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0390骨盆前环后环骨折与骨盆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20060391小儿骨盆骨折,20060392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8例髋臼发育不良,2006039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DDH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意义,20060394保留股骨头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5例临床资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大鼠激素性坏死股骨头Runx2、Osterix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Runx2、Osterix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动态变化,探讨与骨合成代谢的关系。方法:用臀肌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强迫负荷运动的方法制作股骨头坏死大鼠模型,HE染色确定模型诱导成功,提取大鼠股骨头内总RNA及总蛋白,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时股骨头内Runx2、Osterix基因表达、蛋白合成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8、10、12周时,模型组大鼠股骨头内Runx2和Osterix基因表达、蛋白合成较正常组减少,两者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正常组的0.9621、0.3259、0.0512和0.9661、0.2026、0.0194倍,且随时间推移两者的基因表达、蛋白合成呈下降趋势。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股骨头内Runx2、Osterix 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降低,抑制骨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对MMPs/TIMPs系统的影响,及其与股骨头坏死的相互关系。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3月,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骨组织35例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骨组织21例,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均为4:3;年龄41~70岁,其中试验组平均55.34岁,对照组平均55.33岁;试验组最近2年内接受过皮质激素治疗超过3周或超过1周的大剂量冲击治疗,对照组从未接受过超过1周的激素治疗。所有标本行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HE染色及蛋白提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MMP-2、MMP-9、TIMP-1、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求出MMPS/TIMPS比值。结果 HE染色:试验组未见完整的骨小梁和骨单位,可见不连续的骨碎片,碎片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对照组可见完整骨单位由板层骨构成,板层骨连续完整,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排列,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Westernblot检测:激素组与对照组比较,MMP-2、MMP-9蛋白表达增高,TIMP-1、TI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的效应可能与其调控MMPs/TIMPs系统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成人股骨头坏死(ANF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通过检索2000年~2012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和MRI诊断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31篇文献使用软件revman4.2进行Met a分析。结果: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高于CT,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0.05(95%CI,0.03~0.09)。结论:MRI是首选的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院自1998年来收治的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7例,均采用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结果]经3~7年的随访(平均5年),采用Brumback[1]评价方法,7例患者中优6例,良1例,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采用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物联合髓芯减压、空心钛钉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本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双侧股骨头3例,右单侧7例,左单侧2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MRI检查,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11髋;C型臂X线透视下行股骨头坏死区和囊性变区定位、髓芯减压,关节镜监视下刮除坏死骨,送病理;植入由自体红骨髓与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空心钛钉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结果本组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12分法评分系统评定,优8髋,良5髋,可2髋,差0髋,优良率为86.66%。结论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植入、空心钛钉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防止股骨头塌陷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MRI、CT及X线检查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对59例(80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分别采用X线、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经病理学检查,80个髋关节中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为47个、21个及12个。CT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阳性率明显较CT和X线检查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空心加压螺钉联合臀中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对27例移位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患者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S-P)空心加压螺钉联合臀中肌骨瓣移植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36个月。骨性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5个月,骨折愈合25例,愈合率93.3%,股骨头坏死3例、其中2例骨折不愈合后期发展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另1例为内固定取出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率为10.0%。结论采用改良S-P入路对股骨头周围血供破坏小,臀中肌骨瓣移植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对提高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和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骨外科较常见的手术之一。对治疗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和(或)股骨头坏死有重大意义。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大,往往术中、术后出血较多,我科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采用硝酸甘油降压,取得了术中、术后出血量少、血压平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应用可吸收钉棒(SR-PLLA)内固定治疗10例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中,4例股骨头骨折,4例髋臼后缘骨折,两者合并存在2例,术前9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1例合并骶骼关节开放性脱位。均经髋关节后外侧或后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固定,术后持续骨牵引6周,并主动下肢屈髋活动。结果 随访平均14.5个月,按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3例,可1例,术后一年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无感染、骨折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R-PLLA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FicatⅠ、Ⅱ期,塌陷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最终都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其效果较因其他疾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要差[1].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最终都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其效果较因其他疾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 MRⅠ、CT 及 X 线检查用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对59例(80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分别采用 X 线、CT 及 MRⅠ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经病理学检查,80个髋关节中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为47个、21个及12个。CT 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 X 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Ⅰ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 X 线和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Ⅰ检查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阳性率明显较 CT 和 X 线检查高。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于2012-04诊治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左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球头、股骨假体分离导致后脱位1例。1病例报道患者,男,72岁,因左下肢疼痛及活动受限2个月、加重1周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左侧Ⅲ期,右侧Ⅱ期[1]),行左侧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右侧卧位,选择左臀部后外侧切口,行常规手术操作,术中行适度牵引、屈髋、外展、内收、后伸等检查左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下肢长度等正常,透视假体位置及髋关节无异常。术后卧床休息,左下肢着防旋鞋,进行轴向屈伸功能锻炼。术后15 d出院前复查左髋  相似文献   

16.
樊政炎  罗政强 《骨科》2017,8(3):223-226,243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城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应用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治疗的12例股骨头骨折病人,其中PipkinⅠ型5例、Ⅱ型7例,收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以及病人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病人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为52.0~85.5 min,平均为6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380.0 ml,平均为262.0 ml;住院时间为8~20 d,平均为13 d;随访时间为18~54个月,平均为24个月.所有病人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平均为15周,无股骨头坏死、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其中1例PipkinⅡ型病人因骨折粉碎较重合并软骨面损伤出现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关节炎.根据髋关节Harris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小,对股骨头的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适用于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髋臼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可吸收钉棒(SR—PLLA)内固定治疗10例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中,4例股骨头骨折,4例髋臼后缘骨折,两者合并存在2例,术前9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1例合并骶髂关节开放性脱位。均经髋关节后外侧或后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固定,术后持续骨牵引6周,并主动下肢屈髋活动。结果 随访平均14.5个月,按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3例,可1例,术后一年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无感染、骨折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R—PLLA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院 1990~ 2 0 0 0年收治 12例髋关节脱位 ,全部麻醉下手法整复后患者仍感局部疼痛不适 ,关节活动受限 ,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合并髋臼或股骨头骨折 ,臼内有游离骨块 ,经及时手术治疗 ,部分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另有一些遗留后遗症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 ,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 19~5 2岁 ,平均 2 9岁 ,同时合并髋臼与股骨头骨折者 5例 ,合并髋臼骨折 4例 ,合并股骨头骨折者 3例。 12例中臼内有游离骨块占 7例 ,股骨头骨折块大于头体积的 1/4 ,骨折块不在臼内者占 3例 ,大于髋臼后壁 40 %的骨折块且不在臼内者 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同时应用降脂、抗凝药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 选用大白鼠60只,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A、B、C、D组,A、B、C组给予不同的药物,D组不给药,空白对照。实验8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并用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①光镜下B、C两组较A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A组接近D组。②电镜下B、C两组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较多见于A组,A组接近D组。③C组凋亡骨细胞多见于其它组,A组接近D组,A组BcL-2表达多于其它组。结论 大剂量应用激素同时给予降脂、抗凝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降脂药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坏死和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股骨头骨骺滑脱症(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SCFE)病因多样,股骨后倾、股骨及髋臼解剖形态变化等因素被认为是SCFE发生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报道SCFE患者的股骨头髋臼覆盖度及深度增大,然而学术界对髋臼后倾与SCFE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尚无定论,单侧SCFE患者对侧未患病髋关节的髋臼形态及其与对侧滑脱进展之间的关系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髋臼深度、股骨头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