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蛋白胶预防鸡趾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生物蛋白胶预防鸡趾鞘管区屈肌腱粘连的作用。方法 种禽褐鸡60只,随机分为生物蛋白胶组(FG)和生理盐水组(NS),每组各30只动物。将第三、四趾趾深屈肌腱切断,作改良Kessler法缝合,不修复腱鞘,然后在腱鞘内肌腱周围及皮下按分组注入相应药物。术后第2、4、6周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术后2、4、6周,组织学检查示两组动物肌腱吻合处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及肌腱的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别。缝合处粘连半定量评分、将肌腱拉出鞘管所需最大力量、耗功,FG组与NS组相比,差异均无显性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FG不能有效预防术后肌腱粘连,但不影响肌腱的愈合进程,也不引起额外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Ⅱd区屈趾肌腱损伤早期修复骨动距离和屈曲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索不同伤情下鸡趾Ⅱd区屈肌腱的合理修复方法,为临床提供修复屈肌腱的依据。方法 选用白色来亨鸡24只,分为2组,每组12只,24趾。A组(单纯切割伤组):于趾屈肌腱Ⅱd区中点用锐刀横断深、浅腱掌侧2/3,左侧修复双腱,右侧只修复深腱。B组(严重挫伤组):在趾浅、深屈肌腱掌面切开的两腱端两侧0.5mm范围内,用锐刀横划5次,修复方法同前。两组均直接关闭腱鞘。术后6周对趾深屈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进行测定。结果 A组两侧趾屈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B组左侧趾屈肌腱的滑动距离小于右侧,而屈曲功大于右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Ⅱd区趾深、浅屈指肌腱单纯切割伤,同时修复趾深、浅屈肌腱对肌腱活动的生物力学无不利影响,应修复双腱;严重挫伤时,则应只修复深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种屈肌腱修复新方法即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并观察其在鸡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疗效,揭示其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白色纯种Leghorn鸡40只,以第三趾趾深屈肌腱屈曲型损伤为实验模型,随机分组,左右足配对设计,一侧为实验组,用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修复肌腱;另一侧为对照组,切开腱鞘修复肌腱,缝合腱鞘。分别于术后1、2、4、8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1周后大体观察、肌腱滑动距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4、8周后大体观察粘连情况、肌腱滑动距离、各是关节屈曲角度、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周后腱及鞘缝合口间距与肌腱粘连带宽度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能有效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尤其是致密粘连的形成,在提高肌腱术后功能上优于单纯腱鞘闭合,可以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鸡屈趾肌腱鞘内损伤修复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鸡屈趾肌腱鞘内损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42只来亨鸡随机平均分成6个实验组和1个正常肌腱对照组,切断右第3趾屈趾长肌腱后缝合并重新覆以腱鞘。分别于术后1、3、7、14、28、56d切取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腱鞘、腱外膜和腱实质中TGF-β1的表达,将实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GF-β1在正常对照组肌腱仅出现低水平表达,而在实验组肌腱的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上调,术后第7天最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腱鞘、腱外膜的TGF-β1蛋白表达比腱实质的明显。结论TGF-β1参与鸡屈趾肌腱损伤修复的愈合过程,适当调控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程度可望既促进肌腱愈合又防止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5.
不同伤情下Ⅱd区屈肌腱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Ⅱd区内屈肌腱在单纯切割伤和严重挫伤的情况下仅修复深肌腱和深、浅肌腱同时修复的效果。方法 将24只来亨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以鸡双足中趾Ⅱ区为手术区,每组切除腱鞘,A组,单纯切割伤,深、浅肌腱同时修复;B组,单纯切割伤,仅修复深肌腱;C组,严重挫伤、深、浅肌腱同时修复;D组,严重挫伤,仅修复深肌腱,肌腱修复后6周末处死动物,对鸡趾进行生物力学评定(滑动距离和屈曲功)和形态学评定(粘连的大体程度和表面积)。结果 Ⅱd区屈肌腱损伤后,单纯切割伤深、浅肌腱同时修复与仅修复深肌腱效果相当,在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及粘连的大体程度、表面积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严重挫伤时,仅修复深肌腱的效果优于深、浅肌腱同时修复,粘连的表面积小于深、浅肌腱同时修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Ⅱd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Ⅱd区屈肌腱在单纯切割伤和严重挫伤下双腱修复后腱鞘不同处理的效果。方法 将48只来亨鸡随机分为4组,以鸡双足中趾Ⅱd区为手术对象,每组均行双腱修复。A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关闭;B组:单纯切割伤,腱鞘切除;C组:严重挫伤,腱鞘关闭;D组:严重挫伤,腱鞘切除。肌腱修复后6、12周末,分别进行生物力学评定和形态学评定。结果 术后第6、12周末,Ⅱd亚区内屈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关闭与腱鞘切除效果相当,肌腱的滑动距离、屈曲功能及粘连的表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切除组肌腱滑动功能明显优于腱鞘关闭组,腱鞘切除组粘连的表面积显著小于腱鞘关闭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修复手外伤时,Ⅱd区内肌腱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腱鞘可关闭,而在严重挫伤双腱修复后,应作腱鞘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体腱鞘内肌腱替代自体腱鞘内肌腱作为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趾深屈肌腱,经深低温保存4周~3个月,移植至同种异体第3趾深屈肌腱缺损处。同侧第4趾深屈肌腱用自体腱鞘内肌腱移植作对照。术后3~12周作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测定。结果:组织学发现,两组移植肌腱均无粘连或仅有轻度粘连。趾间关节活动度、肌腱缝合处抗破裂力,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异体腱鞘内肌腱可作为肌腱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
保存同种异体硬脊膜重建腱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寻找新的腱鞘修复材料。方法:28只白兔地右后肢2,3趾屈肌腱Ⅱ区切除鞘,造成肌腱损伤,对照组腱鞘不予修复,实验组用酒精保存的异体硬脊膜重建腱鞘,术后2,4,8,12周行大体和光镜观察,8周时还行肌腱粘连等级和屈趾功能测定。结果;对照组腱周形成致密粘连;实验组新建腱鞘逐渐接近正常,腱周间隙明显,屈趾功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主被动活动促进屈肌腱腱鞘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活动对屈肌腱腱鞘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44只来亨鸡等三趾趾深屈肌腱部分切断后直接缝合并切除II区部分腱鞘,按手术后活动与否随机平分成3组,A组为主动活动组,B组为被动活动组,C组为制动组,于术后1,2,3,4,8,12周各时间组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B组均有新生腱鞘形成,无致密粘连,A组的新生腱鞘明显比B组成熟,C组无新生腱鞘形成,腱周形成致密粘连,肌腱滑动度及趾关节总屈曲率示A组>B组>C组,A,B组,B,C组相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结论:早期活动是新生腱鞘形成的决定因素,主动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腱鞘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鸡肌腱断裂缝合术后肌腱与残余腱鞘和皮下组织的粘连情况。方法选择10只健康成年三黄鸡,在双侧第2、3趾制作屈趾肌腱断裂缝合、浅层腱鞘缺损的动物模型。术后2、4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获取术区1 cm范围的趾标本,用于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断裂的肌腱被纤维连接,肌腱周边纤维增生,术后2、4周,纤维增生在肌腱与皮下组织间多于肌腱与残余腱鞘间(P0.05)。组织学观察:肌腱周边有许多纤维结缔组织,肌腱与皮下组织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多于肌腱与残余腱鞘之间。结论肌腱缝合术后肌腱与皮下组织之间的粘连要多于肌腱与残余腱鞘之间。  相似文献   

11.
肌腱修复时机及腱鞘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肌腱修复时机和腱鞘处理的作用,采用60只来亨鸡双侧第三趾作实验,切断屈趾深肌腱后,根据伤后修复时间(立即、4、8、14和20天)分为A、B、C和E五组。左侧足趾作腱鞘直接闭合,右侧作切除。修复后6周末检测腱滑动距离、足趾活动度、腱愈合、腱鞘形态。结果表明早期效果最佳,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肌腱功能和愈合变差,延迟较长时间导致明显功能受损。张力下关闭腱鞘在腱愈合时并不能保持其完整性,且不能提高腱功能。研究提示肌腱损伤后最佳修复时机是早期,延迟修复在伤后3周至1个月之内虽均能施行,但应尽可能在伤后较早数日内进行,延迟期内腱修复时不主张同时直接闭合修复腱鞘。  相似文献   

12.
氦-氖激光对损伤肌腱粘连及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白来亨鸡50只,随机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40只手术。将鸡双腿第2、3趾屈趾深肌胜切断1/2,术后不固定。随机选择一侧为治疗组,另一侧为对照组。治疗组屈趾肌腱损伤处,术后24小时开始,每天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纤维光针照射20分钟,疗程最长为3周,对照组不做治疗。实验结果发现,治疗组趾活动度较对照组好(P<0.01);肌腱粘连较轻(P<0.05);组织学检查证明激光照射具有消炎、消肿、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近节指骨段屈肌腱腱鞘损伤对屈肌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只成人尸体手指近节指骨段腱鞘进行5个阶段的实验:第1阶段:腱鞘正常为对照组,第2~5阶段:依次纵行切开掌侧腱鞘中央1/4长、1/2长、3/4长及全长。将掌指关节屈曲80度位时,测量各阶段指浅屈肌腱(FDS)和指深屈肌腱(FDP)的滑动距离,比较第2~5阶段与对照组间肌腱滑动距离的百分比和肌腱力臂的变化。结果切开腱鞘中央1/4后,肌腱滑动距离、力臂均无明显变化。切开腱鞘中央1/2后,FDS腱滑动距离和力臂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切开中央3/4后,FDS、FDP腱滑动距离的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力臂平均增加8%~9%。切开全长后,FDS、FDP两腱滑动距离的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腱力臂分别增加16%和15%。结论近节指骨段腱鞘损伤长度在1/4以内,屈肌腱功能影响较小,可以不予修复;超过1/2时功能有明显影响应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14.
单线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修复趾深屈肌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单线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修复鸡的趾深屈趾肌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70只来亨鸡,右侧A组为实验组,左侧B组为对照组,每组70侧。选第三趾为手术趾,暴露Ⅱ区屈肌腱,横行切断趾深屈肌腱后采用9-0无创伤缝合线。A组采用单线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B组采用单线Kessler缝合法,两组均缝合腱鞘。术后6周手术显微镜视下观察肌腱粘连性状,术后2、4、6周在B超及光镜下观察肌腱愈合情况,术后6周扫描电镜下观察肌腱周边愈合情况,术后即刻和4周测量肌腱缝合口2mm间隙形成负荷及最大抗拉强度。结果1.粘连性状:术后6周A组肌腱粘连少于B组。2.B超:A组强回声及条状强回声出现的时间、数量较B组分别提前、增多。3.光镜:术后4周A组胶原纤维产生数量比B组明显增多。4.扫描电镜:术后6周,A组65%肌腱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之间较疏松为3级粘连,15%为4级粘连;B组10%为3级粘连,80%为4级粘连。5.A组抗间隙生成能力及最大抗张能力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线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省事、效果较佳的肌腱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指屈肌腿Ⅱc区单纯切割伤双腱修复后A2滑车不同处理对肌 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只来亨鸡随机分为二组,以鸡双足中趾为手术趾,在每趾肌腱均造成屈趾浅肌腱(FDS)、屈趾深肌腱(FDP)单纯切割伤,并行双腱修复。A组:A2滑车完整;B组:A2滑车切开;C组:A2滑车扩大。术后10周末处死动物,对鸡趾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和形态学评定。结果:Ⅱc区亚屈肌腱单纯切割伤早期双腱修复后,A2滑车切开组与A2滑车扩大组的肌腱滑动距离明显大于A2滑车完整组,屈曲功则明显小于A2滑车完整组,而A2滑车切开组与A2滑车扩大组之间坎是肌腱滑动距离还是屈曲功在统计学上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Ⅱc亚区FDS、FDP腱损伤早期双腱修复后作A2滑车切开或扩大成形术,有利于肌腱滑动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修复鞘管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32只鸡的双足为模型,做成相同的屈趾肌腱和腱鞘损伤。一侧鞘管用大隐静脉修复为实验趾,一侧直接缝合切口为对照。随机分组,分别在术后1、2、4、6和12周进行屈趾功能,大体解剖及光镜观察。结果证明:(1)实验趾的屈曲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2)大体解剖见大隐静脉修复的鞘管近似正常的解剖结构,能防止肌腱粘连,不影响肌腱愈合。对照趾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影响肌腱滑动。(3)光镜下见移植的静脉外壁与周围组织愈合好,内壁光滑与肌腱无粘连。对照趾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屈肌腱鞘部分缺损及腱鞘损伤后直接缝合两种情况下,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以来亨鸡双侧第3足趾II区屈肌腱鞘部分切除及切开后直接缝合、趾深屈肌腱部分切断后缝合为实验模型,192只来亨鸡随机分成4组:主动活动腱鞘切除组(A1)、主动活动腱鞘缝合组(A2)、制动腱鞘切除组(C1)、制动腱鞘缝合组(C2)。术后1、2、3、4、8、12周对各组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2、C2组在1周内都发生损伤区腱鞘结构消失。但A1、A2组均在手术区域形成新生腱鞘,C1、C2组腱周都形成致密瘢痕,无腱鞘或腱鞘样结构形成。A1与A2、C1与C2组间在形态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上均无显著差异;A1与C1、A2与C2组间差异显著。结论修复腱鞘在主动活动后的病理改变分三期:术后1周腱鞘变性、碎裂、退化;术后2周早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4~8周成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腱鞘再生是防止粘连的关键因素,仅仅修复腱鞘不能有效防止粘连。  相似文献   

18.
糜蛋白酶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糜蛋白酶对肌腱粘连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健康白色纯种来享鸡,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以右侧第3趾为实验对象,切断趾深屈肌腱后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实验组向鞘管内滴注4 000 U/mL的糜蛋白酶1 mL,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滴注.术后第2周、4周、6周处死动物,收集两组右侧缝合的趾深屈肌腱,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肌腱粘连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在肌腱修复术后第4周和第6周肌腱的最大载荷也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糜蛋白酶有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mRNA在术后1d开始上调,14~21d达高峰,56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d达高峰,56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脂肪组织腱鞘填充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肪组织腱鞘填充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卢全中田万成谢战勇范钦平常风廷宋海涛潘风雨王儒芬本研究目的旨在观察脂肪组织填充腱鞘在兔趾屈肌腱损伤模型中的作用,为临床工作中屈肌腱粘连选择一种预防粘连的材料。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和手术方法选用30只2.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