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主动脉瘤(AAA)多发生于55岁以上男性.是一种严重的外科疾病,一旦发生破裂后死亡率高达50—80%.为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60岁以上人群中,AAA发病率为2~4%,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死于AAA破裂者超过6000人。2003年,Ailawadi等报道在美国每年因AAA入院者为15万人,每年死亡约16000名,每年作AAA手术切除术有30000余例.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aorticaneurysm ,AAA)破裂是 6 5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有 60 0 0人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 ,腹主动脉瘤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就腹主动脉瘤流行病学、病因、普查筛选标准及治疗方法选择等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1 流行病学1.1 发病情况 腹主动脉瘤常见于老年男性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 5∶1。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 3~ 117/ 10 5。Heller等[2 ]统计 1979~ 1997年 ,美国共进行选择性腹主动脉瘤切除术35 85 2 1例 [4 4.1~ 72 .9例 / (万·年 …  相似文献   

3.
重点介绍了炎性腹主动脉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了炎性腹主动脉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对33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时间130~605 min,手术顺利.提出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证输液、输血通畅,准确迅速传递各种器械,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在临床上较少见。本研究通过分析2例结核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发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一直认为腹主动脉瘤 (AAA)主要是因动脉壁粥样硬化后致动脉壁薄弱 ,薄弱处在经受动脉压力冲击后动脉壁扩张 ,最后膨胀成为腹主动脉瘤。近年来基因和生化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使这一传统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甚至有人认为在腹主动脉瘤病人中动脉硬化为继发性或伴发的 ,这些研究表明腹主动脉瘤与基因、环境和生化因素等致主动脉组织代谢发生改变有关。一、临床发现如果说动脉壁的瘤样扩张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在弥漫性动脉硬化的病人中应常见周围动脉瘤和主动脉瘤共存 ,然而临床所见却非如此。另外病人因动脉粥样硬化致股浅动脉、远端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3岁,突发双下肢持续性剧烈疼痛16h;10天前曾出现腰痛,伴随左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既往高血压40年,6年前患脑梗死,未遗留后遗症;吸烟、饮酒30年。查体:双侧股、腘、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双下肢皮温低,双足轻度发绀,双下肢肌力1级,感觉减退。尿液呈酱油色。实验室检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56U/L、乳酸脱氢酶2250U/L、α-羟丁酸脱氢酶1246U/L、磷酸肌酸激酶80 120U/L、肌酸激酶同功酶910 U/L,N末端脑钠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研究人腹主动脉瘤与正常腹主动脉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选取腹主动脉瘤标本及正常腹主动脉标本各5例.抽提总RNA,转录并以生物素标记后,与芯片杂交,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腹主动脉瘤组与正常组织组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共1962个,其中上调基因554个,下调基因1408个.功能分析发现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某些化学趋化因子有关的基因在腹主动脉瘤组表达上调.结论 表达谱芯片筛选腹主动脉瘤组与正常腹主动脉组的差异基因,为研究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腹主动脉动脉瘤破裂(RAAA)的外科治疗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报告3例RAAA的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9月手术治疗的9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43例(EVAR组)和传统开腹手术54例(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4 h观察,两组患者9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无患者死亡。开腹组实施单纯人工腹主动脉瘤血管移植(I型)18例,采取腹主-双髂动脉移植(IIa和IIb型)30例,腹主-双髂股动脉移植6例(IIc型);EVAR组中I型患者选择直管型支架置入11例,IIa和IIb型15例选择主-髂单臂型支架置入,IIa、IIb及IIc型17例选择分支型支架置入。与开腹组比较,EVA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或减少(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0%vs.11.11%,χ~2=0.085,P=0.771)。结论:主动脉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较开腹手术的主要优势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同时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伴发疝及肺气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 aneurysm ,AAA)与疝和肺气肿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病因学提供新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9 年1 月至1998 年6 月收治的61 例AAA患者伴发疝及肺气肿的情况。 结果 61 例AAA 患者中18 例(30% ) 合并有疝或疝手术史,24 例(40 %) 合并有肺气肿,12 例(20% )同时合并有疝及肺气肿。 结论 全身性结缔组织的功能退化可能是AAA及疝和肺气肿形成的共同病理基础,而AAA和疝及肺气肿则是这种变化在不同组织器官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比较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是由于腹主动脉局限性退化扩张,最终无法承受血流冲击导致瘤壁破裂的一种高危性疾病,90%以上的动脉瘤破裂者发生猝死。在得到诊断的症状性腹主动脉瘤中,2年内自然破裂率达到50%。而随着人类的寿命的不断延长,它已经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据报道,在澳洲大于65岁的老年男性腹主动脉瘤患者中,最大直径大于3cm的患者超过了7.2%。如何在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创伤,也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大课题。腹部X平片,曾经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常用诊断方法,但由于其只能发现腹主动脉瘤瘤体巨大或瘤壁钙化较明显的患者,并且无法显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进行参数的测量,故诊断率低,临床应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型超声观测正常腹主动脉前后壁运动的特征。方法:采集健康人组、健康犬组、健康猪组腹主动脉的M型超声图像,测量动脉前壁和后壁振幅(da和dp)、舒张期动脉直径(Dd),取其平均值;并分别计算各组数值:前壁振幅/舒张期动脉直径(da/Dd),后壁振幅/舒张期动脉直径(dp/Dd)。结果:三组结果显示腹主动脉前壁振幅高于后壁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腹主动脉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术前做好病人入院评估及健康教育,控制血压,警惕瘤体破裂,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急性下肢缺血、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心功能的变化,加强呼吸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腹主动脉瘤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景在平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11):687-689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我分院收治左上腹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2例,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术后经病理确诊。该病例在基层医院比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肠瘘的临床表现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6例腹主动脉肠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人,男女各3例,年龄25~70岁;4例病理检查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瘤,年龄均60岁以上,2例动脉中层发育不良,年龄为25岁和32岁;4例术前有小量多次上消化道“信号性出血”,2例突发大出血,术前诉腰部背部疼痛4例;5例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1例为胸腹主动脉瘤;瘘口部位3例在十二指肠第三段,2例空肠上段,1例横结肠;4例手术,2例行人造血管移植,均生存至今,1例双侧腋股动脉旁路,1例术中未找到出血部位,后2例术后死亡;另2例未来得及手术死亡。结论术前确诊腹主动脉肠瘘不容易,凡患者腹部有搏动性动脉瘤,腹部或背部剧烈疼痛,上消化道少量多次出血,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自然病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主动脉瘤(AAA)在美国老年人口发病率约2%,Nasim等[1]报道近13年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逐年增加。腹主动脉瘤破裂病死率大于50%。AAA直径是影响破裂的重要因素,研究AAA自然增长速度,对选择手术时机,预防破裂性手术均有意义。我们将AAA的自然病程研究情况初步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本组54例AAA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674岁;男性48例,女性6例。瘤体直径≥4cm21例,直径<4cm33例。观察期为1980年8月~1998年7月,每年对患者采用B超或CT检查,测量瘤体最大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