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68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表现,术前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对患者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对所有动脉瘤顺利夹闭,无开颅相关并发症。门诊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58例(85.3%),无植物生存或死亡病例。结论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夹闭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42例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夹闭术治疗。结果按GOS评分治愈或良好36例,致残4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术中减轻下丘脑穿动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1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结果显微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20例,术后COS评定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组。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手术效果,根据简易精神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颞浅动脉损伤和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对照组少,颞肌萎缩和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注意力和计算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结论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能有效减少术中脑挫伤、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CoAA)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据前交通动脉和双侧A2段形成的A2开放平面朝向选择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的ACoAA病例资料,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该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结果 12例患者的ACoAA均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优势A1段动脉均显露良好.术后随访4~29个月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或再破裂,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5分11例,4分1例.结论 ACoAA可经非优势A1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是一种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们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并应用显微技术切除 13例颅眶沟通肿瘤 ,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共收治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17~ 6 5岁。病理诊断脑膜瘤 7例 ,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各 2例 ,视神经胶质瘤、转移瘤各 1例。眼球突出 12例 ,视力下降 7例 ,眼球活动障碍 4例 ,复视 5例。 CT扫描 13例 ,MRI检查 8例 ,DSA9例。肿瘤全切 12例 ,次全切 1例。手术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开颅 ,采取以下 4种方法开眶 :1扩大眶顶骨缺损开眶 :暴露肿瘤后 ,沿肿瘤周边放射状切开肿瘤…  相似文献   

8.
马全锋  王宏  薛凯  罗斌 《山东医药》2010,50(2):48-49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8例,术中采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动脉瘤塑形、组合夹闭等综合手段完成动脉瘤夹闭。结果本组术后恢复优良6例,轻残1例,重残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有效,术中综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个体化原则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改良额颞颧弓(FTZ)开颅,结合深部骨质切除对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显露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利用10例尸头标本行10侧FTZ开颅,借助显微磨钻,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前、后床突及部分岩骨等,用于显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尤其基底动脉、对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同时行10侧标准翼点入路暴露上述结构。结果改良FTZ入路较常规翼点入路可更好暴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结论改良FTZ入路可用于处理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动脉瘤,并且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翼点入路侧别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75例翼点入路夹闭的Hunt-HessⅢ级及以下单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术前通过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利于暴露侧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手术侧别选择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夹闭比例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左右侧及血管造影时不同A1优势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情况及临床预后。结果 (1)左侧A1优势患者56例(74.7%),采用左侧翼点入路夹闭30例,右侧翼点入路夹闭26例;右侧A1优势患者19例(25.3%),采用右侧翼点入路夹闭15例,左侧翼点入路夹闭4例。(2)术中动脉瘤暴露满意,与术前三维DSA影像模拟情况相符;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9(8,11)d;6例(8.0%)术后出现症状性脑梗死,1例(1.3%)并发颅内感染;65例术后复查头部DSA或CT血管成像,完全夹闭62例(95.4%),瘤颈处有残余3例(4.6%);出院时GOS评分5分69例(92.0%),4分3例(4.0%),3分3例(4.0%)。(3)左右侧及是否A1优势侧入路,患者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夹闭比例、术后住院时间、出院时GO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术前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利于暴露侧行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顺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牛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mm,范围1.39~32.04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mm,范围1.30~44.88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mm,42.7%(230/539)≤5mm,70.3%(379/539)≤7mm,90.2%(486/539)≤10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mm组,〉5~10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量表,及影像学资料如动脉瘤部位、大小以...  相似文献   

18.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