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障碍中居于首位[2],平衡功能是站立与步行的必要条件。虽然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后恢复了步行功能,但是平衡和步态障碍在慢性期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躯干肌群的收缩调整对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脑卒中后患者躯干位置感觉和躯干肌力降低显著影响其平衡功能。有研究报道,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中的抗阻骨盆前方上提和后方下掣能够增强躯干下部肌力,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的行走[4]。因此,本研究探究PNF躯干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患者约有50%存在偏瘫上肢本体感觉下降或缺失[1],本体感觉障碍是制约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2],影响进食、穿衣、修饰等以上肢功能为主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多临床研究表明[3—5],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然而,罕有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影响的报道。本研究观察了基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作用,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对50例脑卒中患采用Rood、Bobath、Brunnstrom方法和50例加用PNF技术(本体促进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加用PNF技术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体会到PNF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70%—80%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成为脑卒中后明显的后遗症之一,而手功能的恢复更为困难[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难以实现,故目前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成为目前康复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调控内脏活动,以使患者对自身肌肉收缩予以有效控制,运动导向性训练依据功能缺陷,行针对性治疗措施[3]。本文将两者同步结合起来,用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旨在明确应用优势,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1],但国内对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收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资料,对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主要因素,为制订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明显提高,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肢体运动等各种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则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将中西医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其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PNF技术联合拮抗肌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拮抗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PNF技术,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分别评定上肢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上肢的痉挛程度均较前降低(P<0.05),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拮抗肌针刺可有效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痉挛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基于半球间抑制模型[1],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2].脑卒中后残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比例明显高于下肢[3],即使经过常规康复治疗后,仍有50%~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4...  相似文献   

12.
康杰  叶川东  朱英 《中国康复》2010,25(5):340-342
目的:研究环状加压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急性期阶段偏瘫上肢恢复的影响。方法: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加强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接受PNF治疗。加强组在PNF治疗的同时进行环状加压治疗。均于治疗前、治疗3及6周、随访6及12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FMA),Action Research Arm和Barthel评分评定患侧上肢功能。结果:治疗后的各时间点,以上各项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加强组在随访的6~12个月,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中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其各项指标评分对照组均明显低于加强组(均P0.05,0.01)。结论:环状加压结合PNF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Fugl-Meyer评分在1年后仍持续上升。提示脑卒中早期给予最佳干预措施有潜在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PNF训练,绳带组接受PNF绳带训练,联合组接受PNF绳带训练和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THUE-HK、FMA-UE和MBI评分均提高(t> 2.167, P <0.05),联合组优于绳带组(P <0.05),绳带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PNF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互动式头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某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PNF治疗,观察组予以PNF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50%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联合PNF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提高患者恢复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经过康复训练后,80%-90%的患者下肢可实现步行功能,但仍约有2/3的患者遗留有一侧上肢功能障碍,中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1],而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2],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恢复及实用能力是目前康复治疗中急需解决和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丽等[3]研究通过作业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及物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取得了一定的康复效果,但在临床作业治疗中方法较少且单一,缺少趣味性,本文旨在研究应用E-LINK综合评估和训练系统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声音、视觉、运动等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应用PNF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技术)肢体训练在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中的疗效。方法以我院5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治疗组,同期同病4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物理及传统康复治疗等,此外治疗组还接受PNF技术的肢体训练。结果治疗组患者接受PNF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评估,疗效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NF技术的肢体训练方法 ,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采样,横断面的设计来评价44例脑卒中患者接受PNF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PNF-CRAC)技术训练前后患者膝关节肌肉的sEMG信号。结果PNF-CRAC技术具有很好的兴奋扩散作用,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膝主动肌的兴奋性和运动控制能力。结论PNF-CRAC技术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相结合的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组,各30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估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单纯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可有效加快急性期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治疗进程,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利凯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2):111-115
<正>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且常常作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作为康复后期的难题,已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迫切需求。目前,对于上肢功能的康复理念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作业治疗,而是不断引进新的中枢干预治疗技术[2],实现对受损脑区与上肢功能脑区的刺激,已在临床应用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