周血BDNF表达水平下降,BDNF表达水平与感觉阈值、病程及HOMA-IR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DPN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静脉滴注GM1 40 mg和α-硫辛酸600 mg,对照组予静脉滴注α-硫辛酸600 mg,均1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正中、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结果 2周后,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72.5% (29/40),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MCV、SCV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 结论 GM1联合α-硫辛酸治疗DPN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宋效成  凌桂梅  谢秋平 《内科》2011,6(5):413-415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1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2例。A组给予单用甲钴胺治疗,B组给予单用α硫辛酸治疗,C组给予α硫辛酸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175,P=0.02)。B组和C组疗效优于A组(P〈0.05);三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C组有效率最高,但C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α硫辛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损害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T2DM患者分为DPN组和无DPN(NDPN)组,分析各组糖尿病病程、BP、FPG、HbA1c、BMI、血脂,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结果 年龄、病程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6、1.121,P<0.05).SBP、FPG、TG、TC与DPN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为DPN的保护因素(OR=2.013,P<0.05).粗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细有髓鞘神经纤维病变组HDL-C水平下降(P<0.05),且下肢细有髓神经纤维是DPN的好发部位. 结论 糖尿病患者增龄、病程长是DPN的危险因素,HDL-C降低与DP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T2DM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注射液24ml静滴,对照组给予葛根素0.4g静滴,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氧化剂α-硫辛酸能明显改善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α-硫辛酸、甲钴胺及前列地尔,对照组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NCV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临床使用旷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DP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