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滑膜炎、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及自身抗体分泌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过量表达的IL-6在类风湿关节炎起病与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olicizumab是第1个人源性的IL-6受体抗体,通过特异性识别结合IL-6受体而阻断IL-6生物学活性,发挥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的作用.大量临床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雷公藤多甙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应用鸡Ⅱ型胶原蛋白,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观察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和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大鼠血液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浓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IL-10含量明显减低,而雷公藤多甙可以升高IL-10的浓度,使之趋向正常。结论雷公藤多甙可有效减轻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病变,并能使CIA大鼠血清、关节浸液IL-10分子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其病程最终转归往往导致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滑膜细胞特征性的改变相关,活化的滑膜细胞过度增殖,滑膜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炎性细胞浸润.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与关节滑液中水平升高,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1].IL-17是一种主要由CD4+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募集中性粒细胞及促进多种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以血管翳的形成和滑膜炎为病理改变。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及其活化产物作为类风湿关节炎一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和发病因素,贯穿在病程始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对血小板活化机制的分析以及对血小板活化产物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血小板活化及其活化产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IL-1参与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IL-1家族新成员IL-36、IL-37和IL-38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它们参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IL-36作为促炎细胞因子能促进更多炎症介质的活化;相反,IL-37和IL-38是抑炎细胞因子,能抑制炎症反应。因此,研究IL-1家族成员的失衡对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IL-1家族新成员IL-36、IL-37和IL-38的表达及在相关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IL-15是一类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与IL-15的表达异常密切相关。IL-15基因表达存在着复杂的调控机制。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以多种机制参与IL-15基因表达各个阶段的调节,尤其是转录水平的单核及巨噬细胞功能刺激因子调节和转录后水平的两种特异性信号肽调节,以及最近发现的外源性IL-15和短信号肽IL-15对IL-15的负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证据表明IL-1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渗出物中发现IL-1浓度较高,滑膜组织细胞中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IL-1,而且滑膜细胞中IL-1β链的高低与局部的关节炎症相关.IL-1具有α和β两条链,β链起着主要生物活性作用.最近报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38 和TLR4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潜在关联及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致病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6 年2 月间本院收治的41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观察组)及45 例本院实施创伤后滑膜切除术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滑膜组织及血清。荧光定量PCR 检测PBMCs 及滑膜组织中IL-38 及TLR4 的mRNA 水平。ELISA 检测滑膜液及血清中IL-38 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滑膜组织中IL-38 及TLR4的表达。LPS 和/ 或IL-38 刺激RAW264.7 细胞,ELISA 检测RAW264.7 细胞上清中IL-6、IL-8 及TNF-α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RAW264.7 细胞TLR4、IL-6、IL-8 及TNF-α的表达。NF-κB 激活-核转运试剂盒及Western blot 检测NF-κB 信号的激活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s、血清及滑膜组织和滑膜液中IL-38 水平显著升高,而TLR4 水平也显著升高,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负相关。LPS 和/ 或IL-38 刺激RAW264.7 细胞后,IL-38 能够抑制LPS 诱导的TLR4、IL-6、IL-8 及TNF-α表达,进一步的分析显示,IL-38 能抑制NF-κB 信号途径激活,因此推测IL-38 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信号途径激活从而抑制LPS/ TLR4 信号诱导的炎症因子表达。结论:IL-38 能抑制LPS/ TLR4 诱导炎症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信号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9.
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以雷公藤多甙作对照,通过对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观察及检测问荆合剂含药血清对滑膜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β水平的影响,探讨问荆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问荆合剂能显著减轻大志关节肿胀指数,不同程度地抑制大志关节滑膜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β的水平。提示问荆合剂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关节滑膜分泌的炎性细胞原子TNF-α、IL-β的水平,从而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以期发现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症、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4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流行病学信息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刺激下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IL-6、IL-...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促炎作用, Treg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抑炎作用。Th17细胞增多、Treg细胞减少能够导致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破坏, 引发类风湿关节炎;而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文章就Th17/Treg细胞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成宇  赵金强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3):360-360,F000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各种自身抗体和炎症介质的异常表达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唾液酸(SA)与RA诊断常用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相似文献   

13.
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株(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0087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永潮*蒋知新陈志强张焕相*蒋明)滑膜组织增生,尤其是滑膜衬里层细胞增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因此,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改变常需要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只SD大鼠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大鼠每周给予甲氨蝶呤灌胃3.8 mg/kg,连续6周.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趾容积的测定RA疾病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程度;ELISA检测组织中ACCP、RF、TNF-α,IL-1β和IL-17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NKL和OPG蛋白表达.结果 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大鼠体质量于实验第4周和第6周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趾容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RANKL蛋白含量显著降低,OPG蛋白含量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ACCP和RF含量显著降低,TNF-α、IL-1β和IL-17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甲氨蝶呤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ACCP、RF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8BP 阻断由IL-18 诱导的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对滑膜细胞凋亡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实验共分为5 组:正常对照组、CIA 模型组、IL-18-CIA 模型组、甲氨喋呤治疗组、IL-18BP 治疗组,每组10 只大鼠,共50 只。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各组大鼠左后踝关节的滑膜组织中Fas、FasL 的表达水平。结果:IL-18BP 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得到抑制,Fas、FasL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8BP 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较好。结论:IL-18BP 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基因Fas、FasL 的表达,促进滑膜细胞的凋亡,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T细胞Vβ的表达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应用半定量的逆转多聚酶链反应及基因扫描技术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截肢病人滑膜及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Vβ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T细胞的克隆性,并选择呈现单克隆或寡克隆的部分Vβ基因进一步克隆与测序。结果 滑膜组织与外周血T细胞表达绝大多数Vβ基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滑膜组织中Vβ基因的表达呈现更明显的不均衡状态,Vβ6、Vβ17与Vβ22为优势亚群,其中以Vβ17的高水平表达最为突出。大多数阳性表达的Vβ基因均呈多克隆性。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滑膜组织中Vβ基因表达无限制性,但是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某些特定Vβ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支持类风湿关节炎为抗原或超抗原驱动的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D)对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及炎症因子IL-6、IL-17及TNF-α表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D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体内实验:给于所构建的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鼠(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关节腔内注射AD观察对CIA小鼠发病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HIF-1α、IL-6、IL-17及TNF-αmRNA表达变化。体外实验:以不同浓度AD刺激RA滑膜成纤维细胞(synovial fibroblast,SF)72h,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HIF-1α、IL-6、IL-17及TNF-α的表达。结果:CIA小鼠注射AD后,关节局部组织中HIF-1α(P<0.05)、IL-6(P<0.001)及IL-17mRNA(P<0.05)的表达增高;体外实验中,AD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RASF中HIF-1α(P<0.001)、IL-6(P<0.05)及IL-17αmRNA(P<0.05)和HIF-1α蛋白表达。提示AD能通过促进HIF-1α及促炎因子的表达而参与RA发病。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我国传统中药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以雷公藤及其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并阐述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L-32γ对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与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O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并以IL-32γ处理,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cyclinD1及NF-κBp65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C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32γ对OA-FLS增殖没有影响;不同浓度的IL-32γ(10~100 ng/ml)在72~120小时范围内,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促进RA-FLS增殖;100 ng/ml的IL-32γ作用RA-FLS 48小时后促进了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进而G2/M期转化,同时上调了cyclin D1、NF-κBp65和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IL-32γ可促进RA-FLS增殖和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上调NF-κBp65和cyclin D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发现的促进血管增生活性最强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呈现强表达。 目的:观察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计数的变化,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方法:采用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新生血管计数,并同时观察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滑膜新生血管数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滑膜新生血管数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滑膜新生血管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随着实验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和微血管数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35、P < 0.0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微血管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0,P < 0.0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了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翳的形成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