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 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139例患者有眼动脉段动脉瘤149个,动脉瘤径平均为(6.4±0.5)mm。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01个,Solitaire支架32个,Lvis支架4个,Tubridge支架12个。术后即刻影像学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02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4.3%),缺血事件4例,其中术后出现肌力Ⅰ级1例,Ⅲ级2例,术后突然出现短暂性患侧失明1例;占位效应导致视力下降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6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29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135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115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132例,mRS 0~2分130例(98.5%),mRS 3~6分2例(1.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安全可行,但栓塞效果仍需长期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共计77例。男34例, 女43例, 年龄中位数59(23~81)岁。根据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复查造影结果, 评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 术后即刻行Vaso-CT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出院后6个月复查DSA, 将动脉瘤转归分类为:治愈、稳定和复发。结果 77例动脉瘤中共87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 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 改良RaymondⅠ级19例(24.7%), Ⅱ级10例(13.0%), Ⅲa级48例(62.3%)。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例, 1例支架移位, 2例为血栓事件。术后DSA复查47例, 其中改良RaymondⅠ级38例(80.9%), Ⅱ级2例(4.3%), Ⅲa级7例(14.9%)。与术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 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16例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的囊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结果及其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破裂动脉瘤3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均为宽颈动脉瘤且瘤颈或瘤体累及分支动脉。(1)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发生缺血并发症,原因为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13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4~24个月,中位数6.0(5.5,8.5)个月],其中10例达到完全栓塞,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1例保持稳定,1例瘤颈少量复发。(3)15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4~36个月,中位数19(12,24)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1分,无一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累及分支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安全、有效,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 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0)岁,术前均经DSA证实为单发颅内动脉瘤。于术后1~2年,对所有患者采用3.0 T时间飞跃法MRA(TOF-MRA)和对比剂增强法MRA(CE-MRA)进行影像学随访,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动脉瘤栓塞效果(稳定、进一步栓塞、再通/复发)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进行比较。结果 (1)TOF-MRA、CE-MRA及TOF-MRA结合源图像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效果与DSA的一致性比较,分别为一致性较差(Kappa=0.039,P=0.002)、一致性中等(Kappa=0.582,P0.01)、一致性较高(Kappa=0.615,P0.01)。(2)TOF-MRA及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与DSA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171,P=0.211;Kappa=0.376,P=0.010)。(3)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TOFMRA结合源图像和CE-MRA对动脉瘤栓塞情况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75.0%(24例)和71.9%(23例),TOF-MRA分别与TOF-MRA结合源图像及CE-MRA比较,准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03;χ~2=7.63,P=0.006);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4)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和CE-MRA对载瘤动脉通畅性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和62.5%(20例),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结论 3.0 T 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效果的准确率优于TOF-MRA,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无创检查,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相当,但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性均较低。对于MRA检查阳性或不确定性结果,应进行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国产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7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4例均为大型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大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①对7例(7个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对5例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置入1枚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1例椎动脉瘤置入第1枚支架内漏明显,再置入1枚支架后好转。②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1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痊愈。其他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5~12个月对7例患者均行临床及DSA随访,均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有内漏者,1例消失,1例仍有少量内漏,但较术后即刻明显好转;7例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5例术后45~55个月再获得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例失访,1例非动脉瘤性死亡。结论对部分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