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时限利伐沙班在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防治中的作用,评估不同疗程时间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40例单侧初次行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利伐沙班疗程时间不同分为A(14d)组和B(35d)组,每组各70例。A组男32例,女38例;平均(63.8±8.22)岁,BMI(24.32±4.45)。B组男31例,女39例;平均(64.2±9.02)岁,BMI(25.80±4.53)。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可比性强。A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时间为14d,B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时间为35d。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5d凝血四项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14、35d D-二聚体(D-Dimer)情况以及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事件发生率 A组11.43%(8/70),B组4.29%(3/70),B组的血栓施加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 (P<0.05)。结论 利伐沙班的服用时间延长至35天更能有效预防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全髋置换术(THA)或全膝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方法检索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数据库、研究转化临床实践(Turn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TRIP)医学数据库、系统性评价Cochrane数据库、OVID、Web of science、MEDLINE以及EMBASE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7年9月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预防THA或TKA术后DVT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章,评价临床疗效主要转归结果是任何形式的DVT,次要转归结果是伤口并发症(伤口延迟渗出、感染)。 结果共纳入14篇文章,其中5篇I级研究证据的文章,9篇Ⅲ级研究证据;证据级别高的1篇RCT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TKA术后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支持阿司匹林相较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者达比加群酯对THA或TKA术后DVT预防效果要差的证据尚不充分;与阿司匹林相比,利伐沙班可以使得TKA或THA术后的无症状DVT发生率下降,但是否能够预防有症状的DVT,目前证据尚且不足;与阿司匹林相比,THA或TKA术后使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伤口并发症要更高。 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除了当前的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外,阿司匹林也许能成为THA或TKA术后DVT预防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n=156)和实验组(口服利伐沙班,n=156).检测术前及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B超检查评价DVT的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肺栓塞、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等并发症,记录术后24 h内切口引流量.结果两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术后24 h两组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抗凝效果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钙,且不增加潜在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延长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延长应用利伐沙班预防VTE的情况,与短期应用利伐沙班抗凝进行比较,观察术后VTE的发生率,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利伐沙班不增加术后出血量,延长应用利伐沙班组与短期应用利伐沙班组VTE的发生率分别为2.2%和1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无明显的出血倾向,并可有效预防术后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新的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在中国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有待证实。目的:分析依诺肝素与利伐沙班在一期单侧TKA术后的抗凝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行一期单侧TKA患者75例,前瞻性随机分为A组(术后使用2周依诺肝素抗凝)、B组(术后先后使用2周依诺肝素抗凝及2周利伐沙班抗凝)和C组(术后使用4周利伐沙班抗凝)。结果:3组患者间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及术后2周HS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2周下肢周径变化最大值等指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均未发现明显血栓形成,但A组术后4周时1例患者出现术侧腓肠肌内肌间静脉血栓,经单纯抗凝治疗6周后血栓消失。术后2周内A组及B组术后皮下淤斑最大面积显著大于C组(P〈0.05),而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依诺肝素及利伐沙班在预防TKA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方面均有良好效果,但依诺肝素抗凝后皮下淤斑现象较利伐沙班更明显。术后抗凝2周可能不足以预防迟发性VTE。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评价两者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VTE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84例行THA和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利伐沙班组48例,男13例,女35例;平均年龄63.9岁;THA 25例,其中1例行双侧置换术;TKA23例,其中10例行双侧置换术.LMWH组36例,男1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2岁;THA 16例,其中5例行双侧置换术;TKA 20例,其中6例行双侧置换术.THA患者术后第1~35天、TKA患者术后第1~14天,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1次/d,口服;LMWH组给予LMWH 0.4 mL,1次/d,皮下注射. 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随访.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20.8%(10/48),LMWH组DVT发生率为25.0%(9/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4,P=0.65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 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THA、TKA后下肢DVT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与LMWH相当,且不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不同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每日1次利伐沙班口服10 mg×10 d;对照组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000 IU×10 d。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发生DVT 1例,发生率均为3. 33%。术后第10天,PT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D-二聚体、APTT、Hb、P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发生,但利伐沙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A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2.6岁;达肝素钠注射液组(B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3.4岁。A组术后12h开始每日口服10mg利伐沙班片,至术后2周。B组术后12h开始每只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 U,至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变化值。术后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血栓形成。 结果 65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12. 3%。A组3例发生无症状性DVT;B组5例发生DVT(其中症状性DVT 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2,P=0.422)。两组患者出院后共有5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以及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PT、APTT、D-二聚体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术后发生伤口局部血肿。 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片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服用方便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出院后仍有相当比例的DVT发生,术后使用2周的抗凝时限仍不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抗血栓方案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腔内支架植入治疗的106例ASO患者,根据术后抗血栓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n=48)和对照组(n=58),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氯吡格雷片,利伐沙班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利伐沙班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6、12个月,利伐沙班组患者一期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栓塞发生率、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利伐沙班组患者APTT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腔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提升术后一期通畅率,预防术后急性动脉栓塞及大截肢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糖尿病是否会增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 实验纳入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间,在本组行TKA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将其分别纳入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在术后第3、14天,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比较两组间下肢DVT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糖尿病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 共358例患者被纳入实验.术后14 d内,糖尿病组有52例患者发生下肢DVT,非糖尿病组有146例患者发生了下肢DVT(P〈0.05).糖尿病组有16例患者的血栓发生在手术对侧的肢体,非糖尿病组有50例(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71倍 [95%CI(1.183-6.212),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率、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本实验中,糖尿病患者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苗绍刚  张锡光  陆景华  杨阳  鲁宁 《中国骨伤》2015,28(10):893-896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83例;年龄48~76岁。按抗凝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52±13.42)岁;低分子肝素组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4.37±11.81)岁;利伐沙班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83±12.04)岁。分别观察3组患者术后6、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包括切口瘀斑、切口血肿等局部并发症,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出血事件).结果:阿司匹林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2例;低分子肝素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3例;利伐沙班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0例,出血并发症11例。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利伐沙班组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疗效相近。利伐沙班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安全性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Meta分析方法研究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膝前痛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关于保留髌骨行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TKA的相关文献,按照特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四篇随机对照研究.分析表明髌骨周围电灼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TKA患者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无影响[RR=0.76,95%CI (0.59,1.00),P=0.05],但是可以改善其的Feller髌骨评分[MD=1.15,95%CI (0.74,1.55),P〈0.01],KSS评分系统-膝关节评分[MD=1.30,95%CI (0.23,2.37),P〈0.05]和KSS评分系统-膝关节功能评分[MD=1.45,95%CI (0.08,2.81),P〈0.05].结论 在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髌骨边缘电灼去神经化能改善术后膝前痛和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合适病例,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是否可以降低其术后感染率。方法对1994年至2009年本组所有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是否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分为两组,分析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基础疾病、HSS评分、手术时间的差别,对其中的差异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影响TKA术后感染的因素,并对感染病例进行感染时问、致病菌、药敏结果等分析。结果抗生素骨水泥组相比于非抗生素骨水泥组,其感染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8/945vs5/701,x^2=0.0913,P〉0.05)。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骨水泥应用并不能降低感染率[OR=1.241,95%CI(0.402,3.834),x^2=0.140,P〉0.05]。13例感染病例分析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38%,传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仅占23%,临床常用的庆大霉素骨水泥无法完全覆盖。结论对抗生素骨水泥的使用仍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以及抗生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董文君  钱燕 《骨科》2016,7(5):364-36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限利伐沙班预防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评估不同时限应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利伐沙班的时限不同分为2周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14 d)和5周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35 d),每组70例。2周组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63.80±8.2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4.32±4.45)kg/m2。5周组男31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64.20±9.02)岁,BMI为(25.80±4.53)kg/m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5 d的凝血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14、35 d时D-二聚体情况以及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轻微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2周组的血栓发生率为11.43%(8/70),5周组为1.43%(1/70),5周组显著低于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387)。结论利伐沙班的服用时间延长至35 d能更有效地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局部浸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多模式镇痛(M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80岁)随机分为两组:局部浸润镇痛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手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局部浸润镇痛组(n=30),于假体安置完成,缝合关节囊前于关节囊周围、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5g/L,80ml,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n=30)直接缝合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使用静脉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观察2组患者术后4、24、48、72h和出院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术后24、48、72h及出院时术侧髋关节活动度,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后48h内局部浸润镇痛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58,P〈0.05),48h以后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疼痛程度稍低于对照组,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0,P〉0.05)。局部浸润镇痛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21,P〈0.05);术后24h内局部浸润镇痛组要求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人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局部浸润镇痛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局部浸润镇痛的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THA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而不增加THA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多模式镇痛是老年患者THA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