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掌握SD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方法,观察神经元形态学特点,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方法:新生SD乳鼠,剥离海马,胰酶消化,接种,1 d换为Neurobasal培养基;小鼠抗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兔抗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为一抗,免疫细胞化学法计数阳性细胞百分率并显微摄影;1%甲苯胺蓝、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原代培养神经元6~8 h内开始贴壁,培养5~7 d突起增粗增长,连接成网,以多极神经元为主,胞体呈三角形、梭形、椭圆形;MAP-2、NSE染色为棕褐色,经鉴定神经元纯度达90%左右;细胞经历生长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细胞核大而圆,HE染色胞核深蓝色,胞浆红色,胞体中可见尼氏颗粒。结论:相差显微镜下神经元形态多样,MAP-2、NSE染色阳性细胞,HE染色细胞核呈深蓝色,胞浆为红色,尼氏体位于细胞质内,神经突起内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鱼藤酮皮下注射对大鼠行为学及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探讨鱼藤酮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适宜造模条件.方法 Lewis大鼠分别给予鱼藤酮不同剂量(1.0、1.5和2.0 mg/kg/d)皮下注射共28 d.应用旷场实验和斜板实验分别测定大鼠的运动功能和协调性,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存活率随鱼藤酮注射剂量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鱼藤酮2.0 mg/kg组大鼠体重最先明显降低,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各模型组大鼠均出现显著的体重降低.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鱼藤酮组大鼠跨格次数和站立次数均明显下降.斜板实验结果显示,鱼藤酮1.5 mg/kg组大鼠在斜板的停留角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小.鱼藤酮1.5 mg/kg组大鼠脑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鱼藤酮1.5 mg/kg皮下注射28 d,大鼠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而死亡率相对较低,因此是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过表达DJ-1是否缓解鱼藤酮致SD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黑质致密部注射携带DJ-1、LacZ或者GFP-DJ-1、GFP的腺相关病毒颗粒,4周后注射鱼藤酮。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基因表达情况,并检测 TH阳性神经元数量,验证DJ-1保护作用。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鱼藤酮损伤4周时,可见过表达DJ-1组大鼠损伤侧黑质的TH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单纯鱼藤酮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检测动物损伤侧黑质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mTOR的表达和LC3 Ⅱ/Ⅰ的比值,发现DJ-1过表达组中Beclin1与LC3 Ⅱ/Ⅰ的比值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mTOR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J-1能抵抗鱼藤酮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DJ-1能上调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鱼藤酮慢性中毒致大鼠纹状体及海马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情况.方法 采用微量渗透泵背部植埋的方法,建立大鼠鱼藤酮慢性中毒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利用Fluoro-jadeB复合荧光尼氏双染法检测纹状体及海马变性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改变情况.结果 微量渗透泵植埋后鱼藤酮中毒大鼠出现明显的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取脑组织染色,可见纹状体和海马内出现大量的阳性变性细胞,阴性对照组未出现相关改变.结论 和传统的鱼藤酮皮下注射法比较,微量渗透泵背部植埋法是建立鱼藤酮慢性中毒模型较为理想的方法.鱼藤酮对纹状体和海马神经元具有显著的损伤作用,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由鱼藤酮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5月,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按随机区组法分为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鱼藤酮组、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脑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黑质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P47phox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脑黑质区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4组大鼠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藤酮组大鼠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低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P<0.05);治疗组大鼠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低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高于鱼藤酮组(P<0.05)。4组大鼠脑黑质区SIRT3、P47phox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藤酮组脑黑质区SIRT3表达水平低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P<0.05);治疗组脑黑质区SIRT3表达水平低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高于鱼藤酮组(P<0.05)。鱼藤酮组脑黑质区P47phox表达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P<0.05);治疗组脑黑质区P47phox表达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低于鱼藤酮组(P<0.05)。4组大鼠脑黑质区RO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藤酮组大鼠脑黑质区ROS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P<0.05);治疗组大鼠脑黑质区ROS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姜黄素组,低于鱼藤酮组(P<0.05)。结论 姜黄素可有效拮抗鱼藤酮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通过促进SIRT3的表达清除小胶质细胞源性ROS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前脑缺血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纹状体、皮层细胞损伤情况。方法 :夹闭wiste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TUNEL染色。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不同时间脑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 ,海马最明显 ,神经元坏死从第二天后不再增加。结论 :脑缺血可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 ,不同神经元耐受缺氧能力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鱼藤酮对大鼠中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及松果菊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松果菊苷干预组。运用鱼藤酮2.75mg/(kg·d)腹腔注射4周的方法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腹腔每日注射同等体积不含鱼藤酮的溶解液;干预组除注射鱼藤酮外,分别给予松果菊苷20、40、80mg/(kg·d)灌胃处理。运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测量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采用试剂盒检测其肝、肾损伤的指标,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染色观察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比色法测定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鱼藤酮模型组肝、肾损伤的指标明显上升(P〈0.05),mNSS升高(P〈0.01),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P〈0.05),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松果菊苷低、中、高剂量组肝、肾功能没有显著改善(P〉0.05),但mNSS显著降低(P〈0.0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增加(P〈0.05),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也增加(P〈0.05),以上保护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鱼藤酮能引起大鼠严重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以及肝、肾等组织的损伤,松果菊苷可以选择性地改善其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纹状体、皮层细胞损伤情况。方法:夹闭wiste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应用TUNEL染色。结果:短暂性脑缺血不同时间脑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海马最明显,神经元坏死从第二天后不再增加。结论:脑缺血可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不同神经元耐受缺氧能力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后 ,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电针组、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用 Allen改良法撞击致 SD大鼠脊髓 T12 损伤 ,分别予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 ,连续治疗 30天。应用 HE染色观察伤后 30天伤段脊髓空洞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5 )。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伤段脊髓空洞面积明显小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1 )。结论 :电针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SD大鼠单纯心理应激的动物模型,探讨单纯心理应激对SD大鼠颞下颌关节组织结构的影响,为TMD的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选取7周龄雌性SD大鼠54只,设立心理应激组、足部电击组(不作为本实验的观察对象)及空白对照组,通过旁观电击实验建立SD大鼠单纯心理应激的动物模型,采用旷场实验等方法观察其行为改变.分别于实验后1、3、5周处死各组SD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学改变.结果 SD大鼠单纯心理应激动物模型构建有效.病理检查显示心理应激组SD大鼠髁突软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其中心理应激组Ⅱ最为严重,表现为髁突软骨胶原纤维松解、断裂并形成大小不一的裂隙.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SD大鼠单纯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具备了良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长期的单纯心理应激可导致SD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组织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用逆行荧光素标记法,对大白鼠皮质红核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内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观察,发现皮质红核神经元主要集中在6、4、3、1区,10区的尾侧部及7、18的吻侧部亦有少量存在。该研究对解释锥体外系的复杂生理功能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鱼藤酮是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体I的经典抑制剂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当鱼藤酮作用于活体的动物或细胞 时,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ROS生成增加,蛋白质、脂质、核酸遭受氧化损伤。以线粒体与ROS的生成、鱼藤酮促 线粒体ROS生成机制、鱼藤酮促DNA损伤机制为中心,阐述鱼藤酮致线粒体氧化损伤的相关作用和机制;同时探讨 鱼藤酮作用下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及其可能存在的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鱼藤酮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建立帕金森病样病变细胞模型,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对其作用及机制。以不同浓度的FGF21对鱼藤酮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模型进行干预,MTT法检测神经细胞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析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FGF21及鱼藤酮对神经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的影响;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FGF21及鱼藤酮对神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作用。结果显示:FGF21能够减少鱼藤酮致神经细胞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缓解鱼藤酮引起的神经细胞TH和α-syn水平的异常,同时降低神经细胞内异常ROS水平,提示FGF21可能通过调控氧化应激进而缓解鱼藤酮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重复注射鱼藤酮对中枢多巴胺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小剂量鱼藤酮长期暴露对大鼠和小鼠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特点。方法 昆明小鼠和Wistar大鼠每日腹腔注射鱼藤酮(Rotenone),连续40d。用小鼠攀爬笼检测阿扑吗啡(AFO)诱导的定型行为,以HPLC法检测血浆和脑组织鱼藤酮浓度以及脑皮层和纹状体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结果 注射鱼藤酮20d,大鼠脑皮层和纹状体鱼藤酮明显蓄积,APO诱导的小鼠攀爬行为显著下降,纹状体DA和DOPAC含量也显著降低。鱼藤酮暴露20d和40d,纹状体DA和DOPAC含量均显著下降,且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 重复注射鱼藤酮显著降低动物中枢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并导致DA神经行为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辅酶Q10能有效抑制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酶Q10对鱼藤酮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孕 14 d的胎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以不同剂量的鱼藤酮建立细胞凋亡模型.通过 TH 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测定LDH值以了解细胞活力.以罗丹明123染料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结果:鱼藤酮干预多巴胺能神经元24 h后,细胞活力及△Ψm均明显下降,与0 nmol/L鱼藤酮组比较,15 nmol/L及30 nmol/L鱼藤酮组的LDH值(U/ml)显著增加(P<0.05),其△Ψm(%)则明显下降(P<0.05);辅酶Q10 12 h能显著缓解细胞△Ψm的下降,与15 nmol/L鱼藤酮组比较,50 μmol/L 及100 μmol/L 辅酶 Q10预处理组的△Ψm(%)明显上升(P<0.05).结论:辅酶 Q10能有效抑制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研究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0、10、25、50、75和100 nmol•L-1),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鱼藤酮处理PC12细胞24、48和72 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α-synuclein 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后PC12细胞形状不规则,突起增多变长,细胞间连接增多;染毒后细胞突起结构逐渐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50 nmol•L-1鱼藤酮作用24 h后PC12细胞活力开始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浓度增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活力亦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浆中出现棕色的类圆形α-synuclein染色阳性颗粒;免疫荧光显示,胞浆中有α-synuclein标记的强绿色荧光的蛋白聚集。染毒细胞逐渐呈现出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状态。结论: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类包涵体样蛋白聚集并诱导细胞凋亡。α-synuclein 代谢异常及细胞凋亡可能在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较为理想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5~7天SD大鼠,分离小脑皮质,胰酶消化后差速贴壁,种植在预先涂有左旋多聚赖氨酸的培养板内,第3天加入阿糖胞苷纯化神经元;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荧光技术鉴定神经元。结果:细胞存活率达(98±1.07)%;24 h内基本贴壁;第3天细胞突起增多、变长;培养6~8天,细胞突起交织成网,形成典型的神经细胞网络;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鉴定神经元细胞占90%左右。结论:实验获取神经元纯度较高,是小脑颗粒神经元体外培养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鱼藤酮慢性中毒大鼠尾核脑区及血浆的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Wistar大鼠每日皮下注射0.335、0.670、1.005mg/kg鱼藤酮共90d。于30、60、90d处死动物,分离血浆和尾核脑组织,以生化方法测定NOS活性和NO含量。结果 在鱼藤酮中毒规律脑组织中NOS活性和NO含量增加,增加程度因中毒剂量的提高而升高、随中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 长期接触鱼藤酮导致血浆和尾核脑组织NOS活性和NO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