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7,28(5):408-411
太极拳运动是“用意不用力”,使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过程。要辩证的解读它,才能正确理解掌握太极拳锻炼的基本原则。先辈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  相似文献   

2.
庞学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391-1392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融汇拳经之精华体会拳境之奥妙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供销社潘恩东练气功有“功境”,它是由练功者“内动气化”后由生理至心理引发的一种主观感觉,是至一定功候时令人身心俱佳的境界。打拳也有“拳境”,我认为它是练拳者“动中求静”到达高功夫时得来的。如《太极拳经》云:...  相似文献   

4.
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南孙教授为沪上中医世家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其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在江南、沪上医林名闻退迩,有口皆碑。1992年被推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朱师先父朱小南先生曾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朱南孙教授深得其旨,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其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的纠动静失衡之大法:动之痰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痰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的理论寓意深刻哲理,临床概括为“从”“合”“守”“变”四项法则。  相似文献   

5.
张晓武 《养生月刊》2006,27(5):415-419
太极拳家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是指“身弓”(躯干),四旁之弓是指“臂弓”(两条胳膊)和“腿弓”(两条腿),把它们合起来就成了“五张弓”。用弓来比喻太极拳拳式动作的框架结构是很恰当的,是很形象的,也是很富有哲理性的。弓是力量的象征。太极拳拳架中,只有“身备五张弓”,才能生成强悍无比的内劲。劲,是拳架具备攻防杀伤力的能量。“身备五张弓”,就是使人体上肢、躯干、下肢各处分散而杂乱无章的劲力会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劲”。最终,达到支撑八面,劲力四射的绝妙拳境。…  相似文献   

6.
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李军体刘明润计磊(济南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莱阳265200)关键词睡眠障碍病因病机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脑)神所主。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机理,是阴阳之气...  相似文献   

7.
在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开合练习尤为重要,先师孙剑云曾说:“开胸与含胸是一对矛盾,在练习中都要重视,含胸就是胸合背开,开胸就是胸开背和。”中医讲五脏藏于胸腹,经脉源于五脏。而精、气、血是五脏中最宝贵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精、气、血旺盛充盈,则人体健康强壮;按中医五脏各有所主论,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  相似文献   

8.
杨锋 《养生月刊》2009,30(10):954-955
在养生健身方面,有“动”与“静”两种观点。“动”态养生观者强调运动锻炼,还有工作时多思考、多与社会接触等等;“静”态养生观者提倡静坐,包括精神恬淡、寡欲,饮食提倡素食、节食等。两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动”与“静”两者无优劣之分,也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注家各有阐发,然对“精以时服”之解均未中的。“精以时服”。王冰说:“脉合,则五精之气以时宾服于肾藏也”。张景岳说:“水气去则真精服,服,行也”。张志聪说:“则精以时复矣。”郭霭春  相似文献   

10.
静者,宁静,静止也;动者,流动,跃动也。动静结合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药物功能有静也有动,如人参、白术、熟地、大枣等属呆补之品,其性守而不走为静药;大黄、附子、防风、羌活等为流动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为动药。用药静而无动,则药力无运化之功;动而无静,则药力无着病所,且动气耗血,故动静结合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效用。临床用药常需静中求动,即静药加动药尤为重要。列举如次。  相似文献   

11.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始于《难经》,《内经》称失眠为“目不暝”、“不得眠”或“不得卧”,睡眠和觉醒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即“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机体只要能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相似文献   

12.
孟炜  董莉  谭蕾  刘巧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65-2166
朱南孙教授为沪上中医世家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其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在江南、沪上医林名闻遐迩,有口皆碑。1992年被推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朱师先父朱小南先生曾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朱南孙教授深得其旨,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其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的纠动静失衡之大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的理论寓意深刻哲理,临床概括为“从”“合”“守”“变”四项法则。  相似文献   

13.
“动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动药”,是指具有推动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亦涵“风药”之义,但并非狭指“驱风之药”。“阴主静,阳主动”。人是一个动的机体。生命的存在,表现于动。庄子说:“鸟影不移。”意即鸟飞迅速,实际在移,视觉反似不移。又移又不移,是一对矛盾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亦复如此:动是绝对的,不动则是相对的。《内经》曰:“动则生,不动则死。”人身的这个“动”,有赖于气机的活动和气化的作用来实现,但气机的活动要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产生气化作用。运用动药作为一种力量,推动其局部的“不动”的病变,使之气动则达,血动则行,火动则发,寒动则散,阳动则升,阴动则化。因此,凡具达、行、发、散、升、化、通等动性之品,皆可囊括于“动药”之列。一般来说,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  相似文献   

14.
关于《灵枢·经脉》中“是动、所生病”的解释,长时期来,众说纷纭。故不揣谫陋,试作新解。一、对历代注家几种解释的分析纵观历代注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气血先后说《难经·二十二难》:“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这是对“是动、所生病”的最早解释,但与经旨多有未合。查《灵枢》原文,只说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分明气血都属于“所生病”,并不包括“是动”在内;而且分别为三焦、胃两脉之所主。与他经无涉;至于先后之说,  相似文献   

15.
静定功夫是传统太极拳训练体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太极拳练习者必经训练出来的一种素质。静,从字面来看,就是静止不动的意思;定在太极拳中,则是比静高一点的生命体验。如笔者  相似文献   

16.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11,32(11):992-995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效法太极学说,由先辈拳家创编而成的拳法。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哲理。《太极图说》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相似文献   

17.
养神健脑:养神对健脑有重要作用。如何养神,首先是“以不伤为本”。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其次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大用则竭”。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提高智能,反之会导致脑损神衰。第三,昔谓:“伸者,神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不浅。”此话告诉我们在精神上不要郁闷紧张,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胸怀开阔,心平气和,乐观从事,这对健脑养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韩康 《气功》1995,(12)
试谈太极拳的松静自然四川省长寿师范学校韩康太极拳是一种偏于气功的拳术,它同气功一样,遵循着共同的练功原则—一松静自然。本文试浅谈如1;。一、松太极拳所说的松,有时称柔,有时又称轻。松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拳谱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种“轻灵”...  相似文献   

19.
动静说     
要知动静于人,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20.
享受平静     
梁占生 《气功》2009,(1):48-49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有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气志,在平静中能得到修养充实,使身体日渐强壮;反之,躁动则会耗费生命,使人容易衰老。可见“静”与生命之“壮”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