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百色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4年百色市12个县(区)流动人口疟疾疫情资料、防治工作年报及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百色市2008-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8例,年均发病率为0.171/10万.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例,为2008年报告;输人性疟疾病例47例,占病例总数的97.917%;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2008年报告l例,元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2008-2014年百色市共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人47 820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45例,阳性率0.094%;血检疟原虫阴性,临床诊断为疟疾有2例;外出务工回归人员疟原虫阳性率远高于外来人员(x2=29.432,P<0.0l);病例分布于百色市50%(6/12)的县(区),其中隆林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1.702%(29/47);病例全部为男性,主要集中于20~49岁年龄组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3.617%(44/47);工种以修电站、水利和挖矿、淘金为主,两者占病例总数的80.851%(38/47);病例无明显季节分布;病例感染来源非洲、东南亚占病例总数的93.617%(44/47).结论 百色市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高疟区务工返回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是消除疟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区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广西片区8市县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占全广西病例总数的7.27%(16/220),比2011年占全广西病例比例(15.18%)下降了52.09%;年发病率为0.02/万,与2011年持平。全年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病人17 595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7 33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16例,阳性率为0.22%,其中间日疟6例,恶性疟9例,三日疟1例;病例分布于玉林市、陆川县、容县、北流市、桂林市、全州县,所报告16例疟疾病例均为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感染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2012年广西片区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对到非洲、东南亚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的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2年桂林市的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桂林市所辖五城区2012年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桂林市居民发热患者血检623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116人次,检出7例疟原虫阳性,阳性率为6.0%,较2011年的4.4%有所上升.7例阳性病例中,有恶性疟6例(死亡2例),间日疟1例.结论:2012年桂林市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较2011年增多,且以恶性疟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德保县1995~2011年疟疾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2011年疟疾监测数据、疟疾疫情和疟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11年全县共检出疟疾123例,年发病率从1995年1.32/万下降至2008~2011年均为0。常住户口发热病人血检280 897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0.002%。流动人口血检6 920人次,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1.69%。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全县疟疾病例总数95.12%(117/123),其中外出回归本地居民检出的病例数占输入疟疾病例总数97.44%(114/117)。结论输入性疟疾是巩固防治成果的主要威胁,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荆州市2006-2015年疟疾流行特点,为开展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荆州市2006-2015年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荆州市2006-201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95例,其中间日疟49例(51.58%),恶性疟30例(31.58%),未分型16例(16.84%);年平均发病率为0.16/10万,死亡2例,均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男性发病远多于女性(P<0.001),平均年龄为(44.47±16.59)岁,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6.32%;2006-2015年除10月份无输入病例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但无较为集中的趋势;2006-2015年荆州市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荆州区2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3.16%;输入性病例大多来自非洲,占69.23%.结论 输入性疟疾已成为荆州市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宜昌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提供参考.方法 对宜昌市7年间疟疾报告病例监测数据收集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共报告疟疾病例101例,分布在全市的12个县(市、区),平均年报告发病率为0.35/10万;输入性病例占97.03% (98/101),分别来自非洲(74.49%)及东南亚国家(25.51%);间日疟占67.33%(68/101);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在构成上逐年增多;来自不同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分型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病例以间日疟为主,占88.00%(22/25),输入地区为非洲国家的病例恶性疟构成比较东南亚高;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6月、1月为高峰月份,病例数占29.70%(30/101);城区病例构成比最高(57.43%);男女性别比为32.67:1 (98/3),年龄构成上以“30岁~、40岁~”为主(72.20%),职业以工人、农民构成为主(80.20%).结论 宜昌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形势严峻,且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有上升趋势,在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同时,需提高镜检能力、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凌云县疟疾流行趋势,为消除疟疾后继续巩固成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凌云县1951-2015年疟疾发病数、发热血检及居民普查血检调查、媒介调查、疟疾病人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5年凌云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57 619例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57.5/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22.42%;死亡52人,病死率0.09%.1980-2015年居民发热病人血检405 854人,阳性753例,其中间日疟占77.42%(583/753),恶性疟占22.44%(169/753);荧光抗体阳性率由1988年的1.4%(7/500)降至2000-2009年的0.62% (23/3 725);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蚊种.通过几十年来的综合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58年的316.05/万下降到1985年的1/万以下,于2000年10月份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目标.从2005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所报告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4年12月通过百色市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 落实疟疾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将继续加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泰州市2008—2016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本地区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监测方案。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6年泰州市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发热病人血检、疟疾专报系统中个案调查表、临床医生对疟疾诊治知识掌握水平、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6年泰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95例,其中间日疟42例,恶性疟214例,三日疟6例,卵形疟32例,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295例疟疾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72例,临床诊断病例23例。从2011年起,除1例输血感染外,其余233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病例。泰州市2008—2016年共血检发热病人278 943人次,血检阳性数为272例,血检阳性率为0.098%。泰州市最后1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为2010年。疟疾知识平均分18.7分(15~20分),镜检平均分19.1分(12~20分)。结论 泰州市已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风险主要来自输入性病例,今后应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和监测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11-2015年非洲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5年全省非洲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信息进行分析,用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和作图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总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 131例,其中非洲输入病例890例,占78.6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来自非洲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苏丹、尼日利亚、多哥、刚果等国家;其中间日疟258例,占28.99%,恶性疟583例,占65.51%,卵形疟27例,占3.03%,三日疟4例,占0.45%,混合感染18例,占2.02%;埃塞俄比亚以间日疟居多,占79.79%,其它地区如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多哥、刚果和塞拉利昂等国家以恶性疟居多,苏丹恶性疟和间日疟数量相当.成都市、广安市和南充市报告病例544例,占全省61.12%.男女比例为67.46:1;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39±9.13)岁;农民工677例,占76.07%;每月均有病例报告,5-8月报告病例484例,占54.38%;从发病到就诊平均(13.20±56)d;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873例,占98.09%;重症病例78例,重症恶性疟死亡病例12例.结论 四川省非洲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态势,需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避免出现输入性继发病例,减少重症恶性疟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保山市隆阳区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消除疟疾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06-2016年保山市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对疟疾发病情况、病例时间、地区、人群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隆阳区共发病1 135例,年平均发病率1.17/万,输入性病例1 118例,本地感染病例17例;其中间日疟836例(73.66%),恶性疟278例(24.49%),未分型21例(1.85%);发病高峰4-7月,共603例(53.13%);男性1 025例(90.31%),女性110例(9.69%);年龄分布以20~50岁组为主,发病916例(80.70%);农民为主要风险人群共发病1 064例(93.74%);各乡镇发病前三位分别是板桥镇、辛街乡、西邑乡,分别发病238例(20.97%)、135例(11.89%)、90例(7.93%).结论 隆阳区2006-2016年疟疾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均为输入性病例.流动人员的管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发热患者血检是疟疾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镇江丹徒区疟疾流行特征及蚊媒密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疟疾监测点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疫点调查和处置表、以及媒介按蚊种群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7例,国内省外输入病例6例,境外输入病例3例.全区共血检发热病人56 285人次,血检率为1.27%.血检本地人口51 709人次,血检阳性5人,阳性率为0.01%;血检外来流动人口4 576人,血检阳性8人,阳性率为0.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1-2011年镇江市丹徒区省级疟疾监测点共采集重点人群滤纸2459人份,阳性31人,阳性率1.26%;采集小学生滤纸2 892人份,阳性39人,阳性率1.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16年共捕获按蚊1 744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结论 2008年以来镇江丹徒区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由于传疟媒介仍然存在,一旦有输入性传染源的输入,仍然有引起疟疾传播与流行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强疟疾的监测与控制,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桂林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为修订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07年桂林市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桂林市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的0.11/万下降至2007年0.04/万,流动人口血检疟原虫阳性率1.26%(304/24054);常住户口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8133人次和居民带虫调查5921人次均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疾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8年“三热”病人疟疾血检状况,分析其监测的效果。方法对医院监测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采血作疟原虫检查;收集2008年疟疾血检监测数据,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对各镜检点阴性和阳性的血膜片进行抽检,计算血膜片的合格率及复核符合率。结果全市共血检9788人次,发现阳性病例39例,血检阳性率为0.40%,其中间日疟28例,恶性疟11例,血栓阳性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2.98%(39147)。血检阳性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占总阳性病例数的74.4%(29/39),其中恶性疟病例均为本市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从事商务的归国人员;病例的地区分布按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罗湖18例、宝安11例、龙岗5例、南山3例和福田区2例,盐田区无阳性病例;病例时间分布呈现6、7、8月和11、12、1月的2个高发期。抽查6个区15个镜检点514张血片,血片制作和染色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19%和89.88%,对其中的213张阴性片及12张阳性片进行复检,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疟疾病例分布特征的阐明为我市科学防治疟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红河州消除疟疾阶段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2012-2016年红河州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境外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疟疾病例89例,其中间日疟84(94.38%)例,恶性疟5(5.62%)例,恶性疟死亡1例,年病例数从2012年的17例上升到2016年的28例,上升64.71%.金平、个旧和元阳县(市)病例数占84.27%;20~50岁男性青壮年病例数占89.89%;农民工病例数占88.76%;缅甸输入病例73例(82.02%).结论 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增多,以成年男性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为缅甸.应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防治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对来自疫区回归人群的监测和管理,避免继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乐东县2006~2010年流动人口的疟疾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全县各镇场辖区全年逐月疫情报告和管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疟疾从2006年的74例下降到2010年的零例;全县流动人口五年间共血检12 447人次,其中海南省流动人口血检占85.9%( 10 692/12 447);广东省血检占3.8%(479/12 447);广西省血检占县外3.9%(484/12 447);其他各省血检6.4%(792/12 447);阳性率分别为海南省阳性率占93.8%( 132/145);广东省阳性率0(0/145);广西省阳性率占2.1%(3/145),其他各省阳性率占4.1%(6/145);感染分别为:海南省间日疟132例,恶性疟4例,广西省间日疟3例,其他各省6例;感染人群以种养、护林、修路等上山作业人员为多.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防治和防护知识健康教育,特别是进入到高中疟区的流动人口,是我县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山东省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126例输入性疟疾住院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几年输入性疟疾住院病例逐年增加;126例疟疾病例中118例来自非洲国家,占93.65%,其中恶性疟116例,占92.06%,;间日疟8例,占6.35%,卵形疟2例,占1.59%;恶性疟主要来自非洲,2例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8例间日疟6例来自东南亚,1例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来自非洲苏丹。2例卵形疟均来自赤道几内亚;男性124例,占98.41%;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占98.41%;职业农民工及技术工人、司机从事野外工作的119例,占94.44%;地区分布以鲁西南地区最多。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10±7)a;住院前误诊率34.9%。结论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主要是恶性疟和间日疟,第一次发现卵形疟2例;误诊率高于其他疾病。为如期实现山东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检测管理。  相似文献   

17.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2000—2007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入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淮安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和救治情况,评估医疗机构在输人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2016年淮安市网络直报系统和疟疾防治系统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中疟疾疫情、病例诊断和治疗等个案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医疗机构在疟疾病例的报告、确诊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2010-2016年淮安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86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恶性疟,输入来源地为非洲,病死率为0.70%.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分别报告病例207例(占72.38%)和79例(占27.62%).在201例输人性疟疾病例中,171例首诊为疟疾,诊断正确率为85.07% (171/201).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78.87%,112/142)明显低于疾控机构(100.00%,59/59) (P<0.05).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的首诊正确率分别为4.12%(15/34)、95.24% (40/42)、87.69%(57/65)和0(0/1),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确诊的病例比例分别为65.67%(1 32/201)和34.43%(69/2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级及以下、县级和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确诊比例分别为4.98%(10/201)、21.39%(43/201)和39.30% (79/201),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疾控机构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间的首诊准确率和确诊率差异较明显,基层医疗单位的疟疾诊疗知识溃泛和镜检疟原虫的能力较差,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同级疾控机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西2017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西共报告疟疾病例382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数比2016年(305例)增加了25. 25%;虫种为恶性疟233例(60. 99%)、卵形疟107例(28. 01%)、间日疟23例(6. 02%)、三日疟6例(1. 57%)、混合感染13例(3. 40%);病例分布于区内12个地市28个县市(区),其中上林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5. 92%;病例以男性为主,为371例(97. 12%); 21~50岁青壮年病例378例(98. 95%);病例感染来源于非洲19个国家381例(99. 74%)、东南亚1个国家1例,其中非洲病例主要以加纳为主,为220例(57. 59%),其次为喀麦隆49例(12. 83%)和埃塞俄比亚21例(5. 50%),东南亚国家仅有印度尼西亚;病例所从事职业主要以淘金/挖矿为主,为315例(82. 46%),其次是经商/服务20例(5. 24%);病例月分布为5月62例(16. 23%),4~7月病例201例(52. 62%)。全区出现2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广西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加强多部门合作、多途径摸排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加大对出国返乡人员疟疾监测力度,加强业务培训,同时加强外出务工人群疟防治知识健康宣教是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南京市消除疟疾监测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南京市疟疾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检报表以及所有病例的个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8年南京市共监测发热病人血检173 792人次,报告确诊疟疾病例138例,其中恶性疟105例,间日疟11例,卵形疟16例,三日疟3例,混合感染3例。138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非洲131例,亚洲7例。人群主要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以工人、农民、技术人员为主。全市10个区有病例报告,且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发病当天就诊的病例占26.09%(36/138),经首诊单位确诊病例占68.12%(94/138)。主动病例侦查1 047人,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采用诱蚊灯法进行全通宵蚊媒监测,在 5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按蚊417只,密度为0.17只/(灯·小时)。2016—2018年南京市疟疾报告病例采用镜检法和RDT两种方法检测,配对比较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结论 南京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仍有再传播风险,需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多部门合作,针对重点人群采取有力防控措施,防止输入性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巩固消除疟疾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