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翘散为主方治疗艾滋病外感发热之属于卫分证者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此病证具有毒、湿、热、风等病邪的特点,并且常常具有内虚的表现.治疗应内外兼顾,清热解表兼补虚培元,处方宜当随症加减.笔者结合临床论述了艾滋病外感发热卫分证的病因病机.艾滋病外感发热的主因是艾毒,艾毒入侵人体,不断地戕伤元气,元气日衰,则脏腑之气日亏于内,又加...  相似文献   

2.
艾军  戴铭 《新中医》2009,(1):3-4
提出艾滋病属伏疫的观点,并以“疠、郁、瘀、虚”概括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以此丰富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论艾毒伤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长期临床实践、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文献为基础,提出了艾滋病艾毒伤元的病因病机假说。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疫病,艾毒是其直接病因。艾毒是一种疫疬之邪,其性质兼有湿、热、毒、疠等病邪特征,以湿热为主;艾毒直接损伤并渐进性地消耗人体元气,最终导致元气耗竭而死亡,伤元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培元解毒是艾滋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4.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讨论总结的形式,对长期工作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15名中医药专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专家认为艾滋病的最常见病因为疫毒、湿毒、湿邪、热邪;临床常见病机为元气亏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病邪侵犯部位出现较多的依次为脾、肾、肺、胃、肝。结论:艾滋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为患,艾滋病疫毒为直接致病因素,艾滋病毒邪直伤本元之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病变部位以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HIV/AIDS)咳嗽的中医临床特点、病因病机以及证候分布规律,为开展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河南省艾滋病病历资料282例,应用SPSSl3.0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与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其内在的证候特点和规律。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共得出10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其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3.139%,能很好的反应艾滋病咳嗽的特点、病因病机以及证候分布规律。结论:艾滋病咳嗽的病因以虚为主,归结为元气亏虚,同时受外感六淫之邪气的侵扰主要为风、湿、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理论文献和临床文献中的证候规律、发病机制,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文献,以证为中心对文献进行提取。建立Excel数据表,并对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所涉及的证型、证素和症状数据显示艾滋病临床证候以虚证为多,分布较为分散;病位集中在肺、脾(胃)、肾等;病机为气虚、火(热)、湿、阴虚、毒、痰、血瘀、阳虚等;艾滋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神疲乏力、腹泻、消瘦、食欲减退、脉细等。其证候分型概括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浸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等。结论:艾滋病临床证候复杂多样,虚实错杂,以虚证为多。艾滋病证候的规律和特点反映了其本虚标实、阴阳失调、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提示艾滋病发病具有正气亏虚、邪毒入侵、脏腑受损、瘀血阻络、湿热内蕴等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咳嗽作为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艾滋病咳嗽的病因病机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根据艾滋病的发病特征和临床特点,中医各家以整体观为指导,对艾滋病咳嗽的病因病机多数从内伤角度加以论述,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复制致肺脾肾受损,正气亏虚是艾滋病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痰湿瘀浊乃属其重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几年来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的各家观点,为艾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关于HIV的中医属性方面有温邪、湿邪、湿热等观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温邪、湿热等应属证候范畴,HIV病毒属性并无定论。邪伏部位的探讨有邪伏营血、三焦、膜原等观点,为病邪定位和选方提供了参考,尤其对早期、无症状期的用药治疗思路更有参考价值。学者们对于艾滋病发病的关键病机和病机变化的论述,或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或来自临床观察,均有待于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207-211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是艾滋病发展过程中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复杂,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多端,反复迁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伴有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体质量下降和恶液质慢性消耗症状等,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阅读近些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文献报道并归纳分析,从中医角度探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该文认为患者自身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内因,疫毒入侵是外因,加上毒邪日久,脏腑功能受损导致机体正气亏虚,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共同构成其病因;病机是脾虚湿盛,肾精亏虚,脾肾两虚;病位在肠并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分型分为脾肾两虚型、脾胃虚弱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4种。该文通过对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治疗方案和对其预防提供依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