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粪便转铁蛋白试验(TF)和粪便隐血试验(OB)联合检测可提高肠道肿瘤的检出率。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病医院肠道肿瘤病人标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粪便转铁蛋白,粪便隐血试验及联合检测的结果,再计算两者的检出率。结果:粪便转铁蛋白试验阳性率为84.4%,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68.9%,两者联合检测时为91.1%。结论:在肠道肿瘤的检测中,粪便转铁蛋白试验敏感性明显高于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肠道肿瘤筛查试验。但是粪便转铁蛋白依旧有假阴性存在,需要两者互补检测,可提高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RF)在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蒸馏水稀释已知浓度的Hb液和TRF液,测定Hb、TRF以及Hb/TRF双联免疫胶体金法(胶体金试纸)的敏感范围。对87例临床标本进行三种试纸的临床检测,比较Hb和TRF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Hb试纸对Hb的敏感范围为0.2~2000mg/L;TRF试纸对TRF的敏感范围为0.02~2000mg/L;Hb/TRF双联试纸的各区带敏感范围分别与单一试纸的敏感范围相同。87例临床标本中,Hb试纸检出阳性25例(28.7%),TRF试纸检出阳性36例(41.3%),Hb/TRF双联试纸检出阳性48例(55.2%)。结论Hb和TRF同时用于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更好地筛检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粪便隐血免疫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在诊断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对其粪便标本进行粪便隐血检测,观察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化学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79.82%)明显高于免疫法(71.0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免疫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略高于化学法,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化学检测法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准确率较高,若患者的免疫学隐血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建议其使用化学检测法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免疫法测粪转铁蛋白和粪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诊断消化道出血提供较为便捷?准确的方法?方法:对148例本院消化科和胃肠外科经内窥镜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标本分别使用单克隆血红蛋白法和单克隆转铁蛋白法进行隐血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单克隆血红蛋白法的阳性率为60.8%,单克隆转铁蛋白法的阳性率为64.9%;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单克隆血红蛋白法的阳性率低于单克隆转铁蛋白法,在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单克隆血红蛋白法的阳性率高于单克隆转铁蛋白法?结论:单克隆血红蛋白法和单克隆转铁蛋白法的特异性均较好,但均有一定的假阴性;且单克隆转铁蛋白法更有助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5.
粪便隐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筛选指标 ,作为非损伤性检查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初筛试验。其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和免疫法两大类 ,化学法中常用的有邻甲苯胺法和愈创木酯法 ,免疫法即单克隆抗体法。化学法检测便隐血操作简便 ,但干扰因素多 ,特异性差 ,灵敏度低 ,受饮食的影响 (肉类、蔬菜、药物、维生素C、铁剂等 )常出现假阳性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的治疗和诊断。单克隆抗体法则不受饮食的影响 ,快速、简便、准确、灵敏 ,但对上消化道出血 ,由于各种蛋白酶及肠道细菌的分解作用 ,可使其出现假阴性。本文对两类三种方法作了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法(OB)、转铁蛋白法(TF)和联合法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944例临床标本分别使用转铁蛋白法、血红蛋白法和联合法进行潜血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率转铁蛋白法为9.62%,血红蛋白法为5.76%,血红蛋白法与转铁蛋白法联合检测时为11.11%。其中,TF法、联合检测法与OB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TF法与联合检测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铁蛋白法是检测大便潜血试验敏感的方法,血红蛋白法的敏感度最低。应用转铁蛋白法可以提高大便潜血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在粪便隐血试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及50例健康人的粪便标本分别用化学法(匹拉米洞半定量检测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进行隐血检测。化学法检测Hb、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Hb和Tf。结果血红蛋白化学法(以下简称化学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4.8%,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7.5%,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16.0%;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血红蛋白单克隆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7.8%,检测下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6.3%,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0%;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转铁蛋白单克隆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41.8%,检测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4.6%,检测健康组阳性率为2.0%;联合检测法(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两次同时检测,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53.7%,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70.8%,健康组阳性率为2.0%。结论粪便中的Hb与T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包括胃、肠的溃疡、钩虫病、恶性肿瘤、息肉等)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粪便隐血试验对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试验均有重要价值.以往沿用的化学法隐血试验易受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假阳性率高,特异性差.灵敏度低,近年来已逐渐被免疫法所替代[1].我们对2004年8月至2006年11月本院住院的1628例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快速免疫层析分析法进行隐血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免疫法分析粪便隐血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血红蛋白免疫法和转铁蛋白免疫法对69例消化道出血病人及30例健康人的粪便进行隐血检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3例,胃肿瘤病变14例,下消化道溃疡20例,大肠肿瘤病变12例。结果血红蛋白的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2%、71.4%、40.0%、66.7%;转铁蛋白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0%、85.7%、50.O%、83.3%;两种方法同时联合检测,其中任何一项阳性均判断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7.0%、100%、65.0%、100%。结论粪便隐血检测仍是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筛检重要手段。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的联合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有效地提高消化道出血及其恶性肿瘤病变的粪便隐血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免疫金标法便潜血试验由于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不受食物影响、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接受。但临床发现金标法由于存在“后滞”现象.对明显的柏油样便和含鲜血的呕吐物结果却为阴性.导致金标法潜血试验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比评价直肠镜下取肠液检测隐血和粪便隐血检测,揭示直肠镜下取肠液检测隐血和粪便隐血检测的差异所在。方法对本院1380例健康体检人群行粪便血红蛋白测定以及直肠镜检查和肠液血红蛋白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体检人群中粪便血红蛋白的阳性率为13.77%,肠液血红蛋白的阳性率为3.12%,查出直肠息肉的有41例。结论粪便隐血检测是消化道出血筛查的重要方法,但是容易受到肛周出血性疾病如痔疮、肛裂的影响出现假阳性。同时因为粪便隐血检查的标本依靠受检者自主排便获得,标本在肠道中存留时间过长,容易受消化酶和肠道细菌作用,或者少量消化道出血与粪便混合不匀,取样不足的情况下容易检测出现假阴性。肠液血红蛋白的检测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对107例有腹部症状病因待查患者采用免疫化学粪便隐血试验(OC--HEMODIA法)与联苯胺隐血试验进行了同步检查对比,并以结肠镜、病理活检结果为根据观察了OC-HEMODIA阳性与结肠疾病间的关系。结果显示:OC--HEMODIA阳性率(34.58%)显著高于联苯胺法(16.82%),两者比较P〈0.01;结肠癌患者OC--HEMODIA阳性率93.75%,联苯胺法50%,P〈0.025;结肠息 相似文献
15.
迅速、准确地测定人体粪便隐血,对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出血有着重要意义。现介绍粪便隐血试纸法(简称试纸法)与联邻甲苯胶法响称联苯胺法)比较,为隐血试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1材料及方法1.1试剂试纸法是单克隆隐血试纸。联苯胶法是:①1%联邻甲苯胺冰醋酸溶液。②3%过氧化 相似文献
16.
<正>粪便隐血在临床上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筛查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错误的报告还会导致误诊涉及到医疗事故。现阶段粪便隐血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免疫法。化学法隐血试验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假阳性反应[1]。近年来,免疫法在临床上得到普遍使用,免疫法与传统的化学法相比,灵敏度和特异性多有极大提高,且不受相关食物和药物的影响[2]。也有很多报道呼吁化学法和免疫法相结合[3],本试验将进一步分析,找出一套两种方法有效结合的隐血试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粪便隐血试验是诊断胃肠道出血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筛选人群中结肠癌、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一百多年来,临床隐血试验方法一直应用化学法(邻联 相似文献
18.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检测在消化道出血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血红蛋白免疫法与转铁蛋白免疫法对40例健康者及8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进行检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2例,胃癌6例,下消化道溃疡34例及直、结肿瘤9例。血红蛋白单克隆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6.9%、66.7%、32.3%、77.8%;转铁蛋白单克隆免疫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1.9%、83.3%、47.1%、88.9%;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其中任何一项阳性即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7.5%、100%、55.9%、100%。说明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9.
何志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6):1095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 2009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心血管疾病伴消化道出血患者62例,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52岁.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42例,其中肺心病13例,高血压26例,血管发育不良1例,心肌梗死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或胃管引流出咖啡色液体,便血或粪便隐血试验显示为阳性.患者中既往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20例,其中心力衰竭11例,冠心病9例.以42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为观察组,20例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1 病因和出血机制病因有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手术后病变、胃癌、胃血管异常,胃粘膜下恒径动脉出血(Dieulafoy病)等.GU和DU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种病因中占50%,居首位,DU比GU更易出血,致命性GU出血多位于胃小弯后壁侵蚀胃左动脉,DU溃蚀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分支.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包括应激性病变(创伤、手术、感染、颅脑疾病)、药物如水杨酸制剂、酒精、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改变为多发糜烂、浅溃疡.胃癌出血是由于癌组织缺血性坏死、糜烂、溃疡侵蚀血管所致.息肉型和溃疡型易出血,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