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杰  罗兴华  王义宁  王显粤  张卫达 《重庆医学》2012,41(33):3533-353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中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定时做血气检测评估内环境情况统计体外循环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术后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20~258min,平均(80.3±1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130min,平均(35.22±18.6)min,所有患儿在开放主动脉后均静脉给予小剂量多巴胺3~10μg.kg-1.min-1。101例同时加用肾上腺素,50例合用异丙肾上腺素,11例加用心脏临时起博器。术后8例患儿因心功能障碍死亡,10例婴儿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后等待二次矫治手术。结论术前积极提高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术中合理有效的麻醉监测是保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院在全凭静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选择40例心功能Ⅱ~Ⅲ级且合并各种夹杂症的联合瓣膜病的患者,在全凭静脉低温体外循环麻醉下完成手术。结果:大多数患者在麻醉期间心率血压维持满意,全组平均转流时间90~180min,3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0例需电击除颤复跳。1例术后死于脑梗死,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麻醉管理原则为在围术期避免加重已经异常的容量和(或)压力负荷,利用和保护机体的各种代偿机制,尽量维持有效的前向心输出量,尽可能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的麻醉处理、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合理的术后支持是双瓣膜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o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73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月龄1~36个月,平均(10.2±4.8)个月;体质量2.7~10k,平均(6.9±1.7)垤。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使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206min,平均(78±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108min,平均(39±11)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均〉2ml/(kg·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8%,全部顺利脱机,464例痊愈出院。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1.90%。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围手术期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12月105例15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采用适宜的灌注方案,控制预充量,适当的血液稀释度,良好心肌保护及组织器官保护,维持有效的灌注流量及适当的灌注压力,联合应用超滤技术。结果:ECC时间35~1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145min,心脏自动复跳93例,电除颤复跳12例,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全部顺利撤停体外循环,无体外循环意外及相关并发症,102例痊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体外循环管理,保护心肌及各重要器官,合理使用超滤技术,可有效减少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 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术中分次静注芬太尼和持续输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并辅以O2-ISO吸入.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等,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停转流后通过控制气道压力、输血补液及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处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142例患儿中140例在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46.28±4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42±30.54)min;127例心脏自动复跳(89.44%),电击除颤复跳15例(10.56%).术后早期死亡23例(16.2%),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全组无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和较高水平的右房压,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体循环阻力以维持心排量和循环功能,是小儿改良Fontan手术麻醉尤其是体外循环后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对采用标准法原位心脏移植(例4应用双腔吻合)的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及术中监测要点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总时间105~188min,平均139min,供心总缺血时间64~100min,平均85min,热缺血时间0-2mln,平均1min,血球压积0.20~O.34,平均动脉压8~14.4kPa。3例为自动复跳,1例为电击复跳。4例患者均存活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合适的预充液组成、连续的监测系统是保证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本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本文对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8.25±31.75)min,体外循环时间(93.25±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50±20.75)min,双极射频消融时间(17.75±2.25)min。3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均转为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5±1.25)d,出院时心律均为窦性。4例术后随访5~6年,均维持窦性心律,右心房内径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手术安全,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  相似文献   

10.
缪丙荣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6-1377
目的探讨和总结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重症婴儿进行外科治疗采用体外循环的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总结64例心内直视手术的重症婴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在术中采用浅度低温(24例,37.5%)、中度低温(27例,42.2%)和深低温低流量流转(13例,20.3%)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措施采用不阻断主动脉心不停跳(10例)或阻断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的方法;术中联合使用改良超滤和普通超滤;术后进行呼吸机支持、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保护重要脏器和营养支持等监护治疗。结果全部患儿CPB循环时间为41~163 min,平均(105.2±17.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84 min,平均(48.32±18.54)min;60例均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3.8%;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6~149 h,平均(16.9±7.5)h;8例发生并发症,2例死亡,病死率3.1%,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首先,从设备选材上来说,应该选择优质的体外循环管道和氧合器;其次,从婴儿患者来说,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预充预案,手术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体外循环方案,术前要对患儿进行合适的超滤和保护重要脏器的操作;最后,在术后还要对患儿进行监护治疗,保证手术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婴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60例(年龄2~11个月),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30)和对照组(C组, n=30)。 D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15 min内缓慢泵入),然后以0.4μg/(kg· h)的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主动脉开放后1、6、12 h测量SI、CI及LCWI,监测术中心脏复跳时间及自动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情况。结果 D组自动复跳率高于C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时间及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不同时点CI、SI及LC-WI均高于C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婴儿体外循环手术,促进了围术期的心功能恢复,提示其有心肌保护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心内直视矫正术中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对4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在CPB下行心内直视矫正术,其中轻度PH25例,中度PH13例,重度PH8例。CPB采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转流中常规使用超滤技术,及时调整血气指标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结果CPB时间28~180min,全部患儿心脏自动复跳,无死亡和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H的CPB转流中,应特别注意心肌和肺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我院46例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自2008年1月至6月,施行瓣膜置换手术46例.全组病人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术中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直肠温、尿量及血气、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结果 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58-240(138.30±44.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180(29.33±11.41)min,心脏自动复跳40例,占87%,无麻醉死亡.结论 妥善的麻醉处理、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合理的心脏功能支持、加强各种指标的监测是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8例。其中女14例,男4例。年龄2-19岁,体重6.5-42 kg,心功能Ⅱ或Ⅲ级。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6-356 min,阻断主动脉的时间18-226 min,停循环时间9-42 min,其中15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经除颤三次后复跳;17例患者均于48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及出院随访均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掌握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要点和注重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是保证手术安全、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矫正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手术的经验。方法:126例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32℃-34℃)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施行心内畸形矫正术。结果:全组均无气栓发生,术后低心排血量5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死亡率0.79%。结论: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手术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酶的变化 ,探讨异氟烷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缺血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36例先天性心脏病 (室缺或房缺 )患者 ,随机分为异氟烷预适应 (ISO)组和对照 (CON)组 ,每组各1 8例。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开放后 30min、60min和 2 4h从锁骨下静脉抽取血样测定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和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另外 ,在复跳期间记录室颤发生例数。结果 ISO组主动脉开放后出现室颤 7例 ,通过除颤复跳。CON组为 1 0例 ,其中 6例通过除颤复跳 ,两组差别无显著 (P >0 0 5)。主动脉开放 30min ,ISO组CK MB和HBDH均明显低于CON组 ;在开放 2 4h ,ISO组LDH、CK MB和HBDH均降低 (与CON组比较 :P <0 0 5)。结论 异氟烷预适应可以降低主动脉开放后心肌酶的水平 ,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缺血后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潘百强 《华夏医学》2006,19(6):1157-1158
目的探讨Bentall手术围麻醉期和体外循环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7例主动脉根部瘤及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并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抑肽酶300万U,预充液加抑肽酶200万U。阻断升主动脉后从左右冠状动脉窦口灌注冷血停搏液,心肌局部冰屑降温,复灌1次/30min。CPB中鼻咽温在30~32℃,MAP50~85mmHg。主动脉阻断时间45~80min。结果松阻断钳后自动复跳1例,除颤1次复跳5例,2次复跳1例。复跳后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药及扩张血管药维持循环稳定。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诱导及术中维持平稳的麻醉,平稳的CPB以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而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则是预防吻合口出血、使患者顺利康复的另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旨在对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采用中低温CPB法,CPB过程中,监测血气、ACT、血钾变化;灌注流量为2.4~3.0L/(m2·min),直到手术操作完毕后复温。复温后使用滤水器,对减轻水肿、排除毒素有良好作用。结果CPB时间为23~137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90分,自动复跳58例,电击复跳5例,术后63例病人均顺利脱离CPB,全组病人未发生脑部并发症,肝、肾功能正常。术后死亡1例,死于低心排。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预充量,提高良好的心肌保护,灌注压力一般保持在40~60mmHg。确保肾的血流灌注,必要时采用超滤技术,减轻体外循环后水肿,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澍 《中国医药导报》2009,6(5):152-153
目的:探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8年4月完成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术8例合理使用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05±25)min,5例患者自动复跳,3例患者经10 WS除颤后复跳.结论:正确合理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急诊CABG成功的关键.术前应充分镇痛,并充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扩血管药物调整心脏前后负荷,急性心肌梗死者放置IABP.急诊CABG患者的麻醉应强调麻醉期间减少心肌氧耗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血压和心率,并避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总结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小儿各种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采用控制预充总量,部分使用超滤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 m in~130 m in,体外循环时间2 0 min~16 8min,心脏自动复跳96例,电击7例,术中转流过程平稳,无与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和故障,全部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99例痊愈出院,4例术后死亡。结论:根据小儿病情以及生理状况,减少预充量,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和适当流量灌注,必要时同时使用超滤技术,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