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腺苷酸(c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用改良pulsineli法造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H3-c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并观察血脑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在短暂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闭锁小带长度、凸嵴数目)无明显变化,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再灌注中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均减少。血浆中cAMP浓度亦降低。结论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中胞饮小泡数增多所致。血浆中cAMP相对浓度可以反映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血 -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浆中环一磷酸腺苷 (c AMP)相对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 pulsinelli法制成短暂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用 H3- c AMP放免分析药盒测定血浆中 c AMP相对浓度 ,并观察血 -脑脊液屏障中紧密连接的变化。结果 在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 ,血浆中 c AMP相对浓度及紧密连接紧密程度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 )无明显变化 ,血管内皮中胞饮小泡数目明显增多。再灌注中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均减少。血浆中 c AMP浓度亦降低。结论 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中胞饮小泡数目增多所致。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紧密连接逐渐开放 ,c AMP相对浓度亦随着紧密连接的紧密程度 (闭锁小带长度及凸嵴数目 )下降而下降。因此 ,血浆中c AMP相对浓度可以反映血 -脑脊液屏障的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测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钙依赖性中性蛋白酶(calcium-actizatedmeutualproteimase,calpain)活性的变化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改变。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脑组织calpainⅠ和calpainⅡ活性都明显升高(P<0.01),CA1区神经元密度相应下降,提示calpains在脑缺血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在大鼠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四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应用于湿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量的变化及PACAP对其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30min,再灌流1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再灌流6和24h,脑组织含水量逐渐降低,再灌流48h脑组织含水量已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侧脑室给予5μl的浓度为2×10^-4mol/L,2×10^-5mol/L及2×10^-6mol/L的PACAP均能使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反复脑缺血大脑皮质白三烯(LTC4)、环腺苷酸(cAMP)和氧自由基(OFR)的代谢变化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大鼠反复性与单次性脑缺血大脑皮质LTC4、cAM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相应的病理改变。结果:反复缺血及再灌流早期LTC1、cAMP的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延迟性持续显著增高,皮质神经元损害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结论:LTC4、cAMP和 OFR均参与了反复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机制,可能与 Ca++介导的花生四烯酸(AA)瀑布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了放免方法测定了30例正常人,30例脑肿瘤患者的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cGMP的含量。其中恶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24例。其结果表明,脑肿瘤组血浆和脑脊液cAMP,cGMP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5,P<0.001);恶性肿瘤组较良性肿瘤组高;肿瘤组织的恶性度高则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cGMP的比值就越低(P<0.01,P<0.05)。故我们认为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c  相似文献   

7.
小檗碱对大鼠海马CA_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结扎致SD大鼠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模型,分别观察了早期不同再灌流时间(12、24、48h)点上,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以及再灌7d时光镜结构变化,同时观察了小檗碱对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流早期,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7d时光镜下绝大部分细胞脱失;而用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相应时间点上超微结构变化相对较轻,7d时仍有绝大多数(82%)细胞存活,细胞密度为172±12.2个/mm,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27±7.6个/mm,P<0.001。提示小檗碱对大鼠短暂脑缺血再灌流造成的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具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即早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结果发现缺血15min时可见到c-fos和c-junmRNA表达缺血30min时引起轻微左侧局灶脑缺血改变,可诱导左侧局灶脑缺血区c-fos和c-junmRNA广泛的表达;缺血90min后,导致大面积局灶脑缺血改变,诱导上述两种基因在同侧缺血区与同侧非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海马中表达。后者有相当轻的缺血症状。再灌流60min后诱导两种基因的共同表达立即达高峰。我们采用标准化的大鼠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特征,为缺血性脑损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流脑微血管损害及u-P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继发的脑水肿、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显微镜-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2小时再灌流不同时间,脑微血管结构、Ⅳ型胶原抗原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24小时,缺血侧MCA区脑微血管外细胞间质水肿最严重,基底膜节段性溶解、缺损,有红细胞漏出,微血管壁及管外细胞间质u-PA大量表达达高峰,同时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抗原减少。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微血管基底膜损害加重,Ⅳ型胶原抗原逐渐消失,u-PA表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脑微血管结构损害是导致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脑微血管壁和管外细胞间质u-PA表达可能是引起微血管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阻断模型阻断血液2小时后再灌注,分别在不同再灌注时间将大鼠断头取脑,连续切片分别作HE、TUNEL染色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MCA阻断后脑缺血周边区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一定时程内凋亡细胞逐渐增多,24小时达高峰,各组之间及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显著(P〈0.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检测了大鼠全脑缺血15min及再灌流1h ̄7d海马、皮层下(丘脑和纹状体)、新皮层突触体(Zaleska方法)主要磷脂组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短暂缺血再灌流后各脑区存在着磷脂代谢的异常,再灌流期磷脂的降解基于缺血期。磷脂组分中以PE、PC的减少为著,在PE、PC显著减少时也存在PS的减少;而SM无明显减少,随再灌流的延长有升高趋势。3个脑区磷脂含量的减少存在差别,反映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1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缺血2h再灌流1h可见bFGF表达增高(P〈0.05),bFGF mRNA表达于12h达高峰,bFGF蛋白于24h,达高峰;MK-801组与缺血组相比,于再灌流6h~48h bGFG表达减弱(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  相似文献   

14.
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研究了大鼠脑缺血6h、9h和缺血6h再灌流3h脑梗塞体积,脑含水量,能量代谢,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脑缺血6h、9h可以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和脑水肿,ATP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乳酸和MDA含量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再灌组和缺血两组比较,脑梗塞体积,脑水肿无明显差别(P>0.05),ATP、乳酸、SOD和MDA均有不程度的改善。提示,大鼠局部脑缺血超过6h可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并随缺血时间的再延长,脑损伤变化趋于平缓。再灌后,脑损伤未见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5.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程及不同程度缺血对海马及皮层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 ethylDsapartate, NMDA)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是否能调节缺血病态下GDNFm RNA的表达。参照Sm ith 等方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用DIGOligonucleotide 3′end labeling Kit,标记51 m er的GDNF寡核苷酸探针在含有海马结构的冰冻组织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检测GDNFm RNA的表达。10 m in 缺血再灌流2 h,齿状回GDNFm RNA表达上调。再灌流6 h,CA1,CA3 和皮层PAR区GDNFm RNA表达亦见增多,24 h 达高峰。Ketam ine 可使GDNF的基因表达在海马结构及皮层PAR区明显低于相应的缺血再灌流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5)。脑缺血再灌流时GDNF基因表达增加,对缺血神经元可能起保护作用。Ketam ine可阻断缺血后GDNFm RNA 的表达增加,提示NMDA谷氨酸受体很可能参与介导了缺  相似文献   

1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技术检测了大鼠全脑缺血15min及再灌流1h~7d海马、皮层下(丘脑和纹状体)、新皮层突触体(Zaleska方法)主要磷脂组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短暂缺血再灌流后各脑区存在着磷脂代谢的异常,再灌流期磷脂的降解甚于缺血期。磷脂组分中以PE、PC的减少为著,在PE、PC显著减少时也存在PS的减少;而SM无明显减少,随再灌流的延长有升高趋势。3个脑区磷脂含量的减少存在差别,反映了激动剂依赖性磷脂降解以及Ca ̄2+依赖性磷脂酶活化的区域性,是选择性神经元损伤的生化基础。PC/SM比值的缩小可能更敏感地提示了膜损害或修复过程中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检测血中脑细胞胞浆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大鼠脑缺血灌流时脑细胞浆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的含量。结果:脑缺血20min,血中CK、CK-BB和LDH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血中CK、CK-BB、LDH和AST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结论: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期间的羟自由基变化及氯胺酮对其影响。方法 制作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10分钟,再灌流60分钟,分为手术组、缺血组、血再灌流组和氯胺酮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纹状体和海马羟自由基(OH)三磷酸腺苷(ATP)和多巴胺(DA)含量。结果 海马二羟基苯(2,3-DHBA)一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2,3-DHBA的含量高于缺血组;脑缺血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9.
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gSO4作为非竞争性NMDA-R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72只Wistar大鼠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术后2小时给予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同时及其2小时后给予不同剂量MgSO4治疗,术后进行皮层脑电图描记,测定血Mg^2+浓度,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计算凋亡细胞数。结果:MgSO4能减少扩展性抑制波产生数目(P〈0.05);10%,MgSO4组疗效优于5%MgSO4组,并明显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且早期给药效果更佳(P〈0.05);MgSO4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但在短期内不能减少凋亡细胞数。结论:通过电生理、病理研究和临床评估证明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量的变化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MID)的临床诊断有无鉴别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两种痴呆患者各16例和健康对照组31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AP1-40)的含量。结果在年龄构成和痴呆程度无明显差异的AD和MID两组间,脑脊液中AP1-40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D组A值为0.217~0.380,平均0.274;MID组为0.241~0.492,平均0.290;AD组明显低于MID组。对照组A值为0.228~0.567,平均0.311,明显高于AD组(P<0.01)而与MID组间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已诊断为痴呆的病例,检测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对AD和MID的鉴别可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