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好发于老年人,临床上多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与脑卒中、暂时性单眼失明、短暂性脑缺血等病情发作息息相关。因此,应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法,尽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订、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准确无误的诊断数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观察了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现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可引起脑梗死.约6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远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血小板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中药、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活血化瘀中药4类药物组合对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远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通过生存分析发现,4种药物干预组合对颈动脉狭窄率变化值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中药参与组较无活血化瘀中药参与组延长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时间约4个月。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氯吡格雷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变化情况有关(P〈0.05);年龄、糖尿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活血化瘀中药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是否伴有高血压是对颈动脉狭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但并不影响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有效延长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6.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制作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临床观察症状和体征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血脂、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针灸明显降低患者血瘀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改善显著,经针灸治疗后患者的ESR、IR、ESRK、PAG及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针灸对TC及HDL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显著减弱LPO氧化活性,升高SOD活性;针灸能够显著降低ET水平,明显升高CGRP水平。结论针灸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瘀症状和体征;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整微循环状况;通过改善脂质代谢,软化动脉血管;通过对ET及CGRP含量的调整,改善血管本身的舒缩功能;通过对SOD及LPO的影响,减少自由基对血管壁的损伤;以上作用共同起到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6例脑梗死病人和78例非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选者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与CAA斑块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CAA斑块在脑梗死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56.6%vs 35.9%,P〈0.05);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的病人在斑块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372例来我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BMI)、血压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值。结果双高组的IMT、PWV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高胆固醇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明显,高三酰甘油组的PWV高于正常组。结论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同时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S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CAS住院患者411例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动脉斑块性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2)CAS的斑块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均与血瘀、痰浊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C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和痰瘀互结可能是促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在山西大医院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97例,采集患者病史,主要包括一过性黑蒙、视野缺损等.记录患者颈动脉DSA及CDFI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明确有无缺血性眼病.统计处理数据,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病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CDFI的准确性.结果 缺血性眼病发生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0.9,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DFI诊断颈动脉有无狭窄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82.9%,准确度为85.1%,阳性预测值为87.4%,阴性预测值为81.9%.CDFI诊断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时与DSA结果比较的加权Kappa值为0.8011.结论 缺血性眼病的发病与颈动脉的狭窄关系密切,颈动脉CDFI与DSA对于判断颈动脉狭窄有很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可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FPWV(颈一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出的阳性率,以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阳性结果检出率作为比较,评价C—FPWV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价值。方法: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均作C—FPWV、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三种检查,并将C-FPWV的检查结果分别与对应的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相比较,分别作X2检验。结果: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C—FPWV为阳性结果32例,占53%。DSA阳性结果42例,占70%。颈动脉超声阳性结果44例,占73.3%。C-FPWV分别和颈动脉超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p〉0.05,认为C—FPWV的检查结果与对应的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没有差别。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C-FPWV与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一样有很高的阳性结果,经过X2检验,提示C-FPWV和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没有差别。各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各有优劣,C-FPWV测定方法简单、快捷、无创,个体随访过程中重复性好,适合于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我们认为PWV检测值得在基层和社区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田华  高良  李惠卿 《河北中医》2008,30(7):684-68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观察蔚麻通络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DFI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自制蔚麻通络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2组均4周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经颈动脉CDFI检查局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58.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毒副作用,对照组33例服药2周内出现头痛。结论自制蔚麻通络胶囊可有效改善颈动脉斑块,治疗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微量白蛋白尿之间及其与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耐量减低组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81例,3组均填写包括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的调查问卷,测量体质量;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CRP、Hcy、2 h静脉血浆葡萄糖(2 h PG)、局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①糖耐量减低组家族糖尿病史患者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家族心脏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家族肾病史患者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家族糖尿病史、家族心脏病史、饮酒史患者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家族肾病史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②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糖耐量减低组2 h PG、HOMA-I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2 h PG均接近异常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明显厚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IMT均接近异常标准;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UAER均接近异常标准;3组Hcy、CRP、hsCR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范围。结论糖耐量减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微量白蛋白尿之间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均与Hcy、CRP、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万林  周满翔 《河北中医》2005,27(12):891-89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优越性。方法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果治疗组14日内病死率为3.09%,其中死于非脑内原因者占20%,感染发生率10.49%;对照组分别为6.90%、37.5%、27.5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1日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为(84.63±10.98)分,对照组为(68.56±11.01)分;随访90日MBI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天麻熄风口服液对大鼠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天麻熄风低、中、高剂量组(生药含量分别为4、8、16 g/kg)及乙酰水杨酸组(生药含量为5 mg/kg),每组各10只。天麻熄风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及乙酰水杨酸组分别按相应药量,容量按1 mL/100 g体质量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前禁食12 h,给药后30 min,麻醉各组大鼠,分离右颈总动脉和左颈外静脉,从舌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50 U/kg,观察各组大鼠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旁路血栓质量。另取50只大鼠,分组及给药方法、剂量同上,通过刺激电极损伤动脉内皮细胞,记录血栓形成时间。结果天麻熄风低、中、高剂量组及乙酰水杨酸组大鼠血栓质量均较空白对照组轻(P<0.01),血栓形成时间均较空白对照组大鼠延长(P<0.01),且天麻熄风高剂量组、乙酰水杨酸组大鼠血栓形成时间均较天麻熄风低、中剂量组延长(P<0.05)。结论天麻熄风口服液对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Zhang WL  Wang WZ 《中国针灸》2011,31(9):783-785
目的:评估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5例)和药物组(33例),针灸组穴取人迎、内关、足三里等,足三里针上加灸;药物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针灸组与药物组相比,CCA增加[(8.16±0.80)mmvs(7.69±0.61)mm,P<0.01],IMT变薄[(1.05±0.09)mm vs(1.10±0.09) mm,P<0.05],PSV、EDV增快(均P<0.01),PI、RI下降(P<0.05,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血流状况有较好疗效,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证候要素与前交通动脉开放的关系.方法 采集36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含脑梗死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采集5个时点证候要素,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一级侧支循环,按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组,对预后以及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